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今的省界通常以自然地形(山、河、湖等)为界,如河南、河北以分属黄河的南北而得名,湖南湖北以位属洞庭湖的南北而得名,山东山西以分属太行山的东西而得名等。但却有这样的一个省份,其省份的得名却源於邻省的一座小县,这便是陕西省。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秦"我们都知道是源於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但"陕"却并不位於今陕西省境内,也即"陕省无陕"。陕西之名最早源於西周初年,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 "陕"即位於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过去的陕县)。陕东的地理概念更广,主要指成周地区及东方的各诸侯国。至春秋战国时期,陕东也不常用,而多被山东(崤山之东)取代。 对比陕东地区而言,陕西的地理概念就相对要小得多,在西周时期,主要指宗周地区,也即关中地区。故陕西之名,在宋元时期,又被使用,北宋时期,在今陕西境内置陕西路。元朝时期,设陕西行中书省,陕西之名沿用至今。 陕县(陕州区)位於河南省西部,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市接壤,南与洛宁县毗邻,北临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河相望,其总面积为1609.73平方公里,人口约35万。现辖4镇9乡,即:大营镇、原店镇、观音堂镇、西张村镇、张汴乡、张湾乡、菜园乡、张茅乡、硖石乡、王家后乡、西李村乡、宫前乡、店子乡等; 1957年,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在陕县境内兴建,自此诞生了一座新兴城市,三门陕市。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而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陕县(陕州区)的著名景点有:陕州地坑院、高阳山温泉度假区、空相寺、石壕古道、安国寺、甘山国家森林公园、雪花谷景区等等; 陕西八大怪,其中一个就是"姑娘不对外",除了八大怪,其实还有一怪,陕西省没有对应的陕东,全国也只有三省没有对应的省份,但是陕西拥有悠久历史的地域,为啥不简称"秦","关",而称"陕"呢? "陕"字所代表的含义,藏在了八大怪其中的"姑娘不对外"里面。古代陕西(秦/关中)是人杰地灵之地,地位堪比现在的"北上广深",不过文化底蕴更为深厚,陕西这片土地,从商朝时期开始被周朝的祖先发展直到唐末,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十三朝古都。 公元487年,北魏时期孝文帝置陕州,陕州就是"陕"字的来源,不过这个陕州现在却不在陕西省境内,而是在河南省,为何会如此?这里有许多的历史渊源,下文会说到。 陕西的地域概念,一直对这片土地划分是随着时代变迁和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关乎于"姑娘不对外"的一个界限,陕西的女子大部分不会出嫁的这个区域以外的地方。 不过为何古代陕西人,一直以来坚持"姑娘不对外"奇特风俗呢? 主要是古代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孕育出了不少优秀的陕西女子,例如三国时期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就是陕西米脂人,俗语有一句肥水不流外人田, 陕西的老话里面,有一句"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指的就是米脂的女子和绥德汉子,都是陕西人的骄傲。补充一句,根据传说,三国时期第一猛将,吕布即是绥德人。 不过在陕州还没出现之前,"姑娘不对外"可不好划分,为啥呢?远古时期的陕西 这事的从陕西历史说起,近几十年,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了距今70万和115万年前的蓝田人遗址,证实了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华远古的先民,就在这里生存。并且通过考古发现,这里还出现了仰韶文化,发现了原始社会的半坡遗址,还是中华人文初祖炎黄两地生活的地方,并且根据记载,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华胥古国,或者一个非常强大的华胥部落。 作为中华文化的其中一个摇篮,陕西在商朝时期,迎来了划时代的大发展,商朝的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由于受到戎狄的侵扰,他就带着2000多周部落的人,离开了故土开豳地,渡过两条大河,翻山越岭,来到了周原脚下安居乐业。商周时期的陕西 古公亶父发现周原也是偶然,一次路过这里,发现这一片地方是一片,水土肥沃的平原,碧水流畅,还有山作屏障,既能农耕,又能渔猎。而且对外是与世隔绝,非常适合周部落的发展,所以在部落不胜其扰的情况下,带着2000人来到这里。 其后周部落的人听说后,也纷纷的跟着过来,慢慢的这里出现了一片热闹的景象,古公亶父没想到这一次搬家,竟然开创了一个时代,同时也让陕西开始走向辉煌。 不过此时的陕西,没啥具体的地域们名称和划分,周部落的人生活的地域也是局限于周原一带,不过正是这里地域条件较为偏僻,给了周部落一个世外桃源,同时也因为地缘的优势,周部落经过几代人的发展,飞速的成为了一个大部落。 而周人也开始在这里建立了城郭,建立了都邑。或者许多人会认为,当时的城市非常小,其实可不是,在近代的考古发现周原,城市其东西有70公里长,宽约有20公里,面积大约有33平方公里, 古代可称为一座大城市,并且在周原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挖出许多的窖藏,可见当时周原的鼎盛。 其后,周部落的人开始沿着周原四周扩张,由于当时没啥对手,到了公元前11世纪末,在周文王治理下,周部落迅速的发展,并且被商朝封为西伯侯, 周文王找到了更好的地方,就在另外一个地方建立了丰都,不过周原的依然是周人的重要城市,为周朝的发展和对商朝的攻伐,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周武王时,"陕"此时就出现了,不过不是陕西省,而是三门峡地区,这里是古代是东夷与炎帝的分界地区,同时远古的时候叫"夹方",周文王演易推演,把"夹方"合起来,创造了一个"陕"字,"陕"就出现了。 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建立。成王时,由于他年幼登基,为了方便治理,便"陕"为分界线,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就是著名的分陕而治"。为此还凿了一根高3.5米的石柱,"立柱为界"。 从此在西周时期,陕西的关中平原,也开启了辉煌的历史。虽然后来又营建了东都洛阳,但是周天子依然以陕西为根据地,而这里也是周朝的起家之地,并且按照周礼的规定,但是各方诸侯,都得定期到丰镐进贡周天子, 这就为陕西带来了各地的特产,同时也让陕西成为商贾云集之地,除了周原和丰镐,渐渐其他分封出去的地方,慢慢的人丁兴旺的起来。不过此时称呼没有太大改变春秋战国时期的陕西 秦国祖先秦非子,本来只是为周朝天子养马的,因为养马养得好,被封赏了一块小土地,不过秦非子的后人非常发奋图强,经过一代一代的坚持,到了秦庄公,用实力击败强悍的西戎,周宣王,一开心就封他为西陲大夫。 西周末年,周平王东迁,丰镐开始没落,周平王索性就把这片拿不回来的土地,给赏赐给了护驾有功的秦襄公,秦襄公可是如获至宝,很快就带着儿子和秦国人进行了不断的整张,终于拿回了陕西的大片土地。, 公元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地建都雍城,秦国以此为根基,开创了数百年的基业,最终到横扫了六国,而秦国能够横扫六国,和一个地方有关,这个地方就是非常著名的函谷关,正是函谷关的出现,开始让陕西有了地域上的划分。 关中这个词开始频频出现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为啥要叫关中,其实它的意思是在"四关"之中。那么是哪"四关"呢?后世人推测,分别是函谷关、大震关、蓝关和金锁关。这四道关隘,是秦国利用关中平原天然的地理优势,建立的一道坚固的屏障,四关的中间,则是号称天府之地的,关中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沃野千里,渭河穿流而过,给关中带来了水源,同时也孕育了优秀的关中儿女。秦汉时期的陕西 公元前221,秦始皇横扫六国后,依然以陕西为根基,又找了一个新地方,建立了新都咸阳,同时秦始皇取消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天下分为36郡,陕西境内则有分为上郡、北地郡、汉中郡。 秦朝二世而亡,刘邦带不兵进入了咸阳,不久西楚霸王项羽也来到了关中,此时的项羽走回了战国时代的老路,把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重新进行了划分,封给秦朝的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翟王,本来应该在关中称王的刘邦,则被安排到了偏僻的汉中。 这也是后来陕西三秦的称呼由来,同时也因为秦朝,陕西也开始被人们称呼为"秦",因为秦朝的影响力还是很大,后世许多在陕西建立的国度,都会用秦来做国号,例如前秦,后秦等,至今在陕西还有高大巍峨的"秦岭",民间也把渭河平原被称为"秦川"。都是秦称呼的一个见证。 西汉时期,长安成了中国历史,第一个上规模的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西域开始交流的城市,汉朝的几百年,特别是汉武帝的驱逐匈奴,开通了丝绸之路,让长安异常的繁华,同时也给扩大了陕西的影响力。 此时的西汉,在陕西设置了大量的郡县,比秦朝要严密和细致的多,而且物产不断的增加,虽然经历了西汉末年的变动,东汉迁都洛阳,以长安只能屈居成为了陪都。今陕西的地域还是非常的广大,此时的陕西因为富饶,渐渐开始有了"姑娘不对外"的风俗,这里头的原因,不用我明说,应该都懂的, 东汉末年,陕西的长安在三国时期,虽然一度被打乱了发展节奏,却出现了不少的历史人物。不过此时因为国都的迁移,陕西的发展一度比不上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陕西 陕西建都因为优厚的地理条件和根基,相继出现了晋、前赵、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和北周等国家,这时这片地域大多是以郡县为称呼,例如上林郡,凉州,北地郡等,大约方位的简称,就是关中和秦, 陕西地名出现的关键在北魏时期 公元487年,北魏孝文帝建立了陕州,陕州的出现,给陕西的地域划分有了大致的概念,但是在陕州以西,就可以称为陕西。至于有多大,其实每个朝代是不同,但是但是没人称陕西,还是那个郡,那个县的人为称呼, 因为当时的门阀世家,是比较重视郡望这个概念的,报地名就等于知道你的家庭背景,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陕州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而来清朝,可见其历史的影响力之大。隋唐时期的陕西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改州为郡,恢复了秦朝使用的郡县制,当时陕州以西,关中一带,出现了14个郡和99个县。并且在汉朝长安故城的遗址上,又兴建了一座更大的大兴城。 唐朝,陕西迎来了鼎盛时期,这也是陕西最风光的时期。当时长安城号称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其人口在鼎盛时期超过百万,城市规模比现在都要大好几倍。 不过当时没人会叫这地方为陕西,而是喜欢称为关中,唐末后,陕西被五代十六国分割,公元965年,宋朝经过多年努力,才把陕西全部收复了回来,此时的国都在开封,陕西和长安的地位下降,宋朝把陕州以西的地区,先设置了关西道,后来又改为陕西路。 陕西的地名划分开始出现,到了元朝时期,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不过和现在不同,但是管理的辖区非常的广大,包括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等地,还有内蒙古部分的河套区域。陕西开始成了了一个行政区出现。 明朝时期,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出现,并且在这里设置了西安府,西安名字也由此而来。清朝,延续明朝的称呼,不过陕西省变小了,划分出了一个甘肃省。 1913年,陕西全境还被重新划分成为五个道,陕中道、陕东道、陕西道、陕南道、陕北道。这也成了现在陕西省内部划分的一个依据,到了至今,陕西省成为了一座历史明朝,下辖十个地级市,和七十多个县。可是为何一直以来,陕西没有出现相对应的陕东呢? 陕东这个概念,在春秋时代已经提出来,《左传·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而在后来的考古中,在找到了一方界石,就是著名的"分陕石柱",也叫"周召分界石"。 从这块"分陕石柱"可以看出,"陕东"是曾经出现过的地理概念,可问题就在在后世没被提起过,主要原因就是,陕东的地区太大了,周朝各诸侯经过自身的不断发展,这里出现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方国,并且还是商朝故地,中原腹地。 这么大一片地区,随着各方国的崛起,陆续出现不同的国家和名称,并且因为经常的相互征战,和秦朝的关中不同,不是一个行政区独立出现,而是分而治之的方式,变化也非常大,这一细分,就没办法叫陕东了,而且当时陕的概念还不深入民心, 都喜欢称呼关中,关外,或者那个国之类的说法,到了陕州建立,其他地方的名字已经深入民心,也无法去更改了,所以最后变成了只有陕西而没有陕东。陕西省的历史上的几个称呼,其实都是有相互不同的意义的。 "陕"可以称呼是一个地域方向的概念,就是在陕州以西,这算是非常标准的地理概念! 在文化上来看,这里则可以称为是关中地区,或者关陇地区,而陕西因为历史的原因,其文化文化概念比地理概念更为悠久和深厚,而且陕西的独特地理位置,它还造就了三个文化区域:陕北的晋文化,陕南的关中秦文化,汉中的巴蜀文化。 "秦"可以看做是一个历史概念,因为其根源来于秦国。而且秦朝的也好,三秦也好,其地域就是以关中为主,不过秦朝的影响不仅在关中,还有陇右一带,甘肃省天水地区, 因此按照地理位置说"陕",比"秦"和关中更有地域方向性,毕竟秦和关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太大,已经不能成为一个地理划分的概念,而管理上来看,用陕西作为地理方位概念,确实合理的多。 陕西虽然得名于"陕"字,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 陕这个地方,竟然不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陕西因何而得名? 陕西的历史,必须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有一个"周召分陕"的故事。 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要靠武王的弟弟武王弟周公旦、召公奭辅政。 由于西周的地盘很大,不易于管理,故而周公、召公决定分而治之,这个分界点就是陕地。 据《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这正是陕西这个词的出典。 陕指的是哪里呢?其实就是陕塬。古人所说的陕西,都是指陕塬以西。 然而,陕塬并不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陕塬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境内,结果就造成了陕西省名字的趣谈——名曰陕西,可陕字不属于陕西!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省的雏形始于宋朝的陕西路,得名原因依旧是此地处于陕塬之西。 该省的政区定型,则是清朝时期的事情。 以上就是陕西这个词的由来。 陕西省的得名当然是源于陕这个地方。但是今天的陕西省简称为陕其实是有一点问题的。因为陕这个地方并不在陕西省境内。 今天的陕西省主要由关中,汉中,山南以及陕北组成。关中自不必说,那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崤函故都之称。从周王朝开始此后的十一个王朝都把国都设立在这里。也正是因为周王朝,才有了陕西这个名字。 周武王死后,幼子成王继位,由武王的两个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进行辅佐。当时由于出现了武庚之乱,周公需要分出精力来治理商朝故地,平定叛乱,因此周公和召公就决定,二人分陕而治。即以陕陌为分界线,西边由召公治理,东边则由周公治理。由此,陕陌以东称为陕东,陕陌以西称为陕西。 陕陌既然不在陕西境内,那么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呢?陕陌又称陕城,后来又被称为陕县或者陕州,具体位于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为什么会以这里为分界线呢?原因就在于崤山在这里正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关卡,这就是著名的潼关。 自从周召分陕以来,潼关就成为了中国几千年的地理分界点。关中与中原,陕东与陕西,甚至包括今天的陕西省与河南省的分界点都在这里。所以,从元朝设立行省开始,陕西作为一个特定的行省而存在,但陕这个地方却是属于河南管辖的。 我的主业是读《史记》,就《史记》记载的历史素材,进行逻辑分析,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希望能够对现代的生活、事业有所借鉴。 1、陕西,这个名称早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周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召公管辖。陕西因此得名。2、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并将陕西南部地区并入管辖;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3、陕西省主要分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区域,每个区域特色明显,风土人情各不相同。 (1)陕北是黄土高原,关中属于平原地带,陕南的风土人情则与巴蜀地带更为相似,但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把陕北和陕南划入陕西管辖范围,形成了陕西今天的行政范围。 (2) 没有陕北的防护,关中地带很容易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必须要整体防御。 (3) 如果巴蜀政权占领陕南地区,则进可攻,退可守,容易独立。 陕西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横跨长江黄河, 将塞外和楚蜀南北连通,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门户,一直倍受世人瞩目。 很多人有疑问,像湖南、河北、山东、山西的省名都来自于名山大川,陕西得名何处?"陕"是什么东东?又在哪里呢? 其实,陕西也是得名于大山,不过因山有缺口就具体到缺口处了。 这座山脉叫嶔崟山,又叫崤山,是秦岭支脉,位于河南西部,西安与洛阳之间,自古为军事要地,《左传》中记载的著名的崤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崤山中间有一处地势平坦的地方,把崤山活生生分出一个缺囗,供人民在这里居住生活。 这个缺口就是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划范围内的陕县,又称陕州,即"陕"所在的弹丸地——陕塬。 陕县地处黄土高原边缘,有许多"塬",是一种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四周陡峭、顶部平坦的地形。 如今的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都是因此地形得名, 其中张汴塬即古代的陕塬、陕陌,被西周几个重要人物推动而成为陕西分界处。 这几个人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是怎样把陕塬定为分界线的?请听有书君慢慢道来: 一、周公摄政 话说武王建立西周刚二年就因过劳而死,由成王姬诵即位。但他当时才13岁,还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 成王有十几个叔叔, 人品良莠不齐。 其中最贤能的是周公。他勇于担当,辅佐成王管理天下,为以后的"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 周公姓姬名旦(不是鸡蛋),因根据地在周,人们习惯于称他为周公旦。他就是那位写《周公解梦》的人,后制定《周礼》,被孔子大加推崇。 周公作为文王第四子,还擅长用兵,曾随武王伐纣,为建立西周立下汗马功劳。 武王临死前,欲将王位传给周公。周公坚辞不受,表示天下未稳,可摄政相佐,暂时掌控国家 ,待成王羽翼丰满,即还政于王。 二、三监之乱 周公摄政引起三哥管公、五弟蔡公的嫉妒与怀疑,他们到处散步谣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 管公、蔡公和八弟霍公的封地在殷商旧地周围的邶、墉、卫三个国家,这是武王安排的战略分封,意在用自己的亲兄弟监控武庚的行动。 当初武王伐纣成功,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旧地,让"殷人治殷",避免商贵族叛乱。 如今管、蔡起异心,勾结霍叔联合武庚起兵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三、分陕而治 此时的周公旦陷入信任危机,又分身乏术,内心呼唤可以信赖的共同力量,产生强烈的职能分流思想。 周公找到另一个比较贤能的弟弟召(邵shao)公姬奭(shi不是姬爽),与他进行了推心置腹的长谈,说明自己要建立新的政治中心的打算,要召公考察洛邑,为营建新都作准备。 这次长谈,周召二公达成了一致意见,使后方稳定,周公有精力东征平叛。 周公苦战三年,平定了三监之乱,回来后洛邑也几近完工。 周公履行诺言,还政于成王,并进行了周朝第三次分封。 这次分封是大动作,标志着镐京和洛邑两大政治中心的同时运行。 他们在陕塬树起一块高3.5米的石柱,商定以柱为界,崤山为线,柱子以东辖区称"陕东",归自己管理,把洛邑作为新区建设办公地 。柱子以西平原地带叫"陕西",由召公在镐京指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西周经济。 这就是有名的"分陕而治"。原立于张汴塬村的分界石柱,几经易位,现在静静躺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中。 唐朝安史之乱后,设立了陕西节度使,陕西开始有了行政区划的雏形。 北宋初年设置的陕西路,为比较正式的名称。到元时期,改陕西行省,陕西省名大致成形,经明朝陕西布政司,到清朝确定为陕西省沿袭至今。 而"陕东"随着王朝更迭变化,失去了确切的区域规划,逐渐演变成"江东"、"关东"之类的模糊概念。 小小的一个"飞地",流传千古的人物故事,力胜太行、黄河、洞庭,硬生生夺去了崤山声势,造就了一个文化厚重的大陕西,承载起不灭的悠久历史,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话说武王伐纣克殷后不过三年,姬发就死了,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姬发的弟弟周公、召(shao)公辅佐大侄子。 这个周公、召公不是后来的"周召共和 "里的周公、召公,人家是第一代周公和召公,周公叫周公旦,召公叫召公奭(shi)。周召共和里的周公、召公是他俩二百年后的直系后裔。 周公旦和召公奭被历史记住的唯一一件合作的 大事,就是兄弟俩划定了势力范围,史称"周召分陕"。 当时天下比较不太平,殷商刚被灭国没出几年,殷地尚不安稳,他俩把周朝掌握的范围大概分为两块地盘,一块是老根据地,那是西边关中一带周朝发家之地,便于管理;另一块是新解放区,那是东边 刚征服的殷商区域,疆域更大,人心很乱,也非常不好管理。 当时的天下虽大,对哥俩来说,核心区域其实就是两块,一块是老根据地渭河平原,一块是新解放区中原大地,老区和新区是相连的,大概呈现一个哑铃型,相连的那块区域比较狭窄,叫做崤山山脉。崤山山脉的中间有几块小盆地,人们把它叫做塬(原 ),其中的陕塬(原)在现在的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陕县,面积比较大,属于地标性地貌。 哥俩商量,就以陕塬(原)为界,东边归创业型的周公管理, 西边归守成型的召公管理,各司其职,安定一方。 现在的陕县,古代就叫做陕塬(原),在不同时期也叫作陕城或陕陌或陕州,能看得出来,不管叫什么,万变不离其宗,都带个"陕"字,"陕西"和"陕东"就成为了当时的地理名词。 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看到"陕东"由于地理面积太宽大,并不适应形势需要,被逐渐遗忘在历史的烟尘中。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就是指的崤山以东的那六个国家,可见到了战国时期,"陕东"一词即被"山东"代替。 唐代开始,出现了"陕西节度使"这个地名加官名,"陕西 "一词正式确立;宋朝,改为"陕西路";元朝,陕西行省;明朝,"陕西布政使"包括陕西和甘肃等地;到了清朝,陕甘分家,陕西就成为了今天的陕西。 直至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里,还有下图照片中一座被保护起来的3.5米高的石柱,据说它就是当年周召分陕时所立,真要是当年所立,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陝其实是指陝塬,古人说的陝西就是陝塬以西。 陕西的"陕"不在陕西,在河南。 现在陕西的简称就是陕,整个省也分为陕东、陕南、陕北三部分,其实在古代,陕西并不等于陕,仅仅只是陕之西的意思。陕在哪里呢?过去在河南西部有个陕县,也就是今天三门峡市陕州区一带。陕西的来源,则是西周初年周公和召公的"分陕而治"。 周公和召公,一个是周文王的儿子,担任太师,代表新周族的势力;一个是周文王的族人,担任太保,代表旧周族的势力。两人在西周初年政府里平起平坐,当时西周王朝有两大都城,一个是陕西一带的宗周(今天宝鸡、西安一带),一个是河南一带的成周(今天洛阳一带),所以两人约定在中间的"陕"这个地方划一条分界线,召公治理陕之西,周公治理陕之东。 这就是今天陕西省名字最早的由来,不过河南省没叫陕东,所以只有一个带陕的省份,陕也自然成了陕西的简称。但我们必须了解,陕这个地名最早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一带,今天去三门峡车马坑景区还有一块周召分治碑呢。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陕西陕西,听名字就知道,陕之西。所以这个关键就在于陕,我们弄清楚何为陕,便能清楚陕西的来源。 我们知道,我国的省份有不少是带有方位名词,而且是成对出现的,其分界线或为山水、或为地名。 湖南湖北,便是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北为湖北;山东山西,便是以太行山为界,东为山东、西为山西;河南河北,以黄河为界,难为河南、北为河北;广东广西,以广信(古代一个地名)为界,东为广东、西为广西。 其实陕西的来源,也类似于这个。 有一个山脉叫做崤山山脉,是比较险峻的山脉。但恰恰在这个山脉中间,有一个面积比较大的平地,地势比较平坦,是险峻的崤山山脉中一条天然通道,被称之为陕塬(现在的陕县)。 为什么被称之为陕塬?那也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命名的。 《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陕,隘也,也就是难以通行的地方; 塬,黄图高坡一带方言,是指一种黄土高原一种被河水冲刷的地貌,顶部是比较宽阔平坦的,具体形状如下图。 所以说,陕塬也就是险峻的崤山山脉中一处相对比较平坦的通道 。 明白了陕的意思,陕西的来源就清楚了。春秋初期,周公旦与召公奭以陕塬为界线,一人治理一边,史称周召分陕。 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左传·隐公五年》 陕塬以西成为陕西,陕塬以东则为陕东。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有陕西,那陕东哪去了?其实,陕东也是存在的,只是名字已经被河南所取代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以前的陕塬,现在的陕县,位于河南省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