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画像,这是中国人民对毛泽东主席的敬仰和缅怀。自从1949开始,这幅画像就一直陪伴着中国人民走过了风雨飘摇的74年。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挂到什么时候?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给出了一个简洁而深刻的答案。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这么一场语言上的交锋对决。外国记者法拉奇在对邓小平的专项采访中提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让人听到都不寒而栗。 "你们国家紫禁城门口挂着一幅毛泽东画像,我想知道你们打算保留多久呢?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就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而邓公却只是笑了笑,回答了简单而又深刻的七个字,却让人不禁感受到邓公的智慧! 天安门毛主席画像的由来 毛主席画像在经历了八次的跌换,最终才定下来的,而其中耗费了老前辈艺术家们无数的心血! 第一幅画像是由董希文画的,他是毛主席的御用画家,曾多次为毛主席画像。他用了两天时间完成了这幅画像,但因为没有合适的颜料,只能用黑白灰三色。而第一幅画像也在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上,挂上了天安门。 第二幅画像是由辛莽画的,他是胡乔木邀请来的。他用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这幅画像,但因为没有合适的模特,只能用自己的儿子代替。 第三幅画像是由周令钊和张仁健合作完成的,他们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他们用了两个月时间完成了这幅画像,但因为没有合适的照片,只能用开国大典时拍摄的电影片段作为参考。 第四幅画像是由王国维和刘文西合作完成的,他们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他们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这幅画像,但因为没有合适的场地,只能在一个小屋里进行创作。 第五幅画像是由王国维和刘文西再次合作完成的,他们对第四幅画像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第六幅画像是由王国维、刘文西和李秉铨合作完成的,他们对第五幅画像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第七幅画像是由王国维、刘文西、李秉铨和陈亚明合作完成的,他们对第六幅画像进行了最后修改和完善。 第八幅(也就是现在悬挂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是由王国栋老先生花费无数血汗与精力完成创作的。这也是唯一一次使用彩色油漆制作毛主席巨型彩色肖像,并且采用防水防晒防风等技术处理过。 而在这其中,王国栋老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更是遇到了无数的问题,首先遇到的便是最基本的问题——画布。 那么大的画布该怎么解决呢?王国栋先生为了这个问题更是辗转多个织布厂,最终终于哈尔滨亚麻厂和天津地毯厂的共同合作下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解决完这个问题,接下来新的问题便出现了。之前的画像需要经常更换和修复,而这次的画像,王国栋先生要保证颜料不褪色、不开裂、不脱落。 在当时用的颜料都是上海美术颜料和天津美术颜料,颜料点的原材料和配方更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颜色的耐久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国栋先生更是废寝忘食,精益求精的调试颜料的各种配方,最终呈现的效果大家都有目共睹,自从1966年开始,整整57年没有更换。 最后点的问题更让人头疼,画像需要考虑光线、角度、风吹等因素的影响,要保证从远处看清楚毛主席的神态和表情。要做到这一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此,王国栋先生多次到天安门城楼上观察光线变化,并用相机拍摄不同时间段的画像效果,以便调整颜色和明暗度。 在无数个日夜过去后,王国栋先生终于战胜了这个问题,王国栋先生的坚持不懈也终于创作出一幅永久保留的毛主席画像。这边是毛主席画像的由来。 传奇记者法拉奇 视线回到这次采访当中,这位意大利女记者可谓是"来头不小",甚至可以说是全球闻名。因为其刁钻的采访方式和犀利的采访问题,让各国总统都对她的采访避之不及。 女记者法拉奇是指奥莉娅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意大利记者、作家,前二战游击队员。她出生于1929年6月29日。 她被称为"世界第一女记者"、"采访女王",曾采访过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如金斯堡、阿拉法特、卡斯特罗、基辛格等。 她的采访方式独树一帜,以迂回、挑逗、紧追的形式提问,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话语。而最著名的便是采访基辛格的故事,让后人们津津乐道。 法拉奇采访基辛格的故事是这样的:1972年,法拉奇向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请求一次采访的机会,很快就得到了答应。 采访中,法拉奇以她独特的方式提问,迫使基辛格回答一些敏感和尴尬的问题,如他在越南战争中的角色、他对中国和苏联的态度、他对自己的形象和地位的看法等。 在采访过程中,基辛格说出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有时,我觉得自己就像狂野的西部故事中的一个牛仔,骑着马,独自指挥着一支大篷车队。 "这句话被认为是基辛格对自己权力欲望和幻想的暴露。这次采访后来被发表在《欧洲人》周刊上,并引起了轰动。基辛格后来承认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之一。 从这些采访中,我们无疑看出法拉奇的语言用词让人措不及防,稍有不慎就会犯下天大的错误。 在后来法拉奇也采访了甘地,当时甘地是印度总理,也是印度国大党的领袖。她在印度政坛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权威,被称为"铁娘子"。 法拉奇在采访之前就对甘地有着很多质疑和批评,认为她是一个独裁者,一个不尊重民主和人权的政治家。她也对甘地的个人生活感到好奇,想知道她是否有爱情和幸福。 法拉奇在采访中没有给甘地留下任何面子,直接问了她一些尖锐和挑衅的问题 "你是否杀死了自己丈夫?" 这个问题指的是甘地丈夫费罗兹·甘地于1960年去世后传出的谣言,说他是被毒死或刺死的。这个谣言从未得到证实或否认,但一直困扰着甘地。 当听到这个问题时,甘地气得发抖,并说:"我不会回答这样一个愚蠢、恶毒、可怕、荒唐、无耻、下流、粗俗、恶劣、可悲、可笑、可恨、可鄙、可耻、令人作呕、令人发指、令人发狂……的问题。" 最后,甘地拂袖而去,并说:"我再也不想见到你。"法拉奇则满意地收拾了自己的录音机,并说:"我也不想见到你。" 可是即使是法拉奇这样的奇女子,在我们邓公的面前无疑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了,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当时法拉奇对邓公的采访。 邓公语言中的大智慧 1980年8月21日,邓小平缓缓走入接待室,步伐不紧不慢,但这种从容的姿态无疑给法拉奇带去了巨大的压力。 在寒暄几句过后,法拉奇终于开始了语言的"战斗",第一个问题便是针对邓小平本身"邓先生,为什么你在国家事情处理上任劳任怨,却始终是一个二把手呢?" 邓公听到这话,也不认为法拉奇在挑衅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道:"我只是在尽我的能力办事,多高的职位也与我无关,什么职位就办好什么事情,中国人向来都是脚踏实地的。" 法拉奇看到自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好处,法拉奇这才意识到这次的采访不简单。于是很快法拉奇便开始了连篇的"语言炮弹"。 首先就是问邓公,中美关系的发展。邓公表示,中美建交是符合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利益的,希望两国能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合作。 然后便是问邓公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分析了苏联的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以及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局势。 法拉奇还问了邓公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措施。邓小平介绍了中国实行四个现代化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和意义,以及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的举措。 这些问题都被邓公很巧妙的化解了,邓公的巧舌如簧,妙语连珠更是让法拉奇深深敬佩。 这时候法拉奇终于意识到眼前的邓小平绝非一般人物,他的大国气度是在她采访过的人当中,是绝无仅有的。邓公的智慧和政治眼光,更是法拉奇远远不能及的。 但是法拉奇并没有气馁,到了采访就要结束的时候,法拉奇终于放大招了:"你们国家紫禁城门口挂着一幅毛泽东画像,我想知道你们打算保留多久呢?" 这个问题可是这次看起来风平浪静的采访中暗藏的惊天骇浪,因为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的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向! 以及很多的政治因素,可以说只要邓公说错话,那么法拉奇的这次采访对于她的媒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可邓公是何许人也,一瞬间就明白了法拉奇此次采访的意图。只见邓公板了板身子,不假思索的就回答到七个大字:"永久保留下去 ! " 而此次的采访到此也圆满结束,邓公可谓是在法拉奇采访的人中,唯一没有吃过亏的人,后来法拉奇也写信道"邓小平是我见过最有智慧的人!" 这个回答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含义。首先,它表明了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敬重和感激,毛主席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和导师,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事实,也是人民心中的共识。其次,它表明了中国人民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中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传统,也有着丰富而多彩的革命经验。 中国不会盲目地模仿或追随任何国家或政治体制,而是要走符合自己国情和发展需要的道路。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不仅是一幅画像,而是一种精神和力量,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敬仰和缅怀,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以及对未来和世界的开放和包容。 邓小平在1980年给出的答案,既回应了外国记者的疑问,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会挂多久?只要中国人民还存在,就会永远挂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