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工智能将来大面积取代律师,这么思考问题的人如同盲人摸象,整个法律行业只有律师在从事吗?我们常说法律共同体,这里面就包括公检法司,怎么可能只有律师遭受冲击?干检察官法官律师职业,都要通过法考,这几个职业都在为同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人工智能就替代律师?再好好想想! 再往前走一步,假设公检法司都启用人工智能了,请问,如果这个人工智能都是一家的,这家公司的数据库对这几家都同级别开放使用的,,以后留着后续的公检法律师干嘛?公安负责抓人,后续一切交给人工智能就可以了啊?人工智能下判决书就行了,多简单的事儿? 同样的问题,财会人员更是如此。 所以,人工智能和人类,就像人和老虎,到底是这个老虎吃了人后,自己继续往前跑呢?还是,这个人骑着老虎继续往前跑? 我想起一个过往的故事,当年汽车出现在欧洲国家的街头的时候,马车夫们还联合起来抵制过,因为马车夫们当时也很紧张,但是终究汽车的时代还是来临了!但这个时代还是创造了更多的职业,容纳了更多的劳动力。 所以,我的分析是:我们判断未来,总是像坐在火车里看窗外风景,总拿着过往的经验预判接下来的风景。面对人工智能也是如此,既然它在进步,既然已经存在,那么不可能通过抵制来解决问题,我们只能积极适应。但是如果说悲观,那是拿着现在的经验去预判将来的生活,而对将来的设想总会得到否定当下的预判结果,所以非常容易引起悲观情绪, 但是并不是说因为这样,我们就放弃预判未来,自我认为还是要加大思考,加强预判,及时预判,要有远见! 我觉得,纯文科出身的法律工作者可能悲观情绪更浓,为什么?因为不懂理工科的一个基本知识,我本人恰恰在大学时候相对而言,较为系统学过诸如通信原理,微机原理,保密原理等基础学科,我知道,目前情况下,根本就没有纯粹意义上,就像科幻电影里那种和人类同级别的人工智能,某些功能的强大不代表产生人类一样的意识,也许将来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或许有可能出现意识萌芽,但是现阶段的技术下绝对不可能产生意识!而没有意识的人工智能,终究不可能理解人类的全部意识活动,比如,当下的chatgpt,你提出的问题还是要尽可能含义清楚,然后它要从已知的数据库中按照一定的逻辑编排内容答案,但是人类的交流方式和内涵远比这个丰富?人类的交流往往会一字千言,甚至无声胜有声,人类说出的话也会别有用心。 所以,当下的人工智能会更加方便的回答最基础的问题,能够提供基础方案,就像美国某专家的评价,当下最火的这个技术,本质上是一种高级剽窃。 所以,律师真的会被替代吗?错,是法律工作中最基础的咨询服务,和基本的规定参考的搜索整合,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但是一旦问题复杂化,还是需要人类亲力亲为去解决,比如,故意伤害案件中,涉及赔偿和量刑的时候,人工智能给出的赔偿方案一定能够被双方接受吗?人工智能给出的量刑结果一定会被各方接受吗?不一定!你总不能说,这是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我们必须执行,这是不可以的!以后全国就一个法官:人工智能!全国的案件就靠着这个这个人工智能,由它来决定生杀予夺?理论上是可能的,但是但凡有点社会生活经验的,知道这个是不可能的!人类社会和人工智能,两者谁是中心?肯定是人类社会! 所以,更新的技术出现,意味着很多的需求会被释放,也会创造更多的岗位和职业! 应该以更积极的心态去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