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败类王宝玉,是一个令人痛恨的耻辱。作为国家培养的军人,为何在应当精忠报国时选择了叛逃苏联?明明有着大好前途,为何走向了这一条不归之路?他后来的结局是如何呢? 随着二战的结束,各个国家也都纷纷的意识到了制空权的重要性,中国在那个时候便开始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培养优秀的飞行员。因为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这个时候的飞行员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因此培养了很多知识,身体,心理素质都极其强大的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时很多飞行员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比如二零零一年,因为在执行任务时,发现了美国巡查机的王伟。当时的美国巡查机有着最先进的语音识别系统,如果不及时制止他的飞行,那整个中国的信息无疑是对美国公之于众,在这样畏难时刻,王伟毫不畏惧的驾驶飞机上前拦截,就这样,王伟壮烈牺牲。 有英雄就会有叛徒。王宝玉就是一九九零年中国最后一名叛逃飞行员。一九六二年出生在青岛的王宝玉,从小学习刻苦,在每次的考试中都是名列前茅,慢慢的变成了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每天环绕在王宝玉身边的都是夸奖和赞叹。从小受到的追捧太多,以至于王宝玉变得越来越孤僻高傲,不可一世。在他的眼里身边的同学都不配和自己玩耍,久而久之,他开始疏远周围的同学。就这样,因为他的骄傲变成了一个不合群的孩子,这也为他之后叛国之路埋下了伏笔。 一九八零年,王宝玉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招飞考试,正式的成为了一名飞行员。王宝玉的学习能力一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学习飞行技术上,他依旧是学校里的佼佼者,甚至,他的超低空飞行技术还获得了教导员的高度赞赏。可是从小就骄傲孤僻的他,在这里变得更加高傲,久久不能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即便战友好意拉着他聊天学习,也都让他板着脸驳回了。 就这样,虽然技术能力过硬但交际能力十分薄弱的王宝玉并没有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提拔。哪怕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都成为了组长,这样的落差让王宝玉一时间不能接受。可是自负的王宝玉并没有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反而认为这都是领导人对他的偏见,久而久之,王宝玉怨恨的种子在心里埋的越来越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压死王宝玉的最后一根稻草如约而至。 王宝玉结婚后,便请求上级领导给自己妻子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因为王宝玉的老婆和王宝玉的性格截然相反,王宝玉的老婆极其善于与人交谈,而且工作的地点又离王宝元很远,夫妻二人一直都是两地分居。这令王宝元变的十分的不安。便又一次的请求上级领导,给自己的妻子分配一个在自己身边的工作。这次上级领导拒绝了王宝玉的要求,并指出王宝玉的个人主义太过严重,应当及时改正,不然以后一定会酿成大祸。这让从小都优秀的王宝玉无法接受,也默默的在心中记恨下了部队和国家。 在这次谈话后,王宝玉开始积极的和战友沟通,甚至还帮助成绩差的同学,为同学讲解飞行知识,这让部队领导们都大为惊喜,因为王宝玉的能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只是他的性格有一些问题,如果他可以及时的改变,必定会是我们国家的重要飞行员。让人没想到的是,在这平静的表面,王宝玉酝酿着更大的预谋。王宝玉在一边放松战友警惕的同时,一边开始收集飞行资料,准备将飞机降落在苏联机场,然后逃到美国。 终于到了他觉得完美的日子了,1900年,执行飞行任务的王宝玉,不顾上级指令在众目睽睽下越过边界线,将驾驶的歼-6飞机降落在苏联机场。万万没成想百密一疏,那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和苏联建立了友好关系,在他降落的那一刻苏联军方就已经告知中国,短短三天王宝玉就被苏联骗回中国,最终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王宝玉本应可以获得一个美好的未来,却只因自己执拗的性格和一己私欲,最终走向了人生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