孩子乱花钱?爸爸一招搞定
近日,一则视频冲上热搜,主人公是10岁的济南小学生徐一杰和爸爸徐先生。视频中,徐先生介绍,2022年1月,他和孩子共同制定了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的理财计划。针对该视频,有网友发表了不同见解,"学习和做家务都是孩子应该做的,与金钱挂钩是否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引导?"对此,徐先生有自己的考量。
规定奖罚细则 确定"存款"利息
2022年1月,身为教师的徐先生读到了《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强烈感受到洛克菲勒的教子智慧。
徐先生在个人微信公众号的随笔中写道,"在孩子没有金钱观念的时候,有意识地保护孩子纯真的心灵,不被金钱染污和侵蚀,同时培养孩子通过家务劳动来挣钱。洛克菲勒要求孩子们认真记账,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打苍蝇2分钱,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钱,第二天还不吃奖励1角钱……"
徐先生深受启发,便萌生了培养孩子理财意识的想法。于是,他与儿子徐一杰共同制定了"零花钱使用制度",规定了奖惩细则,确定了"存款"利息,并设置了限制范围,内容十分详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购买欲望越来越强,想要得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为了让他体会挣钱的辛苦、养成存钱的习惯、控制花钱的欲望,我们共同商量制定了这项制度,让他通过劳动赚取并管理零花钱,培养其理财能力,激发其上进心。"徐先生说。
"制度"规定,徐一杰每周"保底"可获得10元零花钱;获取方式主要包含4个方面,每周最少有4天完成扫地、拖地、擦桌子的任务,坚持自己洗餐具,自己洗轻便的衣服,每周至少整理一次书橱、玩具箱等个人物品。"存款"累计满50元便会支付给孩子10%的利息。
在额外的奖惩细则中,涵盖了文明礼仪、家务劳动、学习习惯等方面。例如,"在家帮助爸爸妈妈做额外的家务劳动或有意义的事情,视具体情况每次奖励1—5元。如帮爸爸妈妈提水、洗菜,自己叠被子等,必须具有一定的劳动强度和价值。""两周完成一篇作文,在爸爸的指导下,修改定稿后,按照每字一分钱计算,获得相应稿费。""出现不遵守规则、不讲礼貌、不讲卫生等行为,视严重性,适当惩罚1-5元。"
徐先生表示,上述奖励制度强调了"额外"的概念。并非孩子每做一件家务都能获得奖励,是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奖惩;作文也并非学校正常布置的作业,而是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
记清"账目" 自主安排零花钱
在执行"零花钱使用制度"的同时,徐一杰还以星期为单位,将"账目"记录在册。"7月17日,任务都完成,收入10元""8月7日,没有写作文减2元,5次没洗碗减2元,主动提水加1元……"
"制度"刚出台时,徐一杰还写了一篇题为《喜忧参半的零花钱制度》的日记。他写道,"爸爸给我讲了一个规定,‘从今天开始,你不可以叫我们给你买玩具了,你可以通过做家务,挣取零花钱自己买。’我听到后既开心又伤心,开心是因为我从今天开始能有自己的钱了,可以想买什么好东西就买什么好东西;伤心是因为我不能随意让爸爸妈妈给我买玩具了。"最初半年,父子俩不断调整修改细则,如今,"记账理财"已成为徐一杰的习惯。
"有了零花钱,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能买,我们规定,通过劳动挣取的零花钱,原则上归他自由安排,父母不干涉,但是,如果购买不健康的食品,有危害的玩具,对身心健康有害的物品时,我们有权制止。"徐先生说,"理财"一年来,徐一杰的很多变化让他感到欣喜。例如,孩子学会了不乱花钱。每次逛超市看到喜欢的物品,他会根据价格来考量是否购买,或等高价产品打折时再购买;他会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请"爸爸妈妈喝羊汤、吃烤鸭,懂得感恩父母的辛劳。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制度"也在动态调整。进入四年级后,又增加了每周至少做一次饭的项目。"做饭是孩子应该学会的必备生存本领,如果以后遇到单独在家的情况,他能做到不饿肚子。"徐先生说。
"做家务、学习都是应该的,跟金钱挂钩是否会让孩子更‘拜金’""利率过高是否会给孩子带来‘钱很好挣’的错觉"……针对网友的不用见解,徐先生坦言,"这些都是我最初没有想过的。这些内容太专业,如果我当初考虑这么多,可能就不会给孩子做这样的计划了。"
徐先生说,网友的关注让他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这些问题,下一步他将引导孩子学会合理花钱,并带他积极参与爱心捐款等公益活动,让孩子将这些好的品质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将钱使用得更有价值,并从中感受到快乐与美好。(记者 曹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