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大疑案"是发生在明末宫廷中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大疑案本质上是由皇位争夺所引发的三次政治斗争,涉及皇帝、阁臣、宦官、后宫等诸多势力,三起案件看似独立,但实际上联系紧密,三大案的余波不断标志着皇权的衰落与政局的失衡,是明朝走向动荡与衰落的开端,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那么事件的经过到底如何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明末三大疑案"的前因后果。 大明风华梃击案 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期间,王皇后膝下无子,朝臣主张立宫女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皇三子朱常洵为深受明神宗宠爱的郑贵妃所生,神宗本欲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满朝文武及东林党均支持皇长子朱常洛,神宗开始以各种借口拖延,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终于立朱常洛为太子,封朱常洵为福王,但宫中的权力之争从未停止,于是明朝立国以来最严重的宫廷仇杀事件"梃击案"爆发了。 万历皇帝朱翊钧画像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一名宫外男子手持木棍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并击伤守门宦官,太子内侍闻讯于前殿将其逮捕,御史刘廷元初步审讯后得知此人名叫张差,说话语无伦次且行为疯癫,遂以"疯癫"结案。 朝臣猜测此人很可能是受郑贵妃指使,欲置太子于死地,于是纷纷呼吁彻查此案,案件转至刑部,主事王之寀暗中观察发现张差并无疯癫迹象,突击提审后张差招供说自己跟随一个宦官来到京城,另一个宦官将他带到慈庆宫,交给他一根木棒要他见人便打,许诺事成之后必有重赏,万一被抓会保他无事,此二人正是郑贵妃手下的宦官庞保和刘成。 大明风华 消息一出朝野震动,万历皇帝心知此事牵扯到郑贵妃而不愿深究,但文武百官不肯善罢甘休,郑贵妃惶惶不可终日,向太子哭诉表明心迹,太子朱常洛也想息事宁人,于是要求惩办庞保与刘成,并不牵涉他人,张差、庞保、刘成三人均被处死,此案草草了结。 东林书院 关于"梃击案"的真相后世众说纷纭,有人说此案就是郑贵妃暗中指使欲除掉太子,也有人说是支持太子的东林党自导自演,总之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介平民张差能够手持木棍,一路畅通无阻直奔太子所居的慈庆宫,没有人在背后指点与庇护是绝对不可能的,此案发生之后太子朱常洛的地位彻底稳固。红丸案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万历皇帝病逝,太子朱常洛于八月即位,是为泰昌帝,曾经挖空心思为朱常洵争夺太子位的郑贵妃惶恐不安,深恐朱常洛对她不利,于是开始改变策略百般讨好朱常洛,投其所好送去各色珍宝及八名美女。 明光宗朱常洛画像 泰昌帝一改万历皇帝的作风,日理万机忙于政务,力求有所建树,朝中大事已经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再加上郑贵妃送来的美女,登基大典后仅十日泰昌帝便一病不起。 郑贵妃差遣心腹宦官崔文升前来诊治,泰昌帝服下崔文升所开药方后竟然一夜之间腹泻三四十次,次日便动弹不得,朱常洛知道自己病不久矣便开始交代后事,将长子朱由校托付给方从哲等大臣,此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灵丹妙药,诸臣生怕出现变故,再三叮嘱李可灼谨慎用药,泰昌帝心存侥幸命内侍宣召李可灼进宫,泰昌帝吃下李可灼的红色药丸后只觉暖润舒畅,黄昏时便又服下一丸,可是次日清晨泰昌帝却突然驾崩。 大明风华 众人震惊之余纷纷将怀疑的目光投向郑贵妃,但李可灼是否受她指使却没有确凿的证据,崔文升所开药方大黄用量过多,导致泰昌帝一夜腹泻三四十次,这对本就孱弱的身体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进而导致泰昌帝服用红丸一命呜呼,然而首辅方从哲却认为李可灼诊治有功,于是朝臣很快将矛头直指方从哲。 明朝官员画像 方从哲短短七年历经三朝皇帝,更巧合的是明末三大疑案都发生在他担任内阁首辅期间,以"红丸案"为导火索将其扳倒,这其中势必掺杂了许多的朋党之争,朝臣放过罪魁祸首郑贵妃,对崔文升从轻发落,但对方从哲一直穷追猛打,东林党人更是不肯善罢甘休,连番上书再三追责,屡遭弹劾后方从哲革职回乡,魏忠贤的势力也借此机会得以发展。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其子泰昌帝朱常洛正好相反,在位仅二十九天,连年号都来不及更改,郑贵妃利用万历皇帝的宠爱让朱常洛的太子之路几经波折,虽然登上了皇位,但终究还是没能摆脱厄运。移宫案 朱常洛即位时元妃郭氏已死,身边最得宠的李选侍便随他移居乾清宫,皇长子朱由校生母早逝,幼年时得到祖父万历皇帝的喜爱,后被李选侍抚养长大,李选侍仰仗与朱由校的特殊关系,不停催促泰昌帝将自己封为皇后,但因其早逝未能得逞。 明熹宗朱由校画像 李选侍计划落空,按理说应立即搬离乾清宫,可她仿效郑贵妃,住在乾清宫不愿离开,不言而喻就是想逼迫朱由校即位后封她为皇太后,她与郑贵妃勾结将朱由校请到慈宁宫,命宦官看守宫门不准群臣进入,朝中大臣无法容忍李选侍的阴谋得逞,于是兵部给事中杨涟、吏部尚书周嘉谟及左光斗等大臣进宫求见太子,不料刚走到宫门便被一群宦官拒之门外。 慈宁宫 杨涟怒斥:"皇帝召我等至此,今晏驾,嗣主幼少,汝等阻门不容入临,意欲何为?",宦官们被杨涟的浩然之气所震慑,不敢再加阻拦,此时朱由校正被李选侍阻于乾清宫暖阁中,司礼监宦官王安入宫扶朱由校出宫,众人连忙叩头,齐呼万岁,立即护送朱由校前往慈庆宫,进了文华殿,群臣行大礼拜见并请朱由校即日登基,朱由校同意九月初六举行登基大典。 乾清宫 众臣为保证朱由校即位后能够入住乾清宫,同时断绝李选侍干政的可能性,于是逼迫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可直到九月初五李选侍还赖在乾清宫不肯离开,明日便是登基大典,众臣再也按捺不住怒火,聚集在宫外大声呼喝,声浪直冲皇宫深处,同时朱由校也下令命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如此情形下移宫已成定局,李选侍只得仓促移宫,徒步从乾清宫走向仁寿殿,至此"移宫案"终于落下帷幕,九月初六朱由校正式即位,下诏以明年为天启元年。李选侍赖在乾清宫的幕后主使是否为郑贵妃后人无从得知,但其意图明显是想通过控制朱由校来操纵朝政。 大明锦衣卫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谜团背后的皇帝、宦官、阁臣、后宫没有一个是清白的,从中可以看出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就是多年的争权夺利使大明王朝的权力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不管是重用宦官的熹宗还是打压宦官的崇祯,由于能力与格局的限制只能在矫枉过正的老路上渐行渐远,而本就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再也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最终走向了灭亡。 #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