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现在在国外读博,读博之余主要兼职做留学,疫情放开之前的时候,咨询留学的大部分都很直接,点明就是选择不需要出境的那种,最后能拿毕业证就成,钱不钱的倒不是问题。 这种咨询的虽然也有,但是三三俩俩不多,主要疫情期间这种需求都被消化的差不多了。倒是疫情解封后,尤其是从二月份开始,找我咨询出国的突然就暴增了。 现在每天平均有3到5个人咨询,我白天有时要上课,加上跟国内有时差,一般都是课间空和国内晚上时间给大家做解答。 我先说说找我咨询的都是哪些类型:有普通本科毕业希望读一个国外排名好一些学校硕士的,有专科想要直接申请国外硕士的,有考研不理想想要抓紧上岸的,也有未入编的高校老师希望通过读博解决入编问题的,还有对现有的硕士专业不满意希望换专业的,还有一部分是想润的。 除了上面的,还有一部分是离异家长带着孩子(男同胞女同胞都有),想通过出国换个环境的。 其实通过咨询的类型,我给划分成四个群体。 第一个群体,想要读个好本科。 这个群体的学生,大部分如果选择在国内就读,大概率只能读专科,当然很多也都是一般的专科,别说"985"和"211"了,普通本科都是奢望。 因为我们目前各省市的高考"985"和"211"高校的录取率不是一般的低。 夫子的老家山东"985"录取率在1.47%,"211"录取率在4.44%,全国排名都在20名开外。 当然了,如果有幸生在北京、上海这俩地方,"985"高校考中几率能暴增4倍,"211"高校考中几率能提升3倍。 山东2022年高考报名总人数是86.7万人,总录取74.4万人,其中本科录取32.2万人,专科录取43.2万人。 按照这个人数,夫子推算"985"录取人数在1.27万人左右,"211"录取人数在3.85万左右。两者加起来也不过5.12万人左右,连全省的报考人数零头都不到。 山东本土的"985"高校只有山东大学(济南和威海校区)和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校区)。 山大在山东2022年录取人数为3617人,中国海洋大学在山东2022年招生录取751人。两所"985"高校也就仅仅招了4368人,加上强基计划和各类特招,再多也不可能突破5000人。 我当初的一个同学为了考进山大,复读了整整3年。 剩下的山东考生们为了进入"985",基本选择只能卷遍全国。 去年我家里一个朋友就是,高考成绩一出来只能上一个非常一般的专科,后来找我咨询,家里正好财力也不错,最终选择留学,学校也还不错,世界排名600左右。 对标国内的同类别大学,说实话,就是夫子重新高考再复读两年咱也不一定考得上。不过对于他,最最重要的起点是本科,不再是专科了。 第二个群体,着急读研上岸。 这个群体也是有相当的一部分,以前我写过关于考研内卷的具体的文章。 说啥都不如看数据,上图。 从2000年开始,高校毕业生由 95万人 ,增加到2022年的 1076万人 ,整整增加了 11.3倍 。 说实话,就咱目前的工作岗位,不可能同时满足这1000多万人同时就业,很多工作岗位也会逼着你去读研究生。 比如说高校和很多事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明确表示只招硕士研究生。 所以2022年破天荒的有 457万人考研 ,但 录取名额只有76万人 ,将近 400万考生铁定落榜 。 对比过去5年的考研人数,那真是一年一个台阶,增长相当之稳定。 相较于2017年突破200万大关,我们已经翻了一番。 个别专业的报考人数甚至百里挑一。 考研人数年年增加,今年虽然差几分,明年能不能保证一定上岸那可真的不敢说,关键在不断备考读研过程中,耗费的青春时光最令人心痛。 所以也有一部分群体想要通过出国留学这种方式上岸,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天夫子都在帮学生找学校。 帮学生找的部分语言类专业: 还有帮学生找的部分生物医学相关专业: 还有很多很多… 大部分学校整体都不错,世界排名都能前三百。 学费换算成人民币,倒还在可接受范围内。不过哪怕学费两三万,整个研究生阶段,算上生活费等各项开支读下来也得十多万,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压力也大,所以我的个人建议是如果时间允许,同时本身实力还不错,再战一年,继续在国内考就是,没有必要一定得出国读。 第三个群体,读博入编改变命运。 这个群体目的很明确,读博的目的就是为了入编,一部分是已经在高校有了岗位但无编制,还有一部分是在高校有编制,希望通过读博在个人发展上更进一步。 针对有岗位无编制的群体,我的个人态度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尽快的攻读。 只要有博士学校能接受,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岗位,抓紧申请、抓紧攻读、抓紧毕业,尽早申请入编。 第二阶段,选择性攻读。 攻读一个尽可能让自己有选择权的学校和专业,因为第一个阶段的攻读基数太大了,如果读的晚,那么将来一定会面临激烈的竞争。作为人事部门来说,申请入编的基数大了,那么就一定会筛选人,所以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我这话等你读完面试的时候可以来验证。 针对已经有编制的群体,本身已经有了铁饭碗,攻读学校的含金量反而就不是大问题,于你们,只要不换工作,哪怕清华北大哈佛牛津的博士,也只是"普通的学校",仅此而已。 倒是有一部分人,虽然体制内有编制,但是希望通过攻读博士更进一层楼,换一个更好的学校,我的个人建议是,随便读一个博士是不可能达成轻松换学校的目标的,除非你有足够牛的实力或通天的人脉。 针对这一个群体,我的觉得你可以看一下周围大部分人读的都是什么类型或级别的学校,如果你想要出头,那就一定要读的比他们更好,因为好一点点是没有用的。 未来三五年内,这种出国读书的势头不会衰减,衰减的唯一可能就是国内本硕博攻读不再这么内卷,但短期内,几无可能。 第四个群体,非盈利润的。 说到这一块儿,差距就不是一般的大了。前文咨询我的一些男男女女想要润出来,当然了本身也没有多少资产。 对于想要润出来这个群体,其实从我身边接触的案例来说,家庭资产越多的其实花费越少,家庭没啥资产的其实花费越多。 不过国内的这些富人,你报价个三五六万的,他们都会觉得你在骗人,所以大部分都会选择溢价几十上百万花钱润出来,其实他们真实的成本顶了天也就五六万。 所以很多专门负责做润这方面的机构,都是轻易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自己人专坑自己人,我见得多,也习惯了。 倒是有一些单身大龄男女离异带娃儿的,因为需要做资料反而花费更多一些。这类群体我接触过一些,天天感觉被冒犯隐私,七大姑八大姨和身边同事天天要帮忙你介绍一个新对象,盼着你重新组建家庭,他们听得烦了,就想要换个环境消停消停。 出来了确实没人干涉你的隐私,本身外边离异重新组建家庭的更多,别说你组不组建家庭了,连你的性取向人家都不关心,更何况这方面的隐私问题。 润出去真的好?真也不见得,改天会写写一些外面潜在的坑,给有这方面想法的人一些警醒。 不过咱国内收入和阶层、地位都还不错的中层,尤其是体制内的,尽可能的就老老实实待着别润了,真就跑出来,没了国内的地位和人脉,又没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真出来了,我不客气的说,你真的啥也不是,处处难。现实的落差都能直接让人崩溃掉,老老实实待在国内做贡献得了。 反倒是超富阶层和底层,这两个阶层都没有累赘,前者追求精神自由怕束缚,后者追求物质自由不怕辛苦,倒是出来都没有啥羁绊。 不过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当然,需要帮助,也可以找夫子,关注夫子公众号不迷路。 今天文就聊到这里,谢谢大家,如有想法我们评论区聊。 我是夫子,一个地地道道农村娃,通过读博留学,带着老婆孩子感受世界的大龄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