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空,翻起欧阳修的《新唐书传》卷十八《李恪传》,内容摘录: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 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 其中提到"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李治、李恪都是李世民的儿子,李世民生前很喜欢文武兼备的李恪,并有意识的加以培养、教导,封为远地藩王。李治则为人柔弱,思虑不精,少雄主才略。这一点,唐太宗是很清楚的,故打算废李治立李恪为太子。但因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为其外甥争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结果酿成李唐宗室的祸患。李治即位,即唐高宗,封武则天为皇后。他不理朝政,导致武则天专权,并称"二圣"。李治死后,武则天又连废两个皇帝,自称"圣神皇帝",还改了国号,谦杀宗室大臣。其祸根,自在"朽物"李治。这正是后来老毛说的: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如父,然卒听长孙一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聪明人为何一时懵懂呢?在现实生活当中挺常见,就是大家公认的这个人是个聪明人,他一定会处理好这个事儿,可是他却把这事做错了,看他所表现就是这个智商,甚至有人会怀疑,怎么能这么干?不是没人劝他,就旁边有人劝他,他也八匹马拉不回来,他就往那错误的路上继续做下去,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聪明人也常常办错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