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529位真人故事 我叫庄骥,2022年7月2日到加拿大温哥华陪读,做专职司机和奶爸。 我是个美术生,却在大学毕业后跑去当消防员,因为妻子意外怀孕偷偷把孩子生下来,在被举报后,我只得从消防队离职。 后来,我又先后到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私人博物馆上班,陆续干了几份跟美术有关的工作,但是工作时间都不长。 一直以来,我的心态就是持续创业。2022年7月,为了陪孩子读书,我来到加拿大温哥华,租了一间带草坪的房子,又开启了一段异样的异国之旅。 (两个儿子是上天派给我的"幸福猪") 1975年11月,我生于上海。小时候,我一直体弱多病,因此整个学生生涯,我妈都不让我上体育课。 谁也想不到,我现在已经担任过亚运会的壁球裁判、亚洲壁球联合会和中国壁球协会认证的一级壁球教练。 当然,这都是大学毕业以后自己去"补习"的"蹉跎的童年",因为从小不让上体育课,我在"自由"后,才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被"憋"出了天赋。 (平日里生活状态) 我童年就是个妈宝男,独生子女。小学里担任过中队长、墙报委员,出了一辈子黑板报,后来在部队也是出黑板报的,一直做了六年《上海消防》杂志的美术编辑。 也就在那时,我妈不想看我死读书,就动了善心,同意我不考高中,而是去当艺考生考美院附中。 因为进了附中就有一半机会直升本校,我也是在那个时候种下了"附中情结",以致于现在我还准备让我的儿子们避开高考享受青春,这也是我选择让他们来加拿大读书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别人在高中里拼命读书的时候,我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看我喜欢看的书。不过也有压力,但是那是自己要争取达到的目标,比如画画要争前三,每一堂专业课我都抢着当课代表。 因为全班要竞争50%大学直升的机会,我费了老鼻子的劲,选择另外一条赛道,努力争取去以美术为职业。 (人到中年,从容淡定) 人这辈子的幸福无外乎两种,一个是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另一个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而我从小就已经做到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现在也实现了。 当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沉浸在美术里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和高中的那些老同学聊不起来了,因为认知不同了。 在大学的每一天都是自学的,日子过得充实自由。我做过乐队,谈过恋爱,用我一个精神导师的原话来说就是:"拼命学,才有时间拼命玩,因为玩得好,才有姑娘拼命爱你。" 从附中开始,我就比别人早接触经济问题。别人在读书,我也在读书,但是我的作业可以卖钱,我努力动脑筋靠手艺去赚钱。 (曾经工作的地方) 别人大学毕业在公司实习才拿1500,而我在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在打工的广告公司月入过万了,并把老板妹妹变成了女朋友。 我特别感谢这段美术生的经历,当别人在高中拼命读书的时候,我徜徉在热爱的艺术世界当中享受青春。那段时间我什么都比同龄人提前了那么三四年。 这么一"提前",让我形成了一种思考的"前瞻性",遇事喜欢超前思考,长远打算。 大学毕业,我并没有选择去外企广告公司上班,而是参加了武警消防部队,因为部队的薪酬诱惑力比广告公司要大。 (富有艺术感的博物馆) 从一个美术生转变为消防员,这个跨度大得连自己都有点不可思议,而且这样一干就是十五年,期间我还筹建了上海消防博物馆,也是第一任馆长。 刚进入新兵营三个月,得了标兵、优秀士兵,在基层消防队灭火一年后,挂职排长,职业体验锻炼,熟悉基本灭火业务,为将来工作打了基础。 后来,因为我的美术专业,《上海消防》杂志社招我过去当了六年杂志美术编辑,负责火场摄影,封面大片,文章包装策划,广告制作,各种上级下达的"黑板报"任务和展览等。 后面几年就进消防博物馆筹建组了,作为唯一一个环境艺术专业的美术生,我主要负责策划展览,研究博物馆的史料脉络。这个期间把上海近代史"吃"了几遍。 (在我手机上置顶的相片) 博物馆建成以后,也没有人能运营,我自己杂志也不想做了,熬不动夜了,就留下来负责博物馆宣传运营,也是第一任馆长,说是馆长,其实就是个穿军装的讲解员+保洁队长+馆员。 在部队期间的业余时间,我还兼着几个摄影论坛版主,就是每天码码字。我还是上海壁球会组织者之一,上海壁球会网站站长,国家壁球A级裁判,亚洲一级壁球教练。 曾作为技术官员参加了广州亚运会的壁球值裁工作,自费和众筹拿出自己的工资积蓄作为奖金,承办了五年国际级的职业赛事"中国壁球公开赛"。 这些事情是在消防时候的业余生活,有些有收入,有些纯烧钱,基本做到了平账且没了积蓄。 就这么干了几年,太太意外怀上二胎,想着偷偷摸摸地把孩子生下来。没想到,被一个馆员写了举报信,然后就被处分了,严重程度就是基本十几年白干那种。 (喜欢这复古风) 我被举报后,立马受到了严重的处分,属于一般人可能想不开,扛不过的那种"海底捞"式的惩戒。虽然也没有人明着赶我走,但我立马打了转业报告。 转业就是指部队给你安排地方上的工作,理论上,我当时转业到地方,至少都有公务员岗位中层干部。但是,我本就爱折腾,不想在一个小圈子里"混吃等死"一辈子。 这次机会终于来了,别的转业干部在到处走门路安排岗位的时候,我啥都没干,在家抱儿子享福,偶尔做个面包烘培啥的,期间工资照发。 同时,我还签了几家公司的咨询顾问,一个月陪几个老板开几天会。在家里接几单印刷产品样本的商单,甚至代理了一款德国啤酒进酒吧的生意,还多赚了一点钱。 (业余时间我组建了共享单车"猎车"族,义务找回丢失的单车) 就这样在家等了一年,白拿了一年工资,最后给我安排了一个区级的民俗文化馆里当科员。曾经一个市级单位的小干部,怎么说也是在上海干全市消防宣传工作的。 结果安排我去文化馆用笔记本电脑给老年人放盗版电影,我那个时候连半年都没有扛住,直接辞职了。现在想想后悔了,不是后悔辞职,而是后悔选择转业没有选择复原。 后来,我来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班,这个博物馆和中华艺术宫几乎就是一家,一拆为二,里面上上下下都是我师兄妹关系,也没有编制。 我就去带了一个市场部,就这样老老实实呆了四年,地址就在我当兵第一年锻炼的消防队隔壁,消防员经常在我工作的美术馆广场上训练。 (纽约街头的共享单位) 每次都觉得挺魔幻的,其实这个美术馆,觉得是我真正热爱的工作,就那么一段400米不到的路,从消防站到美术馆,我走了15年才到达。 我刚到没有几个月就公派出国学习考察了,领导对我也挺好。 在这个单位干了四年,我又呆不住了,膨胀了。于是跳槽去了一家私人美术馆当馆长,薪水很不错,疲劳程度基本是24小时的。 没半年就退了,心脏连续三个月早搏,再干下去就升天归位了。 再次离职以后,我就44岁了,职位也干到了一个猎头公司抢着猎,却谁都接不住的尴尬。 只能当自由职业合伙人了,期间混杂着许多的不确定,而我也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持续创业者"。而这个状态也一直持续到我出国,可能以后就没有退休了,饿不死,也活不富贵。 (共享欢乐时光) 嘉措活佛说:"‘无欲’并不是一无所有的意思,而是要去掉那些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贪念,驾驭自己的欲望。"进入40岁,我的人生欲望变得越来越低,只想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陪陪孩子度过他们的童年时光。 因为我的亲身经历,没有经过高中这种"炼狱"般的学习,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所以,为了让孩子们也和我一样避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将宝贵的时间发挥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我选择带他们到加拿大读书。 我以壁球裁判和教练的身份申请到了加拿大的自雇移民,带着我的两个儿子远赴加拿大温哥华,读公立的常规学校,准备将来考ubc音乐学院。 因为他们的表姐在纽约的曼妮丝艺术学院打击乐硕士毕业了,也拿到了ubc音乐学院的打击乐博士全奖,所以我将他们汇合在一起学习音乐。 因为是访客签,我不能工作,所以现在主要是以考察壁球市场,规划壁球项目的商业推广等,顺便拍摄新媒体短视频,偶尔接几条便宜的商业广告。 (孩子的表姐在练琴) 准备了差不多一年半,终于在2021年7月2日到了温哥华。到了温哥华,我们租了一间新房子,带院子草坪的。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我把家里布局的跟上海几乎一模一样,连净水器杯子都一样。 出国后的生活状态几乎和在上海一模一样,除了多出来许多家务要做,影响了我的一些兴趣爱好。其他没什么区别,反而是人际关系更简单了,谁都不欠了。 在这里,我帮儿子开了个公益的手碟俱乐部,交到了从中国移民过来的一大帮朋友。在这里,融入环境,生存焦虑等问题一个都没有遇上,反而更如鱼得水了。 在这里,我们每天打碟,组织公益音乐演奏会。周末和这里的华人朋友聚餐聊天,享受着安静祥和的生活,孩子们也沉浸在自己喜欢的音乐里。 (在加拿大温哥华路上骑行) 我觉得不管我们走到生命的哪个阶段,都应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个阶段该完成的职责。 行至中年,柔软不是认怂,沉默不是嘴笨,安静亦非无为,这些都是穿越岁月之后,沉淀下来的人格成熟。 【口述:庄骥】 【编辑:雪后草原】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