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向上的一举一动,吸引着全球各大经济体的瞩目。 尤其是3月份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更是对2023全年经济起着重要的定调作用,是国内国外财经版块热议的焦点。 在两会到来之前,我国公布了两大经济利好信号,这两个信号所凸显的经济导向,与我们微观个体的切身体感极度撕裂。 第一个算是2022年经济总结,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698元,比上年增长3.0%; 国民总收入1197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2977元每人,比上年提高4.2%。 GDP、GNP以及人均收入,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经济数据都是增长的,这与我们2022年的真实体感千差万别。 2022,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而言都太难忘了,疫情反复,美联储加息,俄乌危机,台海风波,还有最后年终的疫情防控大转弯等等,这一年过的可谓跌宕起伏,甚至有自媒体用"波澜壮阔与苦不堪言"来并列着形容它。 反正不管用啥词,对于大多数的个体而言,2022年绝算不上什么经济向好,生活品质提升的大年。 那么,这数据怎么会与大部分人的切身感受如此撕裂矛盾呢? 再看第二个数据,算得上是2023年开年大利。 3月1日,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6%,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国内制造业恢复很快,现实与预期步伐一致,市场反馈相当积极。 这个数据意义重大,证明国内制造业生产力回来了,而生产力回升的前提必定是需求来了,企业有信心有动力开足马力搞生产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细项数据,构成制造业PMI的主要有5个分类指数,分别是: 生产指数为56.7%,比上月上升6.9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明显加快。 新订单指数为54.1%,比上月上升3.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回升。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9.8%,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持续收窄。 从业人员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较上月有所增加。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2.0%,比上月上升4.4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加快。 这和咱们看到的,沿海城市很多工厂倒闭关门,三和大神人群数量上涨,企业招工86年以后的工人直接不考虑,劳动时薪一再下滑的现实情景怎么不一样? 宏观向好的经济指标为何与微观个体的悲催现实矛盾了? 其实,这两个数据与现实体感的撕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以及经济内环循环转换中的各种错配。我们下面再看几个数据,就能搞清楚其中的问题所在了。 2022年国有控股企业利润23792亿元,比上年增长 3.0%; 股份制企业61611亿元,下降 2.7%;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0040亿元,下降 9.5%; 私营企业26638亿元,下降 7.2%。 大家其实也不用细读数据,只看我标粗的内容就可以了。 一眼望去,很清楚,只有国企挣钱,其余的全赔钱。 整个2022年,在疫情封控的大环境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完全熄了火,尤其是大宗消费的顶梁柱,房地产行业,违约暴雷不断。 去年我们的经济增长除了外贸,就剩投资了,而投资主要集中于国家投入18万亿大基建拉动,这些资金当然是大部分流向了国有企业。 还有央行给商业银行放的水,除却一部分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之外,其余的也是流向不差钱的央国企。 整个2022,看似银行很急切的到处找放贷口,其实它的放贷门槛是提高了的。 对不差钱的国央企给更多优质贷款,对暴雷的房地产和真正缺钱的中小实体制造业,那是唯恐避之不及。 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融资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剧分化,钱流向不缺钱的地方,涝的涝死,旱的旱死。 国家几十万亿投入的基建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但对居民就业的拉动十分有限。 相关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加事业单位安排就业人数约为8000万左右,不超过总就业人口的5%。而那些被旱死的中小民企,提供了总就业人口的90%以上。 所以,我们绝大部分普通人的小日子是与那些苦不堪言,到处暴雷倒闭的企业相关联的,这个才是人间真实。 但是,所有人被大数据这么一平均,看起来日子就还不错了,生产就业啥竟还在微涨。 这就是2022年,宏观数据与个体现实相背离的根本原因。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恩格尔系数,也称贫富指标。 指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一个家庭越穷,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就越大。这个我们在2022年应该深有感触,大家收入少了,消费上除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刚需支出,其他的花费都是能省都省了。 所以说,这个恩格尔系数越高,证明家庭收入越少或国家越穷,居民生活质量越不咋地。 我们可以看下图,整体来看,恩格尔系数一路向下,代表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是一路向好的。 到了2017年恩格尔系数降到29.4%,然后是2018年28.4%,2019年28.2%,这三年是一年比一年幸福。 但2020年疫情来了,恩格尔系数一下子上升到了30.2%。 2021年大家又都以为疫情过去了,经济一路有好转到29.8%,到了2022年又变成了30.5%。 这个数值与2015年近似,也就是我们2022年的生活水平与2015年相当,一下子倒退了7年有余。 这就是我们去年感到生活艰难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大家收入减少,除了吃食上的刚性支出,其他能提升生活水平的支出少了。 再接着说2023年开年利好的那个数据,我们上面说了今年2月份PMI数据开始大幅转好,生产与需求端都见好。 原因也与2022年国家砸下来的18万亿投资相关,其中对第二产业也就是制造业建筑业等方面的投资增速达到了10.3%,力度很大,直到今年2月份,才算初见成效。 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大中小型企业PMI均在枯荣线之上,这是自2021年5月份以来,小企业PMI首次进入扩张区间。且小型企业增速(4%) 中型企业增速(3.4%)均超过大型企业增速(1.4%)。 这说明,2023年中小企业开始发力。 从新增订单数据来看,中小企业也明显好于大型企业。 大企业数据好转,是因为国家货币政策给力; 中小企业数据好转,才代表着经济开始好转,信心开始恢复,就业初步好转。 现在中小企业数据全面超过大型企业,这说明:经济确实在回暖,需求开始释放了,经济信心也在修复中。 但是,今年有今年的新问题,那就是外贸出口开始拉胯了。 关于这个的分析,我之前有一篇文章:这个经济指标创70年来最大跌幅,对我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大家可以点阅查看。 我国外贸在GDP中的占比为33.2%,带动就业1.8亿人,占总就业人口的20%以上,外贸经济的波动,对经增长和居民就业的影响非常大。 我国外贸进出口数据从2022年的四季度开始,已经连续四个月下滑了,今年一月份开始出现逆差。 国内制造业在修复扩张,海外贸易在拉胯倒闭。 这就是我们一半火焰一般海水的挫裂感的主要原因。 从宏观上来讲,经济板块的内外循环切换已经开始。 在国内,反应制造业复苏指标的PMI已在扩张区域,且房地产的最新数据也显示出,稳地产政策已有成效。 根据克尔瑞的数据,前100名的房企2月份销售4,61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9%。 1月份70个大中城市里的新房市场,上涨的城市有36个,较前一个月要多。从价格来看,一线城市价格微涨,二三线城市整体虽然还在跌,但跌幅收窄。 基建投资方面,根据百年建筑的调研,基建水泥需求已经超过去年同期了。 这说明,国内制造业,房地产建筑业的投资与消费,已经开始向上复苏,弥补外贸下滑的缺口了。 在这个切换期,代表外循环的劳动力失业裁员降薪资,沿海一些工厂老板说日子很难过没有订单,打工人说时薪越来越少,找工作越来越难。 但代表内循环的制造业和建筑行业,招工开始复苏,订单开始走多,市场开始有活力。 这大概就是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在,好在底盘够大,切换或许需要时间,可一旦齿轮轮动,经济复苏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内循环带动的经济上涨能够实现多大的预期,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这主要是因为,2023年的全球主基调是"经济大衰退"和"地缘危机",身在其中的每一个经济体都不能置身事外,即使是中国的内循环,也脱离不了海外的能源,矿产等原材料供给。 而中国又是"未富先老",这才是最残酷的一点,群体基数倒是很大,能花钱敢花钱的却很少。 所以,3月1日财政部说的那句「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让老百姓有钱消费」才是点睛的关键,也是我们期待3月份「两会政策导向」的真正意义所在。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吧,感谢阅读,欢迎关注@观众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