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上一路烟尘直奔东南,留下了政治雏儿钦宗赵桓,举目四望,狼烟滚滚,金国二太子斡离不在大宋的各路降将带领下势如破竹,直逼汴梁城下。草原来的马如龙,荒漠屠夫气如虹。 钦宗?钦宗只剩下哆嗦了。 实际上,斡离不的军队充其量也就五万兵卒不到,真要是打起来,也不见得就能占便宜。 可"一条盘龙棍打下四百军州"的赵匡胤,却没有把他的勇豪遗传下来,大宋帝王最大的特点就是骨头软。 上有好之,下必奉之,原本就长袖善舞的主和派开始粉墨登场。 心虚的斡离不也是巴不得和谈,因为他正在悔恨恐惧自己的孤军深入可能会带来的种种意外,甚至是全军覆没的万劫不复的深渊。 为了和谈,钦宗不遗余力,为了表达诚意,他让谈判的使者带去一万两黄金和无数的酒果菜蔬。战争,以被进攻方向侵略者犒军慰问这个面目展现于世人,也算是奇观了。 既然是侵略,胃口自然不小,你想用金钱解决问题,可以,那么我们就坐下来算笔账,斡离不这样回答钦宗皇帝。 我的士兵有三十万,西路军粘罕有二十万人,这五十万人,按每人一锭金,两锭银来赔偿战争损失,需要五百万两金子,五千万两银子。 我敢肯定地说钦宗皇帝和斡离不这二位显贵,对这五百万两黄金和五千万两银子两个数字,都没有具体概念,只是一个贪财的敢要,一个败家的敢给。 有了和平的条件,钦宗皇帝自然心中一片澎湃,他连刷了四道诏书,就是一个目的,搜取官民之财。为了表达做奴才的诚意,他自己还身先士卒,把皇宫里的珠宝玉器都拿了出来,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为了换取天下太平。 将来会一无所有的天下太平。 抄家。他的目光首先瞄向了贪官们,做这样的事几乎没有舆论和执行的阻力,被视为"六贼"的以蔡京童贯为首的贪官们被抄了家,这笔收入数目之大吓了钦宗一跳,以至于误导了他的思路,认为打击这些贪得无厌的官员们,就可以完成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这些官员吐出来的玩意儿,距离那两个天文数字还相当遥远。这让钦宗皇帝又是高兴,又是烦恼。他高兴的是这些贪官他们并没有贪这么多,烦恼的是因贪墨不够,还得让他另寻它方。 接下来的动作,就是把手伸向民间。官僚们的潜意识里,总有一个见不得光的想法:民间是个聚宝盆,无论是财力还是物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为了提高老百姓缴纳财物的积极性,官方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如果家庭私藏财物者,从重论处。同时鼓励民间相互告发。 这种做法搞得人人自危,以邻为壑。直接的结果是人心离散。这在强敌压境的关键时刻,是非常危险的情形。 读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发问,这也算是靖康之耻吗? 你认为呢? 如果我们仅仅简简单单地将"靖康耻"理解为徽钦二帝被掠往北方,过着亡国之君的屈辱生活,他的妻子儿女妃嫔被金军以"牵羊礼"的形式,按多劳多得的民主方式,当做财物分配给打仗的有功之臣,那么这种靖康之耻的理解也算是太简单,太扁平化了。 金兵压境,大宋政府所做的所有的不光彩的事情都应当被算作耻辱,都是"靖康耻"的有机组成部分。 接下来的这一件,更应该是靖康之耻。 从民间搜刮的财物远远满足不了金军的胃口,钦宗皇帝又想了一个妙法,那就是卖官鬻爵。 这是一种极端丑陋的政治行为。实际上,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这种丑行已经断绝了多少朝代。但是着急上火的钦宗皇帝不得已又祭出了这一个饮鸩止渴的"法宝"。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财务问题,最终倒霉的还只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 民间聚财和卖官鬻爵,只能是大宋朝廷自己扇自己的脸。这种耻辱,如果有强大的心理做基础,还勉强说得过去。接下来的一件事则是强大的对手把有力的巴掌,煽在自己脸上的外来的耻辱。 视财如命的金兵为了劫取财物,竟然把赵宋的皇陵给挖掘了! 这种掘祖坟的事儿,恐怕也只有文明进化程度不够的金兵才能够做得出来。 文化的不普及毁了这些人。 文化的不普及也毁了赵宋的皇陵。 继续敛财。钦宗皇帝把聚敛财货乞求和平的手伸向了东京汴梁的红灯区。 在皇宫大内的东北角外,一墙之隔就是妓女云集的鸡儿巷,近到从皇帝的寝宫就可以听到鸡儿巷的卖唱卖笑的嘈杂声。自视为最圣洁的地方,与舆论中认为最肮脏的地方,竟然同居屋檐下,和平相处,也实在是个人间奇迹。 当时在整个汴梁城布着几十个红灯区,红灯区的老鸨和头牌们都积攒了大量的人间金银。这些金银也成了皇帝的目标,头牌们通过劳作而获得的不赀之产被一并没收,成了草原之狼的囊中之物。 新上任的钦宗皇帝用天高三尺的手法,搜集民间大量的金银,以来满足金人的贪欲要求,而完全忽略了各地勤王的兵马。他从来也不想象一下,如果从各地赶来的多达五十万的勤王兵马,跟斡离不的这五万金军来一次决战的话,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拿金钱买和平一时委屈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话,可以。 如果将它作为换取和平的代价,那这个国家的存在将会毫无意义。 虽然,他被作为一个国家的耻辱而被历史所记载。 逃到扬州的那个太上皇,我们的徽宗皇帝仍然躲得远远的,没有回来。 但"靖康耻"剧目,却始终在上演着。 历史在上演着。 大宋王朝的种种耻辱,我们笼统地把它概括为"靖康耻"。 如果不对这一历史事件加以伸展的话,那有一些历史细节可能会永远被尘封。 那岂不是便宜了他? 同时又怎能引起世人的警惕和后人的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