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被选评诗人 宋彩霞 布凤华 卢玉莲 崔可宾 点评版主(按点评顺序) 韩淑静 唐海民 孙玉专 王广峰 郭新坡 王 涛 入京十四年(二) 宋彩霞(威海) 天涯一别莽苍苍,南北寻租廉价房。 冬挽星辰光出海,日追雨露鬓消霜。 多三况味和诗住,十四年来用笔忙。 在手风云通世界,八条静巷有甘棠。 自注:八条,胡同名。东四八条,中华诗词学会、杂志社办公地。 韩淑静评:十四年风云变幻,诗人只身赴京,为诗词消得人憔悴,个中滋味尽在其中。诗歌极尽铺排之能事,追忆与不舍并存。心中有波澜,笔下携风雨。 唐海民评:此律首联写远离故土,初到京都的迷茫和艰辛;颔联继而回顾在京不辞辛劳地奋斗;颈联点出十四年来的主要精力投入;尾联是对耕耘付出换来成功回报的总结。整篇如涓涓溪流淌过,文字随思绪自然展开,不雕不饰,尾句点睛升华,自出神韵,最为精彩。 孙玉专评:首联,作者用白描的笔法,回忆了当年刚刚入京时的情景,接下来,短短中二两联,诗人用诗的语言,道出了入京十四年来的辛苦和忙碌,尾联连转带结,因为诗,虽然辛苦忙碌,却始终乐此不疲,甘之如饴。通篇不用华辞丽句,读完,却让人感受到了诗人从灵魂深处对诗的热爱,如此手笔,大约只有高手才能做到。 生查子·春曲 布凤华(聊城) 水仙兰室开,旷野青难辨。陌上远行人,待识春风面。 夜阑星斗明,日午凌花散。偶尔踏村郊,便觉黄泥软。 韩淑静评:初春之韵在兰室、在旷野、在星空,在冰凌消融之时、在乡村泥软之际,在拂面春风之中。味觉、视觉、触觉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令词韵丰润,可爱至极。 王广峰评:此调多抒怨抑之情,而此曲由物及人、情景交融、层层铺染,抒发了词人游春、赏春的闲适惬意。 上下片均采用了对举和衬托的手法,温室的水仙与旷野的葱茏,"夜阑"与"日午",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天朗气清、四野青绿、花香氤氲的春日特征,为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结句一"软"字,有画龙点睛之妙。不仅描绘了冬去春来、冰融地软的特点,而且也抒发了词人对春天的整体感受,不禁使读者联想到温软的东风、柔软的柳丝、松软的草地、香软的花林、清软的河流、酥软的雅兴……如此这般,也就自然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王维有佳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曲也有同工之妙,曲虽已罢,而余韵不散,回味绵长。 郭新坡评:此词牌多抒怨抑之情,此词也不例外。表面看来似极写盼春之情、寻春之迫,少有怨春之意,但细读并非如此。前四句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写寻春、盼春,由室内的水仙开放,引发词人外出寻春的急切心情,但到旷野却发现青绿难辨,心情便有所失落,此一抑也。放眼四望,行人稀少,春风不至,不由落落寡欢,此二抑也。五、六句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写对春的渴盼,以至夜数星辰,彻夜难眠,光阴南捱,至中午才发现窗上的冰凌花消融,春天的脚步真是太慢了,词人就在盼望中煎熬着,心情一直高涨不起来,此三抑也。最后两句写偶去村郊,一下子感觉到脚下的黄泥软了,冰雪融化,大地复苏,春天终于到来,至此,词人几乎要欢呼雀跃起来,压抑已久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释放。这种久抑后扬的写法可以说足以调动读者胃口,让读者同入盼春之列。此词耐品,在于庐山面目终不现,层层掀纱峰不回。 喝火令·盼雪 卢玉莲 岁杪诚难觅,吟边只暗嗟。不知今更落谁家。鸿雁锦书何处,无语问天涯。 此去关河冷,从来世路遐。且随芳讯驾云车。趁取风清,趁取月如纱,趁取素怀依旧,竟夕和梅花。 韩淑静评:词作紧扣"盼"字布局,至与梅花相伴做结,展现出雪之难盼,雪之高洁。读后,生出淡淡惆怅,因"雪"尚未至,更生企盼。 孙玉专评:笔法熟练,用语婉约,颇有清照遗风! 手机迷(新韵) 崔可宾 下班很少叙家常,边点边划各自忙。 来客不知答问话,耳旁忘却爸和娘。 韩淑静评:以俗语入诗,如话家常,不着斧斫痕迹,读后却让人点头称是,此中是否有你我的影子呢!本诗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读来令人深思。 王涛点评: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应该关注现实,打上时代的烙印,讽刺诗更应如此。作者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通场景,形象地展示了低头族的现状,虽语言浅显,但入木三分。 手机玩到烫手,灼伤的是亲情与友情。和老人孩子坐在一起,和朋友同事坐在一起,只是一种"陪着"的形式,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关爱、交流,没有沟通理解与责任感,不可能是一个真心尽孝的子女、一个尽职尽责的家长、一个有血有爱的同事和朋友。为了亲情、友情,请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机。 美中不足,"爸和娘"明显混搭,应该是为了格律与押韵。但终究比那些莺莺燕燕的无病呻吟,或者动辄气壮山河的老干体强了太多。 编 辑:韩淑静 卢玉莲 编 审:马明德 刊头题字:高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