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图谋南北就定都武昌,图谋蒙古就定都西安,而若想称霸亚洲,就必须定都伊犁"这是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做出的预言。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庞大的清朝帝国土崩瓦解,袁世凯成为了明面上最有可能的总统人选,他一方面进行南北和谈,一方面又逼清朝退位,和谈的结果就是由袁世凯担任了大总统一职。 孙中山辞职,清朝瓦解,袁世凯上位,首都问题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而定都南北之争也因此爆发矛盾,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大多倾向于南京武昌等地,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则更加看重北京。 两方人马各自引经论据展开辩论,而孙中山曾就此事预言"如果图谋南北就定都武昌,图谋蒙古就定都西安,而若想称霸亚洲,就必须定都伊犁"。 前两个还好,无论武昌还是西安,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政治中心,可孙中山为何对伊犁评价如此之高呢?从古至今,伊犁虽然是交通重镇,但是从未承担过一个国家的首都职责,为何孙中山会选定伊犁呢? 孙中山古代国都的变化 纵观古代王朝,从"强汉"开始,汉朝的首都无外乎"长安,洛阳,许昌"等地,其中定都最多的就是长安和洛阳,而关于这两个城市哪个更适合做首都的问题上,古代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长安,古代文人认为"长安有山河之固,适合应付变乱",这是因为长安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从军事要塞上来看,长安东边是潼关,南边有武关,西边有大散关,北方有萧关。 四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直接控制着进出长安的交通要道,所以被包围的长安时刻处于安全地带,那怕遭遇强敌,也可平稳应付变乱,而且历史上长安城不只是一座,汉朝时期的长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方。 到了隋朝,隋文帝在今天的西安中心建立了"第二长安",当时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大兴城"。 隋文帝杨坚之所以定都长安,除了军事上的考虑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因素,杨坚的政治力量大多数来源于"关陇集团",而关陇集团发源于关中,所以杨坚肯定不想离大本营太远。 其次就是洛阳了,对于洛阳,古人认为洛阳有"中土之美,适合德化天下",换成现代话来说,如果你觉得会引起骚乱,你就定都长安,如果你觉得天下太平,你就定都洛阳。 而唐朝就把首都定到了洛阳,然而真正定都洛阳的原因并不是李唐认为天下太平了,而是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原因——粮食。 国家首都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光靠长安一带供给是不足的,而且随着首都的不断发展,首都人口数量也会暴涨,所以洛阳洛口仓就成了救命稻草,但是也不能每次缺粮就跑到洛阳吃饭吧。 堂堂一国之君,一到荒年就要带上官员去洛阳逃荒,这未免有些滑天下之大稽了,所以唐朝时期洛阳被定为了副都,直到武则天上台后,洛阳才正式成为了国都,也被改称为"神都"。 到了晚唐时期,矛盾又发生了变化,谁能控制住运河,就能控制住漕运,控制了漕运国家才能生存,否则就只能崩溃,在争夺运河的过程中,又有一个城市脱颖而出,那就是汴京,也就是如今的开封。 因为汴京控制着汴河到黄河的入口,是运河最关键的一个节点,控制它这条漕运线上的财富就会被截留,这也是为何军阀朱温能够以汴京作为基地覆灭大唐的原因之一。 后来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也曾想过定都到洛阳,但是最终没有实行,明朝开始,中原定都的概念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就是南北二京,明朝首都一开始在南京,后来朱棣又定都于北京。 朱棣 当时的北京是连通塞外的门户,所以明朝也被称为"天子守国门",清军入关之后,北京城的首都地位一直延续至清末,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成为了政治中心。 当时的局势就是革命党人身处南京,而北洋军阀立于北京,为了实现南北统一,孙中山先生曾允诺,只要袁世凯拥护共和,他愿意把总统一职让出来,但是孙中山提了一个条件。 那就是袁世凯必须到南京来执政,南京也必须是民国的首都。 近代"两京之争" 当时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约法三章中,有两条都和南京定都有关,第一就是临时政府必须设立在南京,二是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 袁世凯 其实孙中山对南京、北京设立首都没有太大意见,虽然他更倾向于南京,但是设在北京也是能够接受的,孙中山之所以表现的如此强硬,是因为他必须把袁世凯置放在革命党人的监督之下。 因为袁世凯是从北方起家的,他多年经营的势力范围都在北京,一旦他离开了大本营到了南京,那么革命党人的话语权就远远不是他能够掌控的,而且袁世凯手下的这些军事集团。 也都不愿意将中国的政治中心南移,不仅是生理上水土不服,心理上同样不认可南京。 1912年8月,孙中山到北京去会见了袁世凯,两人前后进行了三次会谈,对于很多国家大事都进行了商议,比如"南北猜忌""建设铁路""集权分权"和"外交借款"上达成了一致。 唯一产生分歧的就是定都问题。 一开始孙中山理想中的首都是武昌,武昌地处中原腹地,更是九省交汇之处,而且武昌是辛亥革命起义中第一个在省会城市取得成功的地方,加上孙中山先生的力推,将首都设在这里本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从武昌起义后各省份纷纷响应,大部分都赞同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只有贵州军政府提议设在广州,加上各地独立之后各省代表都抵达武昌商议成立临时政府。 并且由湖北军政府代替行使了中央政府职权,很明显,在事实上临时政府已经把中央政府定在了武昌。 然而一个消息的传来让定都武昌成为了泡影。 因为清军的大举进攻,汉阳已经失守,湖北的形势也极为严峻,恰逢此时传来了江浙联军攻克南京重镇的消息,于是各省代表迫于局势不得不决定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就这样,南京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个首都。 可随着事情的发展,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并不想南迁,但他又垂涎大总统之位,所以袁世凯私下里让他人制造舆论造势,并要求首都设在北京,就此引来了南北辩论大赛,两派人马谁都不服谁,都觉得自己所在的城市适合定都。 袁世凯在给孙中山的致电中也一再表示"无法南下",袁世凯甚至还以"归隐田园"为由要挟。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大肆刊登报刊,像"民立报""时报""大共和日报"等八个报刊全部刊登不同意在南京定都的文章,而同一时间孙中山派遣蔡元培,汪精卫和宋教仁等人亲自北上"迎接"袁世凯来南京。 蔡元培 眼看着事情进入了僵局,手里有枪的袁世凯只好再次使用流氓战术,北上代表团去的当天晚上,北洋军阀将领曹锟带兵在蔡元培等人入住的酒店附近发动了兵变。 不但派遣士兵带枪闯入使团驻地,还专门上演了一出"杀鸡儆猴",以此来警告北上代表团,"再坚持南迁下去,恐有性命之忧"。 这出大戏从北京唱到了天津和保定等地,远在南京的孙中山得知消息后马上决定派兵镇压,而袁世凯恰逢其时的发来了致电,其大致意思就是,他不能离开北京,他走了镇压不住这些军阀。 这件事情一出,北方各地商会,团体,报馆纷纷上书反对袁世凯南下就职,段祺瑞等军方人士更是直接发出强硬通电"临时政府必须设于北京,大总统受任时暂时无法离京"。 段祺瑞 袁世凯还假惺惺的表示会让黎元洪代替他到南京就职,这样一来,蔡元培等人的代表团也就没有一点办法了,加上此时国外势力的虎视眈眈,为了大局孙中山只好答应了袁世凯定都于北京。 孙中山本来想让袁世凯调离北京,用临时约法束缚着他,保证国家以共和的方式走下去,结果老狐狸袁世凯就是不上当,还把北京定位了首都,这下子再也无人能够限制住他了。 也是因此,孙中山先生一连数天愁眉不展,当时的国学大师钱穆问他时,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如果图谋南北就定都武昌,图谋蒙古就定都西安,而若想称霸亚洲,就必须定都伊犁"。 黎元洪为何是伊犁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首都不但是政治中心,更是经济中心,所有关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和政令都要从这里传达到全国各地,而且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将伊犁作为首都的先例。 如果从和平角度出发,首都的周边也需要大城市的拱卫,比如北京周边的天津石家庄,比如南京周边的杭州等地,如果从军事角度出发,首都的选择还需要将战略纵深等因素考虑在内。 也正是因此孙中山才把武昌作为第一选择,因为定都于此整个江南七省都在眼皮子底下,而且交通条件也十分便利,这虽然是孙中山的第一选择,但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在孙中山看来,如果能够定都伊犁,中国在未来很有可能称霸亚洲,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得到的结论。 如果仔细研究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就会发现,过去无论是四关拱卫的长安,还是中原地区的洛阳等地,基本上西域都会发生一些战争,为何? 就是因为西域距离国都太过遥远,政令从中央下发到此处时已经失去了很多效力,加上过去西域的独特环境,导致各个朝代都不会派重兵把守,所以如果定都伊犁,整个西域就会非常稳定的发展。 其次孙中山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孱弱,尤其是海上作战更是没有基础,如果在全国统一稳定的前提下,定都伊犁可以最大程度上抹平海军实力不足的现状。 至于交通,只要大力发展铁路,这点完全不会成为阻碍,而伊犁也会在举国之力下很快就成为一个经济政治中心。 但是伊犁的底子不如武昌南京等地,而且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也无法比拟中原地区,无论从哪点来看,定都伊犁都不是最好的答案,而这就要提到孙中山先生的那句预言了。 "想要称霸亚洲就要定都伊犁",定都武昌只能做到南北统一稳定,定都西安只能威慑西域地区,而只有定都伊犁才能有资格称霸亚洲。 孙中山先生考虑的并非只是中国这片土地,他的设想囊括了整个亚洲,这是因为伊犁在亚洲版图上几乎处于正中心的位置,如果将来发生世界大战,只有借用伊犁的战略位置才能征服其它国家,从而达到称霸亚洲。 尽管提起伊犁,很多国民的心中都认为那里地形恶劣,生存环境非常不易,是所谓的"蛮荒"之地,但如果从地图上来看,伊犁所在的位置也正好是中国版图的边界线上。 而且与多个国家接壤,过去的一带一路贸易线上,伊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所以从经济上,定都伊犁也可以帮助中国更好的对外贸易。 所以从军事上,从经济上,从文化交流上,伊犁都拥有着首都的潜力,只不过后来由于局势变更,孙中山先生最后没能实现他的设想。 中国一步步发展至今,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毋庸置疑,加上我们现在的国力也不容其它国家小觑,也就不需要再考虑定都伊犁了,不过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在当时堪称超前。 无人敢想也无人敢提,看似荒谬的预言实则饱含了孙中山先生对这个国家的深沉爱意,也正是无数人身上的这份爱国之情,才凝聚成了如今美好和平的生活,所以我们理当铭记,理当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