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记忆傅家镇河崖头村孝妇河畔绿意起,铁路线旁新居成
在傅家镇胶济客运专线南侧,有一个被孝妇河湿地公园三面围绕的社区,这里民风淳朴、景色宜人,在齐风塔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祥和。这里便是本次找寻记忆的目的地——傅家镇河崖头村。
河崖头村东临北京路,西依孝妇河,南与义集村相接,北隔胶济铁路与马尚村相望。相传,河崖头村建于明初,据《曹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家兄弟三人曹杰、曹淇、曹佺)由冀州直隶枣强县南关外西胡同曹家井,迁居于於陵(长山县)东南孝范(孝妇河、范阳河)二水汇合处东岸,立庄为河崖头庄。后曹淇定居于此,曹杰迁至淄川,曹佺迁至河南汝宁府。目前,村中主要有曹、石、胡、王等姓氏。
我们从村民处得知,在过去,河崖头村位于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处,2004年胶济铁路改建客货专用线,线路规划从村正中而过,占用河崖头村较多土地,由此河崖头村进行整体拆迁。新村建设于2004年8月18日奠基,2005年8月第一期工程完成,9月村民完成入住。
而关于河崖头村的老故事,则要从随着时代发展静静消逝的旧村开始。
河崖头旧村曾有东西走向的三条主要街道,分为南街、中街、北街。岸边树木高大葱郁,树荫遮天,多为柳树,河中水质清甜,河底全沙。当时的孝妇河是全村大多数人家的饮用水源。每到春天,村民们会在河岸边扎棚,漂送河灯、鸣放鞭炮,祭祀先人;而到了夏天,人们就会在岸边树下休憩纳凉,在河中洗澡沐浴、捕鱼捉蟹。人头攒动,一片热闹景象。
新中国成立前,河崖头村村民经济条件不甚理想,住宅十分简陋,房屋高度不一,样式各异,排列无序,"低、矮、窄、暗"是当时村中住宅的主要特点。墙体大部分由土坯砌成,房梁细短,夏不避雨,冬不避风。每到雨季,部分房屋就会有倒塌的可能,因此,当时的村民面对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常常提心吊胆,寝食难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村民生活便有了初步改善,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盖起了砖房。
在那时,村中有不少爱好文艺的青年男女,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排练了诸如《解放》《刘胡兰》《白毛女》等歌剧,为周边村民提供义务演出,收获一致好评;60年代村里还组织青年文艺爱好者排演大型歌剧"三世仇",先后到各大企业及单位演出,取得不小反响。
不过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作为生长于孝妇河岸的河崖头村村民,这条河在过去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早年间,河崖头村在孝妇河南岸有近200亩耕地,但当时孝妇河上并没有桥,村民们的农作只能靠蹚水过河;随后村中买了一条简易木船,但在农忙时节依然是杯水车薪;后来又架设了两条钢丝索道,但仍存在很大风险。1964年,村里在孝妇河上搭建了一座木板桥,但当汛期到来木板桥即被冲毁,依然无法彻底解决村民"过河难"的问题。
1974年,村里决定举全村之力修建一座水泥桥。从截流、挖沙、绑钢笼,到预制桥桩,再到吊装合拢,都是由村民自力更生,用汗水建造完成。经过数月努力,一座宽阔、坚固、实用、美观的水泥桥顺利完工,解决了村民们长期以来的"过河难"问题,也方便了临近村庄的交通往来,为河崖头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直到修建孝妇河湿地公园才被新式桥梁所取代。
自孝妇河上的水泥桥建成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崖头村逐步走上了致富路。村中建起了中空玻璃厂、电刷镀厂、门窗厂、涂料厂等企业,村民收入迅速提高,大部分村民翻修住所,河崖头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砖瓦房,室内装修逐渐精细,铺上了较为高档的地板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向着小康水平稳步推进。
1993年,村中开始修葺通向公路的主路,主要由柏油铺设而成,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2000年村民用上了管道自来水,告别了喝井水的历史。2005年,村民住进了统一安排的水、电、暖、气齐全的新居,从此过上了现代化的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如今,村里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修建了大面积的健身活动场地,包括灯光篮球场、乒乓球台、单双杠等娱乐场地和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还建成了标准化的卫生室,一般常见病不用出村就能得到治疗;图书室、农家书屋的落成,改变了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们的整体素质。相信即使在衣食无忧的当下,河崖头村民依然能够在老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忆苦思甜,立足新时代,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