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这个变法功臣,为什么会有那么惨的结局?流血的历史教训啊
公元前338年,秦国变法大功臣商鞅,匆匆带上家人,一路往封地逃去。
这一年,秦孝公死了,他的儿子秦惠文王即位,成为新一代秦国国君。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到了变法功臣商鞅身上。
这把火是怎么烧起来的?原来,秦惠文王接到举报,有人举报商鞅意图谋反。
那么,商鞅到底有没有谋反?
真假重要吗?不重要!秦惠文王正瞌睡呢,就有人送来了枕头!
最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借口,好拿商鞅开刀,趁机把他给处理掉,这是秦惠文王的想法。
商鞅抵抗了,但是,再抵抗也抵抗不住啊,那是他新法培育出来的秦国锐士,最后,商鞅被推上了刑场,全家无一幸免!
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出一个的槃槃大才,就这么结束了生命。这就是商鞅的结局,这也是我们很多历史爱好者、历史专家学者,甚至我们普通人,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大功臣商鞅,为什么最后混得这么惨?
其实,用一句话来形容商鞅,我觉得是非常贴切的,这句话叫作: 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从商鞅的一些经典语句中,就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商鞅在劝说秦孝公推行变法的时候说道: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普通人都是吃现成的,只有我这样的人,才能主导方向!
这样的人做领导搞变法,那肯定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而这样的人来主持变法,要么彻底成功,要么彻底失败。
比如说,宋代的王安石,就是一个典型的这样的人物,但是同样的人物性格,商鞅和张居正却变法有成,可以说,王安石缺了一些运气和手段。
但是,商鞅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反思:做大事难道就不要讲人情吗?要做成点事难道就只能坚守原则,其他的什么也不管不顾吗?
我认为,商鞅之死给我们带来了三个启示:
启示一: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做人做事不可以太孤高,要接点地气,要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
商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吗?他应该也意识到了,而且他的好朋友赵良,曾经给他提意见说,你应该向秦国的 五羊大夫百里奚 学习,但是呢,商鞅没有接受朋友的这个告诫。
为什么要向百里奚学习呢?
说到百里奚,那可真是一个秦国的传奇人物,人家除了能够做事,而且还能够做人,所以他得到了善终,但是,商鞅却没有得到善终,这是第一个启示。
启示二:做大事,必须懂人心,但是,更要懂得敬畏人心,而不是去操控人心。
商鞅有一句话特别著名: 民可以乐成,不可以虑始。
商鞅懂人心懂人性吗?非常懂!
他知道如何调动人心,如何激励人心,但是人心,我们要懂,但是更要懂得敬畏,敬畏人心的阴暗面,为自己找好退路。
启示三:成大事,既要有大勇和担当,更要懂点儿人情世故。
多种善因,方能有善果,商鞅的结局,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跟下一代的秦国国君搞好关系,所以,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没有了靠山。
就算人家秦惠文王想继续变法,要坚定商鞅变法的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也不会让商鞅来继续主持变法,但是,商鞅没有跟下一届领导搞好关系,商鞅死死于他强盛的性格,死于他不懂人情世故。
其实对商鞅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那就是一个人的历史使命完成的时候,当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也该激流勇退了,这也不失为一种保身之道,但是商鞅却没有这么做,确实让人觉得惋惜。
《史记 商君列传》中,司马迁也说道: 商君,天资刻薄人也。
所以,做事固然需要坚守原则,但是,懂点人情世故,看透人性但不要玩弄人性,学会敬畏人心,也是一种保身之道。
你觉得是这样吗?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