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战陆秀夫为何会抱着小皇帝投河自尽,而不选择投降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前言
"一战崖山乾坤转,十万国民殉国土。"
目光穿过浓烈的硝烟和成片的火海,南宋丞相陆秀夫盛装朝服,在催促完自己妻儿投海后,又郑重其事地对幼帝赵昺说道:
"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而死,万勿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辙。
随后便抱着年仅九岁的皇帝纵身投入大海。
这一幕发生在元宋大战的"崖山海战" 中,而关于赵宋王朝的所有记载也定格在公元1279年三月十九日。
至此,中原大地的山川美景、大好河山再也不属于汉室王朝,在这场战斗当中,有近二十万人为延续华夏文明的希望而血染沙场。南宋灭亡的战争背景
十三世纪末,元朝帝国在征服欧亚版图大部分地区后,就把矛头对准了当时已经羸弱不堪的南宋。
公元1267年,这时候的南宋王朝已经呈现出亡国之相。由于南宋朝廷独有的制度,文官成为朝中的顶梁柱。
武官的势力遭受文官的打压,使得整个南宋朝廷文为正武为副,如此统兵难以培养出杰出将领。
也正是在同一年,蒙古帝国为消灭南宋政权而爆发了襄阳战役,此战由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展开,面对蒙军的一步步逼近,南宋将领吕文焕迟迟等不来援军的身影,绝望的他为保护城内百姓,只能开城投降。
历经六年的襄阳保卫战也在1273年以南宋的惨败收场,而南宋最后一道屏障也被蒙军攻破。
不仅如此,南宋皇帝宋度宗 驾崩的消息更是让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雪上加霜。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太皇太后只能将皇帝之位传给年仅四岁的宋恭宗赵㬎。襄阳的丢失,和皇帝的驾崩已经让南宋处于崩溃的边缘。
并且这个时候的南宋朝廷,由于贾似道玩弄朝政,使得朝中贾似道成为朝中独揽专权的人物。贾似道兵败丁家洲
面对蒙军的进攻,南廷大臣都希望贾似道亲自率兵出征,贾似玩弄权术确实是一把好手,但对于领兵打仗,他是一概不知。
结果在丁家洲一战,贾似道大败而归,南宋最后的家底也被贾似道全部赔光。
1275年的这场战役,使南宋的成建制武装力量已经损失殆尽,消息传到京城,手足无措的太皇太后只好传召天下兵马入京勤王。
在帝国分崩离析之际,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他们都在忙着变卖自己的家产,准备逃亡之旅,有的则明哲保身、暗中通敌。
没想到,数百年的大宋王朝在危难之际只有文天祥、张世杰 两位大臣愿意前来营救,可他们两人带来的部队却只有区区三万人。
蒙古大军攻破建康后,兵锋直指京都临安。更要命的是,此时宋廷内部非但没有同仇敌忾的局势,反而一直处于极度不和谐的状态。
于是奉命勤王的文天祥没有得到重视,他也只能在临安城内整日无所事事。
此时,看着蒙军越来越近,朝中大臣们开始有了逃亡的心思,最先是一两位大臣出城叛逃,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朝中大臣们开始集体抱团出城逃亡,毕竟谁也不想死于敌军手里。
而在逃亡的队伍中就有两位身居要位的大臣留梦炎与陈宜中。他们两人一个是丞相、一个是谈判的使者。这时,太皇太后才想起来奉命勤王的文天祥。
此后,文天祥也被委以重任,担任南宋的右丞相。可是他在进退的战略问题上,与张世杰产生了分歧。为此二人大吵了一架,而张世杰也在破城前夕,挥师南下,离开了临安。
在这关键时刻,文天祥为了延续宋廷的血脉,他建议将宋度宗的两个儿子赵昺 和赵昰 两人分别封为益王和广王。并由陆秀夫带领二位少主南下,离开京城。
公元1276的二月,蒙军来到临安城下,此时的临安城已经毫无战斗力可言,迫于蒙军的压力。,宋恭宗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请降。
蒙军进入临安城后,将南宋的奇珍异宝、古玩书画、统统收入囊中、而且将南宋皇帝、后宫嫔妃、皇室宗亲等人押解着浩浩荡荡向北方驶去,而文天祥也在押解之人当中。
南宋朝廷的流亡之路
宋恭帝在被押往北元都朝时,陆秀夫也带领着益、广、二王开始了南下颠沛流离的逃亡之旅。
众人经过一路的逃亡,一行人来到福州、而此前在临安城不辞而别的陈宜中和领兵南下的张世杰先后来到福州与两少主会和。
二人得知京都城破恭帝被俘的消息后,众人便佣立益王赵昰于福州登基,改元景炎。
赵昰即位后,任命陈宜中为左丞相、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任签书枢密院事、文天祥为右丞相。
因几人在宋朝的威望以至于各路抗元兵马齐聚福州。而福州的宋廷政权已有了雏形。
在刚稳住好宋朝的政权之后,朝中的内斗接踵而至,首先是杨亮杰以"国舅"的身份,大肆拉拢异己。之后张世杰又与陈宜中产生茅盾,因为陈宜中先前在临安有临阵出逃的污点,所以这让张世杰极为不满。
而陆秀夫在这种环境下更是有志难伸,期间更是被陈宜中贬到潮州,后来还是张世杰的一再坚持下,陆秀夫才被召回朝廷。
更令人气愤的是,文天祥在历经千辛万苦逃离元营,在抵达福州时却又遭到张世杰百般阻挠入朝。
因为文天祥的身份总是遭到张世杰的打压。两人不但政见不合,还常常进行权利的争斗。一时间。这个流亡的小朝廷被几位大臣弄的乌烟瘴气。
不仅如此,陈宜中还怀疑文天祥是蒙军的奸细,总是以别样的目光来看待他。种种事件夹杂在一起,让文天祥没脸待在福州。于是文天祥又退回至广东梅州。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蒙军并没有因为南宋的弱小而停下脚步,文天祥离开后,南宋的小朝廷又开始了仓皇奔逃之路。
面对蒙军的追击,陈宜中先是让众人逃离到泉州、继而潮州、惠州、一路的逃亡让南宋将士更是无心恋战。
所以在逃亡途中,南宋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看到南宋如此模样,陈宜中又提议众人逃到越南,可是这样的逃亡之路会持续多久,而逃到越南之后又会逃到哪里。看到众人毫无反应,陈宜中再次丢下众人出逃。
南宋的小朝廷在经历了数日的颠沛流离后,终于找到了可以喘息的地方,井澳。
而正是这个地方,南宋迎来了逃亡的最低谷,年仅九岁的赵昰因为在逃亡路上染上了重病,最终于1278年病故在井澳这个地方。
由于皇帝的病故,使得南逃的将士意志更加涣散,在这关键时刻,陆秀夫再一次战了出来,他说:
"度宗皇帝有一子尚在,将置其何地。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备,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立国。"
陆秀夫的话再一次点燃了众将的心,在这危机关头陆秀夫在一次凝聚了众人的心。
于是,南宋将士听从陆秀夫的安排,佣立赵昺为帝,史称宋怀帝,改元祥兴。由张世杰主管军事,陆秀夫担任丞相,主理朝政。
此时的南宋除了他们脚下的井澳,整个北方领土,已经尽归蒙军之手。
而众人也厌倦了逃亡之路,于是张世杰率军在崖山与蒙军展开了一场大战!崖山之战南宋最后的夜晚
当张世杰的部队靠岸后,他立即派人在岛上以最快的速度进山伐木,建造军营。而剩下的二十余万士卒、民众、则是日夜交替来打造战船、兵器。
南宋这边为了生死之战做着万全的准备,而蒙军这边也在赶往崖山。宋元两军也将在这里上演一场惨烈悲壮的一战。
宋军在元军到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他们先是占据有利地形、而且他们还在此之前打造了战船九百余艘,兵力更是多达二十多万。
反观蒙军,总兵力加起来也不过三万余人,战船也才四百艘左右。
两者相比之下、南宋方面可以说找不到任何失败的理由。
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军,张世杰先是下令将建造的军营一把火烧掉,然后命所有人上船,并在船上备足半年的粮食。准备和蒙军打持久战。
此时的南宋已经做好了与蒙军决一死战的准备,而面对宋军的布阵。蒙军将领张弘范发现了问题,张世杰率军占领了天险是不假,但是如果将他们围住,不让他们上岸。那么南宋肯定会不攻自破。
张世杰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水源的问题。
于是蒙军在上岸之后,第一时间就抢下了崖门,不仅切断宋军回陆地的可能,更是切断了水源的供应。
宋军士兵口渴难耐,只能饮用海水来解渴,但是饮用海水用使得南宋士兵上吐下泻,这让战斗力本来就低于蒙军的宋兵更是毫无战斗力可言。
而水源也称了宋军头疼的问题,而在这时,蒙军的李恒部队也从广州赶了过来,并且堵住了崖山北部出口,而张弘范则率军占领崖山南部出口,在宋军被围困数日之后,船上的将士因口干舌燥早已无力再战。
终于在1279年,蒙军吹响了进攻的号角。蒙军从三路发起进攻。
张世杰率众人死战,从次日凌晨直至战斗到隔天黄昏,但奈何淡水的原因,南宋士兵已呈现溃败之势。
在蒙军的强烈攻势下,张世杰看着宋军的战旗一个一个倒下,他明白大势已去,于是率领十余小船突围。他要给大宋保留最后一点希望的火苗。
历经一天一夜的战斗,尘埃落定之时,陆秀夫被围困在蒙军当中。
于是陆秀夫换上朝服,催促完自己的妻儿投海后,他便抱着年仅八岁的少帝赵昺 投海自尽。
在陆秀夫赴死之后,身后十余万民众都跟着左丞相赴死,南宋王朝用慷慨赴死来表达自己对外族的入侵。
至此,赵宋王朝彻底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有许多人不懂,为何陆秀夫会背着小皇帝跳河自尽,不光是不愿做俘虏那么简单。 其实陆秀夫这种行为是对民族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坚持。 结语
文化和文化之间其实有很强的对立面,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自信,是没有办法去接受非我族类的入侵行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当时的人为什么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也要去保存自己的民族气节,甚至不愿意同流于北方的文化政权。
例如清代的时候,为了让我们把头发剃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其目的就是要把我们的民族自信砍掉。
自古都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头发都不要了,那你自然就会降服于我。而他们也正是用这种方法逼迫当时的士大夫阶级能够接受。参考文献
《宋史》
《陆秀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