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7岁的我,是一位来日不多的老人,我是做到让晚辈及身边的人不嫌弃我。1,当我进入60岁时,家里有事,来人请客,一直至今不同桌就餐,只做事,不做主,做主的事由子女接替。2,人老不要紧,要与时俱进,不能倚老买老,尤其在年轻人面前老来不要讲少年威风。3,要改掉老人喜欢唠叨的不良习惯,不要干扰年轻人的生话方式,不要把自已的意志強加与别人,非要别人做不可。4,不要责怪子女不孝,要他们经常陪伴自已,子女们有子女们的事,只要自已能动就不要为难子女们,再讲自已陪伴了父母多少。5,老年人也要尊严,但是在年轻人面前要做表帅,言行要一致,你要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6,老人是个宝,宝在那里,本人文化不高,但我把一生中了解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写成书,书名以行政村为名叫蒋山记,全书60余万字,已打成电子稿,供后人参阅。7,我与年轻人一样努力学习,74岁才有手机,学会上网,去年上今日头条,发表评论回答问题,注意自己言行,传播正能量,虽说少数人喷我,我总是以理服人,因为他也有老的一天。8,我的目标,人活着不让别人讨厌的老人,死后做一位好祖宗。 活好自已,做自律老人 人到老了,有许多事遭别人嫌弃。为不让人烦,应该做好: 1,活的有尊严。手头有退休金,养老钱,就有尊严。手头没钱,低三下四向儿女要小钱,让人嫌弃。 2,活的健康。身体无疾病,谁都喜欢。重病在床,"久病床前无孝子",容易遭人嫌弃。 3,身体无异味。经常洗澡,身体保持清洁,容易相处。身上有烟味,"老人味",别人闻了难受,遭人嫌弃。 4,脸上光溜,经常刮脸,剪鼻毛,剪指甲,按时理发,头发梳理,人多愿看几眼。头发老长,蓬头散发,胡子拉擦,鼻毛露出,指甲老长有泥,几天不洗脸,脸上魂画的,埋埋汰汰,遭人嫌弃。 5,老人知书达礼,心宽大度,说话文明,办事公道,让人佩服。心眼小,"事妈",爱计较,以老卖老,讲歪理,横行霸道,为老不尊的,让人嫌弃。 6,传承良好家风,教子有方,儿女孝顺,家庭幸福的,让人羡慕。家风不正,上不慈子不孝,到老了自己遭罪,别人也不同情的人,易让嫌弃。 7,少操心,不管晚辈闲事的人,不遭烦。在家瞎唠叨,对隔辈人操不完的心,卖力不讨好,不受欢迎。 8,爱国爱党,传播正能量,一身正气的人,备受称赞。贪官,胡作非为,妄自尊大,谁都敢议论,满腹牢骚,逮谁骂谁的人,没人愿得意。 我也没做好。做好这8个方面,努力成为一个不遭"格应"的老人。 人老了确实很难,做一个让大家喜欢的老人也不难。 邻居奶奶就是一个人人都喜欢的角色,我从没有听过别人说她的坏话,她是一个慈眉善目、时刻面带笑容的可爱的奶奶。 她26岁守寡,跟儿子媳妇在一起生活,她每天什么闲事也不管,从不说儿子、媳妇的坏话,有能干的活就做一下,没有就在院子里跟大家唠嗑。 晚上吃了饭就出去串门,到了别人家没说几句话,躺在炕上就打起了呼噜,睡醒了就爬起来回家。 她的样子就像一个世外高人,我觉得她真正的做到了无欲无求、无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太阳出来起床,太阳落山休息。 她还是一个健康的老人,很少看见她吃药,她是真正的老神仙。 想要做一个不让人嫌的老人,就要做到:不管闲事、少说话、多做事、身体健康、有收入、独自生活、孩子有事赶紧帮忙、不要干涉孩子们的事。 我婆婆56岁了,她特意从陕西农村赶过来给我带孩子!她眼里的小事一桩,惹恼了刚升官发财的邻居。她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给轻松化解难题,做一个不让年轻人烦的老人。 邻居最近是春风得意,逢人便说自己的大好事!就连楼下保安都知道,12楼5号的这家男主人年纪轻轻地,就成了副科长。而且他还有一个漂亮脾气好的老婆。 我和老公每天上班早出晚归的,对这俩邻居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们的房子装修得挺急,好几次晚上八点过,还总听到电钻钻孔的噪声,物业多次上门提醒其暂停。 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搬进来住了。但我和老公没有在意,开春时,我女儿不满2岁。我和老公考虑到两边老人都有事,就花了些钱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 婆婆和公公住在陕西农村!他们平时务农为生,老两口性格合得来,人勤快爱说笑,日子过得不错。我们结婚前,他们就明确表态,不插手我和老公的小家。 婆婆知道自己1岁多的孙女,被我们送到幼儿园后,总担心孙女太小了对孩子不好。她主动提出从陕西老家赶过来,亲自照看孩子,让我们年轻人安心上班。 陕西到达州,开车至少也得六个小时,我老公请了两天假,把妈妈接过来。跟随老人来的,有一大包腊货和她养的3只土公鸡,欢蹦乱跳的。后来就是它们惹了大麻烦。 第二天一醒来,我就看到业主群里吵翻了天!我一细看,才发现大家都在指责我家的这3只公鸡。早上四五点钟,我家的这三只公鸡就准点上班了。 他们没搞懂这个小区里,怎么突然就传出了公鸡打鸣声?不知道谁家养了鸡,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准时打鸣,并且以半小时左右为间隔点,连叫三遍。 我老公赶紧在群里道歉、解释!表示是自己的妈妈刚从农村来,适应不了城市里的生活。所以,她临走前非要在自家的鸡圈里抓了三只公鸡来养。 老公再三保证,等过段时间就把打鸣的这三只公鸡解决了!他强调着等老人慢慢习惯了,不再嚷着回老家去,就会把它们解决掉。老公一直在群里说着抱歉,其他业主也就慢慢消了气,不好再说别的了。 但就是这位,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邻居不答应了,他拽着老婆就出了门。两个人跑到物业那去找麻烦。"这城市的小区里怎么还会有鸡叫呢?谁家养的?" 物业一听这话就知道他说的是我家,好言好语地答复道:是您的邻居,同单元的12楼6号的业主家养的。他已经来道过歉,并说明了特殊情况的。 邻居听不进去,一个劲儿地嚷道:"这不是扰民吗?"他表现得极为气愤。但他的妻子却脾气和顺地说:别吵了,听人家说啊,邻居也不容易。他家庭条件很差。 他的老家所在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全村就他一个人考上大学,然后留在了城里。人家刚把老妈从乡下接到城里来了。你这个城里长大的理解不了。 老人住不惯城市的楼房,所以才养了这三只鸡。这个小区的邻居都知道这件事,远亲不如近邻,大家都是能理解他的一片孝心…… "那也不能光顾自己啊,这楼里好几百户人家呢……" 邻居听了自己媳妇的话,情绪稍微有所缓和。但他还是不满地嘟囔着:"这老年人也太招人烦了,儿子一片孝心,但她做老人的也要懂事啊!扰得我睡不好觉啊! 不行,你们物业同情他,不管这事。我得去说道说道。不管咋说,我也是科长呀……""是副科长……"妻子看不过去他的一副领导派头,小声纠正道。 "不管正的还是副的,反正这事我得管,必须要和不正之风作斗争!""有那么严重吗?别人都不介意,咱们别太较真了,一个小区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不管咋说,反正这事我得管!"邻居以社会公德为理论支撑,和这鸡打鸣的事较上真儿了。我婆家妈妈作为50多岁的老年人,这么大岁数还不懂事,招年轻人烦。 星期天一大早,我们还在休息。就传来大力锤门的声音,把我和老公,还有孩子都吓醒了。我婆家妈妈去开的门,他开口就来了句: "老太太一看挺精神,说话唠嗑也不像头脑有毛病。你做事怎么就不过脑子呢?"妈妈觉得很奇怪,问他:"你找我儿子,还是儿媳啊?他们还没起床……" "我不找他们,找您……""找我?啥事啊?""我是你隔壁的,那几只每天清早打鸣的公鸡是您养的吧?""啊……是啊,不过……" 妈妈正准备继续解释。对方打断了她的话!"是您养的就行,那就啥也不说了。听我说啊,在城里养鸡是不对的,这第一呢……"对方端足了科长的派头。 他从养鸡噪声扰民、影响小区居民休息,到小区安宁环境的营造;从小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到空气污染……他振振有词、滔滔不绝地讲了一番大道理。 我从卧室出来,对方都没留意。再看看我的妈妈,她低着头,一副做错事的样子。低着头不停点头的份儿。我正准备接话,对方摆摆手。 他示意我听他说:我刚刚装修好的新房子,虽然是按揭贷款买的房,但从一室一厅的租赁房,换到属于自己的两室一厅,这让我的心情格外敞亮。 可是我的心情没敞亮开心几天,就被你家老太太做的一件小事破坏了!这个小区,不是农村的土墙破瓦房,是不准养鸡的吧?这老太太养的几只鸡,我不清楚。 但这些鸡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准时打鸣,以半小时为间隔点,连叫三遍。我经常贪黑写材料、本来就睡眠不好!这样的老人,怎么可能不让年轻人烦? 其实,依着我以往的性格,我是会和他争论一番的。毕竟我的好口才和急性子,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今天这事儿,确实是我家理亏,也是我妈妈做得不对。 所以,我和老公都没有接话。只留下妈妈在那,一个劲儿地给邻居道歉。邻居说了很久,看我们态度不错。他也感觉收到了预期效果,这才住口转身回家了。 关上房门,妈妈嘴里一直嘟囔:我要怎么才能做一个不让年轻人烦的老人?我没想给你们年轻人招来麻烦的。我的老公是了解妈妈的,自己的妈妈性格温柔勤快,最害怕自己招人烦。 所以,他给妈妈出了个好对策。晚上,妈妈胳膊上挎着一个篮子主动敲响了邻居的家门。一进门,老太太就把篮子塞到对方的怀里: "小伙子啊,你看着也就30多岁。你有文化有知识,别跟我老婆子一般见识了。那三只公鸡,你就行行好,让我养着吧。那是我命根子啊!你不知道,我在农村呆了50多年,突然来了大城市,我不习惯! 你看,我把那三只鸡下的蛋都给你拿来了,以后它下的蛋,我都给你攒着,只要让我养着它就行啊……"老太太说完,不等对方有什么反应,转身就走了。 第二天,我在小区内遇到了邻居的老婆。没想到对方主动凑上前来,和我说话,并给我道歉。表示昨晚我的妈妈从她家离开后,她和老公大吵了一架。 原来当时看着满满的一篮子鸡蛋,邻居得意地对妻子说:"你看看,我上午去说了一通道理,晚上就立竿见影了。她把那鸡下的蛋都给送来了。老太太挺明白事儿啊,精神没毛病啊,看着却不聪明。" "她精神没毛病?那就是你精神出问题了!"妻子冷笑道。"咋说话呢?我精神出问题能当科长?""是副科长,好不好?你精神没毛病?你家打鸣的公鸡能下蛋啊?" 邻居的脸"唰"的一下红到了脖子根儿,就像一只刚下完蛋的老母鸡。他明白了原来老太太是买了鸡蛋来送给他赔罪来了!回家后,我把这事儿说给了老公和妈妈听。没想到,妈妈听后有些气恼。 她责怪我的老公出的馊主意。她本意是想缓和矛盾,没想到会弄巧成拙,让邻居在老婆面前出尽洋相,下不来台。她没有再多说,而是转身奔往阳台。 她挨个抓住三只公鸡,把它们套牢,然后让我的老公放下手里的所有事跟她出去一趟。原来,她让老公带着她和三只公鸡去了农贸市场,直奔宰杀家禽的铺子,把这个麻烦彻底地解决了。 我很佩服我婆婆,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智慧的女人!是她的个人魅力和生活中为人处世的艺术,让我这个儿媳妇心甘情愿地喊她一声"妈妈"。 同时,在她的身上,我清晰地看到了:想要做一个不让年轻人烦的老人,就要做到:有界限感,边界感强。懂得找准自己的定位,摆正自己的心态! 她分得清老两口的家和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家的区别;不乱管闲事、不说闲话;人勤快、爱劳动,自给自足;身体健康、身心舒畅、老两口可以把彼此照顾好。 这样做,也让我和老公少操心,可以安心拼事业;同时他们在关键时刻会伸把手,当我们晚辈有事,或者有困难了,他们会赶紧主动提出帮忙。 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体谅邻居的难处。以我婆子妈为例,她虽然有思乡之苦,但考虑到邻居两口子为了她的事,闹得不愉快。她会主动地提出把三只公鸡处理掉,因为她懂得远亲不如近邻。 她也懂得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的道理。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人心是相互的,你让别人一步,别人才会敬你一尺。人心如路,越计较越窄;越宽容越宽。 50多年的生活智慧告诉她,邻里和睦一家亲真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同时要想做到不让年轻人烦的老人,就要多为别人着想和考虑,这样自然就能做一个不让年轻人烦的老人了。 我就是老人,今年78岁。我就是在头条上曾有个别少数人公开讨厌我外。我现实生活中还没碰到讨厌我的人,我的小辈和街坊邻居甚至超市和菜场营业员,及医院的医务人员这些要打交道的人对我们都很好。小辈们两个女儿和两个外孙女(包括外孙女婿等)都欢迎我们跟她们去同住。她们不是为了钱。她们有钱,平时我们用的钱也基本上是她们的。我和老伴的一万多养老金只够防老用。以后请人服侍的钱是极大的开支。连外孙女的婆婆跟我们也亲如一家,很想来看望我们的。我们有地,但从来不去种菜,连茶叶花果都不去釆收的。但家中吃的却不断。都是姐妹,亲朋们送上门的。超市里营业员看我们隔的时间长了也会欠掛我们的。我的微信群除家属亲朋外其余二百来号人都是些年轻人,是他(她)们主动加我的。我上头条后冷落了微信朋友圈。前些天微信群里有人邀了几次要我去互动。看来连那些中青年小伙伴都不讨厌我。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人好,人家才会对你好。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大家还是相互客气点的好。客气点以后好见面。特别是老人要不惹人厌,必须要注意个人卫生,对小辈要爱护,要学会谅解,也要尊重她们的选择,能不麻烦他们的亊,尽量自己做。他们工作学习也挺忙的。你越通情达理小辈也好,闲人也好就越对你有好感。你越是大度一点反而越占便宜,你越是斤斤计较越占不到好。做人做人要先学做人。你尊重人,人家才会尊重你。你对人好,人家才会对你好。对家人也一样。这是我个人 的体会。 谢谢邀答。敬请指正。 这个话题很好,很值得探讨,我是老年人,今年67岁,代表老年人发个言。 1.搞清权利。我在女儿家帮她带小孩,你要搞清楚这是女儿家,女婿是家长,一切家里大小事应由他们作主,你不能倚老卖老。 2.克制自己。老年人与年轻人经历不同对问题看法不同,应尊重青年人意见。生活习惯不同,应克制自己,赶上快节奏生活步伐。 3.观念改变。由其在教育下一代时,你最好避开,不多言,不劝阻,不护短。你暂时在这几年,她们长久相伴。 4.改掉毛病。老年人勤俭持家,舍不得丢东西,喜欢囤东西,而且是从外面检回来的,认为可用的东西。虽然你有单间,他们也不高兴。 5.不计较得失。我负责买菜烧饭,洗刷拖地。每月贴进去伙食费2000元,换来一大家人欢声笑语,值! 在儿女家有十年了,到70岁就告老还乡养老,不想给她们添麻烦,最终归属养老院。 我觉得我公公就和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作为儿媳妇来说,我是真心敬重他,在他的身上,我不但感受到了父爱,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家里有他,我和老公可能变成对方的前任了。而他的一些为人处世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公公今年七十多岁了,在外人眼里,他是一个既老实又长得不太好看、还有点怕老婆的人,唯一让人称赞的是他对父母非常孝顺。 还记得十几年前,老公第一次带我回家第一眼看到公公时,我心里十分庆幸老公长得像婆婆多一点。 我有点不敢相信眼前这个长得不高,还比较黑瘦的人会是我未来的公公,他和我想象中的样子太不一样了。 而在后来我们的相处中,我才发现,公公不但把所有的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同时他更是深受娘家人尊重的人。 老公的外婆今年有九十多岁了,在十多年前,外婆还会在家里制作酱油(现在外婆家里还有两个大大的酱油缸)。可是,外婆明明有三个儿子和儿媳妇,她却偏偏就喜欢使唤公公这个女婿去帮忙。 每次出酱油的时候,外婆都会打电话到家里让公公去帮忙。而公公,无论家里有多忙,只要是外婆的事,他都是第一时间赶到。 刚开始我还有点看不惯公公这样的行为,觉得他太没骨气了,心里想着:一个大男人,怎么娘家人怎么说就怎么做,没有自己的主张呢?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实在是太年轻了,看问题只会看表面。真的是只有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成长,或者说才会看清事实的本质。 而我也是在婆婆患癌后才看清了一些事情。前几年,婆婆被查出患上肾癌,做了第一次的切割手术后,不到一年癌细胞转移到了膀胱。 因为我们家世代都是农民,虽然一直在外面打工,但是,我们却缺乏理财意识,不但不懂得投资,连存钱的意识都很薄弱,每个月的工资都没剩下多少。 我老公更是经常说:挣钱就是为了花钱。 可能我们从未想过癌症会离我们这么近,死亡会来得那么快。而当我们需要用钱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银行卡不是摆设。 这时候,幸好老公的外婆和几个舅舅,还有姨妈合力帮忙,才让我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特别是外婆,看见公公去上班比较辛苦,她还会到我们家帮忙做饭。她都这把年纪了,还到地里去种菜,拦都拦不住。 外婆总说:都是一家人,你帮我、我帮你不都是应该的吗? 从这里,我看到了兄弟姐妹团结的力量。同时,我也看到了公公平时对娘家人的好与付出得到了正面的反馈。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见证! 确实如此。而这些只是公公生活中的很小的一个细节,最让我感动或者说是铭记的是:我生头胎时,婆婆为了省钱,用三轮车把我拉到镇上的卫生站去生产。 十几年前的那个卫生站破破烂烂的,连个床位都没有,平时大家都只是看医生抓药,基本没有住院这一说法。而所谓的妇产科医生,不如说是接生婆。 我就坐在卫生站走廊的椅子上,要不就在里面走来走去,任由肚子痛而宫口一直没开。痛了一天后宫口都没开,婆婆说先回家,等到快生了再来。 公公不同意,说:孩子痛得太难受了,送她去医院吧。 婆婆直接来了一句:哪个生孩子不痛的?都得经历这一遭,不痛又怎么生孩子? 公公说:你那会儿是什么年代,现在是什么年代,它能一样吗?再说,那时候不是没有条件吗,现在有这个条件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受这份罪? 婆婆还想说话,但是公公却不理她,转身就去叫车了。就这样,公公叫了一辆面包车把我送到了省里的妇幼医院。 医生检查后说,羊水少了,需要做剖宫产,还说幸好送来得及时,不然大人和孩子都会有危险。 老公立马办住院手续,就算是这样,孩子被剖出来后因为缺氧,还是被送进了保温箱观察。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无比感谢公公所作的决定,我真的不敢想象如果不是他强硬的态度的话,后果会是怎样? 可能这将会是我一辈子的痛,我的余生可能都要在自责中度过。反观婆婆,不但没有一点后怕,反而不断地振振有词地说:谁知道她会这么严重,我们以前不都是这样的吗? 对于这个婆婆我真的无言以对,同时,在这件事上对老公也是非常失望,身为一个丈夫和父亲,他完全没有担起应有的责任,什么都习惯听从婆婆的话。 从此之后,对这个以前觉得老实可靠的丈夫,好像不管怎么看都不顺眼了。 而我们出院回家后,公公可能看出了我对婆婆的冷淡,就开解我并让我不要记恨于婆婆,他对我说:你母亲是节约习惯了的人,她没有坏心眼,她做这一切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这个家。 公公的话也许是对的,但是,我无法认同,只是,看着儿子睡熟的脸,我也无法做到反驳公公的话,公公除了是我们的亲人之外,更是我们母子的恩人。 后来,我们这个小家庭也经历过很多事情,我们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而我和老公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后来甚至提出了离婚。 如果不是有公公的劝解,我们可能真的就离婚了。现在想来,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宝贵的成长,只有经历过某些挫折才会更懂得在一起时的可贵。 这十几年来,公公让我看到了一个朴实的长辈的一些品质,这些品质不但让我越来越敬重他,而且,越发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现在,以我公公为例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怎样才能做 个不让年轻人烦的老人?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一、懂得包容 公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他们年轻人经历的事少,我们做老人的就应该多担待一点。 对我来说,从女儿到儿媳妇,这样的身份转变让我很多时候都手足无措,特别害怕自己在公公婆婆前面出丑,有时候还担心会得罪他们。 其实,我很早就出来打工,不太懂得人情往来,而我的母亲在这方面做得也不是很好,所以,没有教过我就指点过我"应该怎么和公公婆婆相处",一切都是自己误打误撞。 加上我比较粗枝大叶,经常听别人说话听不懂更深层的意思,只会看表面。所以,婆家人都笑话我傻,而只有公公善意地说:她才到我们家,哪懂这些,再说,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习俗,哪能都一样呢? 另外,在我和婆婆的关系中,公公也知道我与婆婆之间有很多不愉快,他常对我说:人无完人,如果总抓住别人的缺点与不足不放,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讨厌,与其这样,不如多想想她的优点。二、把自己放低一点 公公在所有人面前都没有什么存在感,却又让很多人都记得他。就像老公的外婆和舅舅,他们对公公都非常好,是一种不需要客气的好。 以前,我曾经觉得公公很卑微,特别是在娘家人面前,好像他不把自己当回事似的,明明是他们的大姐夫,却整天往娘家跑。 后来,在日复一日地相处中,我才发现公公的好,他不是不把自己当回事,而是懂得在关系中把自己放低一点,把一些尖锐的角都收一收,矛盾也就少了。 这十几年来,他从来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和我们相处,或者说以公公的身份来要求我们些什么。而是以家人、以父亲的角色来关心我们。三、有边界感 很多人在儿子结婚后都会说:有了媳妇就忘了娘。我的婆婆也不例外,不管我们做什么,她都要横插一杠,事事她都要参与进来。 我最讨厌的是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她也要我们按照她的意愿去做,连我们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都要听她的。 为此,我和婆婆的婆媳关系越来越紧张。再对比公公,完全是两个南北极。 公公常说:我们养大自己生的就好了,他们生的由他们去养,他们想怎么养就怎么养,我们都这把年纪了,该休息就休息一下。 在这点上,我觉得公公的边界感非常好,他知道该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正如他所说:他可以帮我们提建议,但不会给我们做任何的决定。 其实,我们才是孩子的主要负责任人,他们可以在旁边协助,而不是过多地帮我们做决定。 所以,我觉得,我们年轻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难相处,我们需要长辈的包容,特别是我们的意见相左或出了某些差错时,长辈能少一些指责,我想,我们都很乐意与老人相处的。 另外,我们年轻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有些事情不想让父母知道,每个人脚下的路都需要自己去走,父母给的未必是我们想要的。 就像有时候我们单纯只想吃香蕉,父母却觉得苹果更有营养,就拼命地给我们苹果,还不让我们拒绝,如果我反抗就说我们不知好歹。 写在最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老人应该学会对孩子放手,更应该学会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了距离彼此才会相处得愉快。 我就是老人,我不服老,我和老伴每天收拾家、买菜、做饭、锻炼身体……偶尔还给孩子们做一顿家宴,他们回来后一般不要他们干活,当帮手可以,他们做的我不爱吃,也看不上他们不利索,摆放的我也找不见,总之不用他们干,吃完了放下,你们去唠嗑、看电视,剩下的交给我。自己能干的都自己我动手。第一,家里卫生,每天起床我做早餐,早餐吃牛奶、鸡蛋、燕麦,外加一盘蔬菜(胡萝卜、黄瓜、葱头、豆腐皮等);老伴收拾床,扫地,擦箱柜。吃完早饭我收拾厨房,擦地估计有135平米。九点左右出去到公园锻炼身体,然后十一点左右从菜市场买午餐用菜回家。 午饭一般以粗粮为主,两道到三个菜,一个肉菜。;每人不超过二两肉。晚餐稀粥或者面食。一天的正常生活就是这样的,一般周六、日孩子们会回来看我们,给他们改善生活。第二,孩子们有时间开车带我们到周边地区旅游,当然费用全我出,这些孩子们执意要出我不允许,他们花钱的地方多,不用他们的。有时候我也想,这样是不是把孩子们的爱心给辜负了?看《都挺好》的苏大强,真的很让我恼火,我的孩子们都很孝顺。第三每年要孩子们领我去体检 当然费用我们出,他们帮我联系。一般金钱方面的我从不自己操持,这方面的我觉得我不如年轻人意识强。第四偶尔也被骗去被卖保健品的洗脑,花了几万元买保健品,被孩子们狠狠批了一顿,当时我很生气,后来中央电视台曝光后我知道被骗了…… 1,好好活着,不生病。 2,有退休工资,不花孩子的钱。 3,没事自己出去玩,别打扰别人太多。 4,帮带孩子,给儿女烧菜,做一个合格的奶妈。 5,年纪大了,最好无疾而终,别给别人带来麻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穿着打扮越来越时尚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老年人也不能太邋遢,也要适当修理整装一下自己。楼主提出:"怎么才能做一个不让年轻人烦的老人?"对于这个问题,下面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老年人要做到不让年轻人烦,在生活中,要适当规范自己。也要有一些简单的装扮,不必涂脂抹粉、修唇等,但我们每天穿的衣服必须保持体面、整洁清赏。出去办事或玩,露出自己老来俏的形象。晚辈们见了,心里开心。要有规律的按时理发、刮胡须。这样既能使自己显得年轻一点,又能使年轻人看得舒服。 老年人如果不注意这些生活细节,不注意体面,穿的衣服总是邋里邋遢,不爱整洁、不爱卫生,衣服即旧又脏。胡须、头发总是长长的,这样晚辈们见了就会对您感到烦。感觉您丢了他们的脸光。 二、我们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思维能力不如年轻人。在管教孙辈方面,要以年轻人管教为主。还有对年轻人想办的事情,尽量少参和,少发言,放手让年轻人去办。不要去干涉他们,更不要强行让年轻人按你的意图去办。因为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计划和安排。我们要承认,我们的思维能力不如年轻人,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我们强。 三、老年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加,身上会渐渐的出现一种老人味,手脚也变得没有以前那么灵活,有时会不听使唤。所以老年人要勤换衣服勤洗澡,自己要自觉避免与年轻人近距离的接触,尽量减少一些与年轻人同桌共餐次数。由于手有时会不听使唤,夾菜不利索,有时颤抖掉菜掉汤,讨人厌恶。 如果晩辈们都强烈的要求老人同桌饮酒,就推辞说:"身体有毛病,医生叮嘱不能喝酒",自觉的推辞与年轻人同桌共餐,免得年轻人产生对老人烦的概念。老人们,莫悲伤、莫难过,放开胸怀,认老服老。常言道:"天旱无露水,老来无人情",也许这就是对老人最恰当的概括。 四、我们老人在家要勤快,多动手脚,把家里物品摆放得整整有条,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给晚辈们下班回家一个好的印象,使他们打心眼里喜欢您,从而对您产生一种敬佩感。 五、当儿子、儿媳或是女儿、女婿发生口角或打架时,我们应该偏护于儿媳和女婿。因为他们必经不是我们亲生的,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大人没有把他们当外人看待。而自己的亲生骨肉骂几句或打几下,不会产生怨气,过后云消雾散。这样以来,晚辈们自然对我们老人,会产生一种深切的敬慕心情。 六、当晚辈们创业、办事缺钱时,如果我们腰间有钱,适当借一些给他,以解决他们的燃煤之急。但要跟晚辈们讲清楚,这是我们两位老人的养老钱,过一段时间必须要归还。这样让年轻人感受到老人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 以上几条,是我个人觉得"做好一个不让年轻人烦的老人"应做的几条,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各自选择参考。如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请在评论区批评指正。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