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区下瓦房街有一块"三角地",是由解放南路、温州道、琼州道合围而成的,早在德租界时期这块儿的地貌就是这个样子。现在的"三角地"上盖起了"英迪格酒店",是非常壮观的12栋仿德式风格洋楼,但因为产权问题,酒店一直处于荒废状态。 "三角地"现状 笔者想介绍的并非这些"假古董",也不会揭秘酒店荒弃背后的秘闻。倒是这"三角地"上曾经的繁华值得我们追忆。早些年,这块地上有18栋带老虎窗的纯日耳曼风格洋楼,后来大部分被拆除,小部分被改造,规划建造"莱茵小镇",也就是现在的"英迪格酒店"。琼州道也被改造成了单行道。 现在的英迪格酒店 至于"三角地"的东侧,则是大名鼎鼎的德美医院,在上世纪20-50年代曾闻名华北、东北地区,来此就诊的人络绎不绝。后来这里成了河西区医院的北院区,再后来因为建酒店也被腾清拆除了。 原琼州道42-44号楼(老照片) 原琼州道40号楼(老照片) 1924年12月,在津的德国医生埃克斯(海阁士)同伯瑞尔商议,想在天津建设一座具有欧洲当代高水准的医院,并拉来美国人皮斯陶、法克斯等人入股,在美国注册,成立了股份制的德美医院。埃克斯设计了医院的蓝本,亲赴欧洲采购一整套的医疗设备。 德美医院外景(老照片) 德美医院内景(老照片) 1925年,德美医院建成并开始接诊,埃克斯和伯瑞尔分别任正、副院长。医院旧址的门牌号是琼州道40号,或解放南路314号。而这栋二层楼房的设计者正是大名鼎鼎的在津奥地利籍工程师罗尔夫·盖苓,德美医院大楼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罗尔夫·盖苓(右)站在德美医院天台上 据记载,这栋现代风格的建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了缩短工期,所有的混凝土梁柱和混凝土预制板件,都是直接在建筑工地上浇筑的。这在当时已经非常超前。 现在的英迪格酒店 建筑一楼是由两个大厅组成的病房,各有十个床位,分别安置男女病人。二楼则有十个单人病房、五个双人病房。这之外还设有手术室和各类治疗室。 现在的英迪格酒店建筑细节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后来做过全国政协委员的,奥地利医生理查德·傅莱也曾在此工作。1938年底,奥地利共产党员傅莱为躲避追捕来到中国,从上海辗转到天津后,就进入了德美医院工作。此后他深入解放区支持抗战工作。获得了"天津白求恩"的称号。(津345,20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