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人寿凉凉,我们的保单怎么办?
又一次见证历史,华夏人寿要没了![石化]
最新消息:银保监会官宣已批准 筹建瑞众人寿,新公司成立后,将依法受让华夏人寿资产负债,全面履行保险义务。
本次的通告,意味着华夏人寿重组完成,正式"改名"为瑞众人寿 。新名字虽然并不是朗朗上口,但其寓意深厚也是显而易见。
在中国保险史上,不少公司被淘汰或者因为股权变更而更名。
保险行业是不断发展的,有进步自然有淘汰。
一、华夏人寿此次"更名",原因是?
华夏人寿在这过程中,属于被淘汰的一员。
华夏不是改名、换股东或换高管,而是公司直接没了,监管成立新的公司—瑞众人寿来受让华夏的资产和保单。
当然,对于消费者来说,实际就等于改名了。
成立于2006年12月,注册资本153亿元。
2014年华夏总资产过千亿,2018年总资产过5000亿元,2020年登上世界五百强第449位
同年,华夏人寿被银保监会接管。同时被接管的还有天安人寿、天安财险、易安财险。
接管华夏人寿的原因不详,只声明触发保险法第一百四十四条。
通过华夏人寿官网查询可得偿付能力数据: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9.59%;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6.13%。
银保监会规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可见,华夏人寿偿付能力并没有问题 。因此触犯第二点的可能性极大。
网传可能与它的控股公司"明天系"有关,也有人说是因为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以及产品策略激进导致。
二、我们的保单还能得到保障吗?
无论什么原因,对于我们来说,保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才是最重要的。
答案是: 绝对有保障 。
因为有银保监会存在~
1、举个安邦保险的例子
比如之前暴雷的"安邦系",资产规模比华夏还大,保单还不是全被接管并持续保障。
由安邦集团发行的1.5万亿元中短存续期理财保险全部兑付。
2014年,安邦集团的注册资本为619亿元,成为保险行业最多注册资本的企业。
当时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为人保集团(424亿元),中国人寿(282.65亿元)。
可想而知,该企业当时的规模有多大了~
但一切都随着董事长吴小晖被捕而终止。
2017年,原保监会对安邦集团实施接管,并在19年出售和谐健康。
由福佳集团斥资190亿将其收购,并持续正常运营至今。
2018年5月,上海一中院判决吴小晖集资诈骗、职务侵占罪名成立。
2020年9月,安邦集团及子公司安邦财险分别宣布解散并启动清算。
其大部分资产和业务由新成立的 大家保险集团 承接。
当初的安邦养老和安邦人寿都变为如今的大家养老和大家人寿。
由安邦承保的保单也都转交给大家集团承接。
可见,保险公司的兴衰并不能让保单失去保障。
之所以有自信这么说,是因为有国家信用背书。
2、保险公司的安全机制
我国保险公司的安全机制让破产几乎不可能发生!
第一关便是 成立门槛 。
最低限额都要实缴2亿,这会筛选掉很多没有实力的公司。
第二关是 相关制度 。
保证金制度/责任准备金制度/公积金制度都保证了保险公司抗风险能力。
第三关是 资金运用监管 。
监管部门为保证保险公司只做稳健型投资,同时为了防范风险,会对资金运用监管。
第四关是 偿付能力监管 。
这是银保监会给保险公司每季度运营情况设立的一个及格线!
一旦出现经营风险,银保监会则会接管保险公司。
第五关是 再保险机制 。
保险公司给自己买的保险,以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
保险公司每收取一笔保费,都会拿出一部分交到保险保证基金。
当保险公司濒临破产时,从该基金中拿钱出来保障保单权益。
所以保险公司想破产,真的得"过五关"!
3、真破产的话,怎么办?
退一步说,如果真就破产了,怎么呢?
银保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新版《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于2022年12月12日起施行。
若持有财产险、短期健康险、短期意外险,保单利益在5万元内会予以全部救助。
保单利益超过5万元,救助超过超过部分的90%(个人保单)或80%(机构保单)。
若持有长期人身保险,保单会依法转让给其他保险公司或者由监管指定保险公司接收,同时监管会给予保单利益救助。
相当于我们的保单只是换了个公司承保,保单之前约定的权益照旧。
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一切都是监管部门为了保险行业稳定发展,做出的稳定手段而已。
因此,选购保险产品时,我们只需要关注产品本身是否符合自身需求。
保险公司即便出事,还有国家帮我们兜底~
如果你有任何保险问题,尽管来找我[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