狰猶荐书篇(29)从南宋高似孙史略看穆天子传
史略
《史略》六卷,高似孙撰,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十月十日至十一月七日,高似孙时年68岁。《史略》研究
《史略》的内容及目录学研究详见以下四篇论文:
有《史略》内容的论文高似孙生平
①高似孙(1158—1231),字续古,号疏寮,南宋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于鄞县,晚年迁居嵊县,享年七十四岁。
(1)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二月初三日。
(2)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54年),以太学率履斋生员考中进士。
(3)卒于宋理宋绍定四年(1231年)十月十五日,后葬于剡北金波山(今嵊州明心岭)。
②高似孙生平详见以下六篇论文:
有关高似孙生平的论文
③高似孙生平详见以下三本书中的文章:
有关高似孙生平的书
《史略》版本
《高似孙<史略>研究》,[日]石田肇著,孔繁锡、张新民译校。《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高似孙《史略》研究
书籍
《史略》六卷,有一册本和二册本。
①该《穆天子传》在一册本《史略·卷六·竹书》。
②该《穆天子传》在二册本《史略·第二册·卷六·竹书》。古籍宋本
①《宋本史略》,日本内阁文库原书。
高似孙《史略》研究
日本内阁文库
②《宋本史略》二册本,日本内阁文库原书 。第一册《自序》有"蒹葭堂藏书印","浅草文库","日本政府图书","木氏泳保"钤印。
日本内阁文库《后知不足斋丛书》本
③《宋本史略》二册本,《后知不足斋丛书》本,清光绪九年(1883)常熟鲍廷爵辑。
高似孙《史略》研究
国图《古逸丛书》本
④《宋本史略》二册本,《古逸丛书之二十》,清光绪十年(1884)遵义黎庶昌据宋刻本影刻本。有"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藏"钤印。
高似孙《史略》研究
《古逸丛书》本
⑤《宋本史略》二册本,《古逸丛书之二十》本,清光绪十年(1884)遵义黎庶昌据宋刻本影刻本。日本刊本。
国图《四明丛书》本
⑥《史略》一册本,《四明丛书》本,民国二十一年(1932)张约园刻本。有陈寿镛序跋。卷首附光绪《余姚县·艺文志》。
国图,《四明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⑦《史略·子略》合刊本,民国二十八年(1939)《丛书集成初编》刊本。
国图,《丛书集成初编》
⑧《史略·子略》合刊本,民国二十八年(1939)《丛书集成初编》刊本。版页有"贵州省图书馆中文旧书"钤印。
国图,《丛书集成初编》
现代书籍
①1965年12月第一版,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丛书集成简编·史略》。
1965年《丛书集成简编》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②1971年4月第一版,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人人文库·史略》。
1971《人人文库》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③1987年2月第一版,书目文献出版社《<史略>校笺》,周天游校笺。
1987年《史略》校笺
④1998年12月第一版,辽宁教育出版社《史略·子略》,张艳云,杨朝霞校点。
1998年《史略·子略》
⑤2015年1月第一版,浙江古籍出版社《高似孙集》(全三册),王群栗点校。平装本。
2015年《高似孙集》
⑥2017年5月第一版,浙江古籍出版社《高似孙集》(全三册)。王群栗点校。精装本。
2017年《高似孙集》
⑦2017年8月第一版,江苏广陵书社《史略·子略》。线装书。
2017年 广陵书社
⑧2021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宋本史略·宋本子略》《师顾堂丛书》。
2021年本
原文
竹書 穆天子傳一卷 周書十卷 古文瑣語四卷
晉太康二年,汲郡民不准盗發魏襄王冡,得古竹簡書。帝命荀勗、和嶠撰次爲十五部,八十七卷,以爲中經,列在祕書。然雜以恠妄之說,其紀年專用夏正,載三代事而不及它國,但紀晉、魏間事,終之哀王,蓋魏之《史記》也。按襄王即魏惠成王之子靈王也,《世本》以爲襄王。又按《史記·六國年表》,自靈王二十一年,至秦始皇三十四年燔書之歲,八十六年。至太康二年初得此書,凢五百七十九年。杜預於《左氏傳》之末,嘗攷其不合於經傳者數事。劉知幾《史通》乃言《汲冢紀年》載春秋事多與《左氏》同。又郭璞注《山海經》,以爲《穆天子傳》載穆王饗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與竹書同。璞又言:『竹書不出,則《山海經》幾廢。』則知竹書所載恠妄者必有合於《山海經》者。初在《隋目》八十七卷,是猶皆存。至《唐·藝文志》、吳兢《西齋書目》,僅十四卷耳。知幾又曰:『汲冢所得,尋即亡逸。』然則摯虞、束晳旣嘗據引,荀顗又嘗參訂,杜預之所引用,干寶之所稽法,則是書不爲不古矣。不只是也,師古稱臣瓉所注《漢書》,喜用竹書。《隋志》有《竹書同異》一卷。按荀勗所考古尺,其簡長二尺四寸,以墨書,一簡四十字。時勗爲中書監,同第録者中書令和嶠,祕書主書令史、祕書校書中郎張宙,郎中傅瓉。瓉即師古注《漢書》所引『臣瓉』者也。時所書用二尺黄紙。
《穆天子傳》 一卷,竹書内書,李氏《邯鄲書目》云『六卷』,必是字誤。
按《左氏傳》:『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有車轍馬迹焉。』此書所載,即其事也。穆王得盗驪、緑耳之乗,造父爲御,以觀四荒。西絶流沙,西登崑崙,與《太史公記》合。竹書所傳《穆天子傳》六卷,所歷恠竒,亦幾於《山海經》者,雖多殘闕,皆是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