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3年, 居鲁士二世 建立 波斯帝国 (现伊朗)。 随着居鲁士二世、 冈比西斯二世 东征西讨,波斯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到 大流士一世 统治时期(前522年),波斯帝国疆域西起色雷斯、小亚 细亚和尼罗河流域,东到帕米尔高原和印度河平原,北抵黑海、高加索山脉、里海、咸海和锡尔河,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版图跨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大帝国。 公元前485年的波斯帝国版图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首创了中央集权理论体系和成熟的行省制度,被后来的各大帝国奉为模板。波斯帝国的崛起通过政权的力量,把帝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字等方面进行统一,促进了波斯帝国境内各民族与部族之间的交往。 此外,不断的扩张也推动了国内外的交流,波斯帝国第一次将区域交往的范围扩大至亚、非、欧三个大洲。首先,扩张战争本身的人员与物资流动加速了波斯帝国与各区域的物质文明交流。例如 在 希波战争 中,波斯成为了东方文化向希腊传播的主力。同时,它也把巴比伦、埃及、爱琴海克里特岛等地吸收来的远古文化向西方输送。 公元前三千年前后, 阿拉伯沙漠 中生活着少数的游牧民族,他们每年随着季候的变动逐水草而生,这种民族都属于 闪族 。其中,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就是这一族中最有名的代表。他们常常向北方肥沃的地方移动,有时 袭击北方繁盛的城市,占据其地而定居。 住在北方与他们遥遥相对的另一个民族,常往来于里海和多瑙河间的草原上,以游牧为生。这个民族就是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的祖先。由于他们的语言同属 雅利安 一系,所以通常被称为雅利安族。 当雅利安人有一部分迁至印度时,另一部分向西南方迁移,其中最强盛的就是 米底人 和波斯人。公元前七世纪后半期,伊朗高原西部形成米底人的奴隶制国家,它曾与 新巴比伦王国 结成军事联盟,于公元前612——605年击灭并瓜分了亚述帝国 。当米底强盛时,波斯人的部落联盟受米底统治。 阿契美尼德王朝遗址 在整个波斯地区还是在米底王国的统治之下时, 阿契美尼斯 创建了 阿契美尼德王朝 。阿契美尼斯死后,他的儿子 泰斯帕斯 继任王位,并在米底王国斯基泰时期带领阿契美尼德脱离米底王国的统治。泰斯帕斯死后将土地分给他的两个儿子: 居鲁士一世 和阿里亚拉姆尼斯。他们死后将王位分别传给他们的儿子: 冈比西斯一世 和阿尔沙米斯。公元前559年, 居鲁士二世 继承冈 比西斯一世的王位,并在其后承袭了阿尔沙米斯的王位,重新联合阿契美尼德王朝。 上世纪 伊朗 巴列维王朝时期 曾 经做过一次调查统计,居鲁士二世被认为是伊朗两千多年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正是他开始了波斯帝国的崛起,公元前559年,居鲁士二世成为波斯人的首领,统一了波斯的10个部落。公元前553年,居鲁士二世起义反抗米底国。 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在波斯(指今伊朗法尔斯省及周围地区)发动起义,联合一些对阿斯提阿格斯不满的米底贵族,推翻了阿斯提阿格斯的统治,灭亡了米底王国。征服米底的战争持续了3年,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建立波斯帝国。 波斯的西方强 邻 吕底亚 的 国王克洛伊索斯看到居鲁士二世日益强大,非常担心,想趁波斯立国未稳,出兵将它灭掉。他于公元前547年大胆出兵,攻打波斯,焚毁了波斯城市普特里亚(今土耳其中部)。闻讯赶来的居鲁士二世在这里与吕底亚会战(即 普特里亚战役 ) 。吕底亚军队中配备长矛的骑兵在技术上占了上风,但波斯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双方互有伤亡,未分胜负。 随后,居鲁士二世为了防止他集合更多的军队进攻波斯,主动出击,攻入吕底亚本土。围攻两周之后,波斯军队攀爬绝壁,攻入萨迪斯,吕底亚王国灭亡。至此,建立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版图从扎格罗斯山脉以东,扩张到了爱琴海东岸。过去由米底、巴比伦和吕底亚三方瓜分的世界中心文明圈,如今已经有三分之二落入了他的手里。 居鲁士圆柱。 它以公元前6世纪征服了巴比伦的居鲁士的名字命名,记载着居鲁士公元前539年征服巴比伦等内容。 不满足于此的居鲁士二世,还在策动更大规模的扩张——将东方的巴比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他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向东,征服伊朗高原以东的广大农牧混合生产区。帮助他上位的米底贵族哈尔帕哥斯,则率领一支由米底人为主的偏师,继续在小亚细亚沿海活动。前者将在数年内征服呼罗珊、锡斯坦、巴克特里亚和河中,兵锋直指印度河流域。后者则在这段时间里,逐个击败那些分布在沿海的希腊城邦和其他一些民族团体。 公元前540年秋季,居鲁士二世已经完成了对亚洲各周边区域的战事,并为对巴比伦的战争筹备了大量粮草物资。公元前539年秋末,波斯军队攻克世界第一大城市——巴比伦。终结古巴比伦文明使得波斯成为当时古代西亚唯一的文明中心,但是居鲁士不幸在前529年出征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中亚河中地区锡尔河谷地的马萨革泰人的战斗中身亡。 居鲁士二世死后,其子冈比西斯二世即位,子承父志继续扩张波斯帝国,他一再发动对东方塞种人的征伐,把疆界推过阿姆河,到达锡尔河两岸。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二世率军在贝鲁西亚之战中,击败埃及第二 十六王朝末代法老 普萨美提克三世 ,征服埃及,迫使昔兰尼和利比亚臣服,将波斯帝国的版图扩张至北非。随后在试图入侵埃塞俄比亚和 古实王国 时相继受挫 。 公元前522年, 一名叫 高墨达 的波斯 拜火教 僧侣发起叛乱并称王。他冒充冈比西斯已死皇弟的巴尔迪亚发起针对冈比西斯的起义,宣布免除3年的赋税和兵役,这一措施大得民心;还摧毁各地的神庙,企图进行宗教改革。 冈比西斯二世听闻急忙撤军,返回途中暴病而亡。高墨达便以巴尔迪亚的名义名正言顺称王,各地纷纷向他投降,这一动乱给了王室旁支、冈比西斯二世的 宫廷禁卫军统帅 大流士一世 上 台的机会。 他利用波斯帝国发生的政变,联合一部分波斯权贵,杀死政变领袖高墨达,登基为王,继而镇压巴比伦、埃兰、米底等地起义,恢复了濒于瓦解的波斯帝国秩序。在继位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以逐个击破的策略,先后打了十八次大战役,铲除了八大割据势力的首领,偌大的波斯帝国重归一统。 帝国形势基本安定之后,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功,公元前520年9月,大流士在巴比伦到埃克巴坦那中途,克尔曼沙以东32公里处的贝希斯顿村的悬崖峭壁上刻石记功,这就是著名的 《贝希斯顿铭文》 ,其中,他自称为"万王之王,万国之王"。 《贝希斯顿铭文》 在不断的扩张过程中,由波斯贵族组成的原有统治机构和古老的军事组织,已经不能适应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需要。因此,大流士着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目的是使奴隶主政权进一步摆脱氏族贵族和部落制度的影响,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波斯王国在短短的历史时期内,从部落联盟一跃成为世界上领土空前辽阔的奴隶制大帝国,其兴盛的原因是与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密不可分的。 大流士把全国划分为大约20个省,每省置总督一人,照例由波斯贵族和王室成员担任,其职责主要是处理一省的行政事务,直接对国王负责。总督之外设将军一人,统领一省驻军,也是直接对国王负责。还有第三个高级官吏专司征收各省贡赋。总督、将军、司税收的大员三权分立,各自对国王负责,使他们之间相互监督和牵制,以便于国王的控制。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大流士还进行了税制改革:改行土地测量,根据面积、种值谷物的种类以及平均产量,规定固定的税额。这样,对农民来说,虽然仍不免为沉重的负担,但较之从前的毫无规定,任意强征,已是一种不小的改进。此外,大流士改革还注重修筑渠道、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大流士一世改革,在客观上促进了各地经济的联系和贸易的发展,道路的开通和货币的统一,并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后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和行省制,使全帝国范围内能维持比较稳定的统治,这也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他还通过改革军事,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为专制王权寻找到了宗教上的依据,最终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 公元前5世纪,大流士一世及其后继者发动的 希波战争 是波斯帝国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希波战争历时半个世纪,貌似强大的波斯帝国,被英勇捍卫自己独立的希腊城邦所击败。在战争期间,埃及、巴比伦等被征服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波斯统治的起义,进一步削弱了波斯帝国的军事力量。波斯帝国的统治,主要依靠军事力量的强大,在军事优势的动摇和丧失的情况下,帝国的集权统治就难以维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