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对印反击时,解放军牺牲的最高级军官是何军衔与职务?
1932年3月,一支红军师部队创建。在穿过90年的岁月后,11师战友李小彤和她的团队趁着该红军师创建90周年之际,于山南烈士陵园 探望早年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 们。其中有一位叫李白石 的烈士,他是当时解放军中牺牲的最高级军官。
李小彤在山南烈士陵园探望战友李白石在对印作战中
当我们回溯时光,来到1962年11月18日, 在邦迪拉以南的坦加帕尼河谷处的一段公路旁,能看到一个目光坚毅而睿智的,身着解放军军服的战士,他正是11师33团3营的营长——李白石, 他和3营的任务为阻击印军增援部队。
由于邦迪拉主峰已经攻下,印军如果想要继续战斗,接下来必定要再度投入兵力支援,而他们的支援部队,一定会经过坦加帕尼河谷。
解放军在观察敌情
坦加帕尼河谷宽度仅200米, 被高山密林夹在中间,河道的北岸, 有一条直通印度后方 的公路。在解放军分析印军支援部队必定会通过这段公路时,印军就来了。
来者为印军67旅并2个支援营,他们在进发到坦加帕尼河谷的登嘎威利北面时,恰好与从邦迪拉溃退下来的印军48旅撞上,两支部队简单交流后汇合在一起,并停于原地,准备确定前面的情况后再做打算。
中印边境地区的印军
与此同时,作为前卫营的3营在营长李白石的率领下,正沿着公路向南追击印军48旅。由于营内7连和9连2排被留在了邦迪拉珠峰执行侧后警戒任务,3营的实际兵力要更弱一些。
等进入登嘎威利以南11公里处时,李白石就发现印军48旅已经和支援印军汇合,人数大概在700余。 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3营还是决定吃掉这支队伍。
随着李白石一声令下,9连长率领尖兵排在重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冲锋到距敌人30米处,使用手榴弹炸毁了印军的机关枪。
解放军战士在高原
趁着印军尚在混乱中,战士们又炸掉了敌人部署在河上小桥东面的机枪,期间毙杀印军10多人,收缴了2辆汽车。印军终于回过神来,开始向东面逃窜。李白石随即下令继续进攻,大概20分钟后,负责开路的尖兵来汇报敌情:
前方300米处的公路两侧,有约一个营的印军休整,秩序很混乱。
李白石通过观察周围地形,发现很难安排战士们迂回穿插,似乎只能硬碰硬。但硬碰硬的话,极易让印军顺着公路跑掉,要怎么办呢?
3营在坦加帕尼河谷
李白石几番思量后,还是决定实施穿插作战, 力求将敌人建制打乱后全歼于此。
他命令9连加快速度,趁着印军没有防备的机会,猛打猛冲,直接冲散印军,破坏印军的阵型;
然后要求8连紧紧跟在9连的身后,在印军被冲散的间隙直插印军背后,将印军退路斩断;
机枪排和82迫击炮排则分别进行火力支援。这个作战方案要实现其实并不容易,但身处狭窄河谷中的3营,也只有这个办法,可以全歼这队印军。
中印边境地区解放军作战血染河谷
随着李白石一声令下,各战斗部行动起来。原本9连打算悄悄靠近印军些,然后发起猛攻,但河谷实在是太窄了,且没有多少掩体,这导致9连在运动的过程中被印军发觉,眼看印军迅速行动起来,9连战士一咬牙,直接转入强攻状态。
过程中9连有30余人伤亡倒地, 等冲锋到距离敌人50米处时,为了削弱敌人的火力,火箭筒班班长黄绪林 果断跃出步兵线,两弹炸飞了印军的机枪。
黄绪林烈士墓碑
随后黄绪林继续朝印军发射炮弹,又炸毁了敌人的一辆牵引车和炮车。印军见状立刻调转枪头朝黄绪林扫射,黄绪林最终倒在枪林弹雨中。
黄旭华和9连战士们为8连插到印军背后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在冲杀过程中,同样有战士倒下,最终战士们幸不辱命,成功突破印军的阻击与火力封锁,将准备从另一边公路撤逃的300多印军截住。
印军在中印战场上
被前后堵击的印军慌乱不已,企图翻越东北山沟逃跑, 李白石营长注意到之后,亲自 带领战士们沿着北山坡直插东北山沟,迫切想要逃出去的印军疯了一样地到处扫射,连前面站着的到底是不是自己人都顾不上分辨。
忽然,一颗流弹击中李白石营长, 营长倒在地上,拼尽最后一点力气要求战士们按照计划继续战斗后,再也没有起来。到18日14点,3营对印军大部形成三面夹击之势,花了1个小时终于全歼敌军。
对印自卫反击战一角战后余韵
登嘎威利战斗结束后,33团团长田启元赶到3营。3营汇报了此战的战果:
"毙印军少校以下170 人,俘印军中校营长以下34 人,击毁印军107.6 迫击炮1 门、牵引车1 辆,缴获火炮6门、汽车15 辆。"
而我方伤亡了76人,牺牲人员中包括营长李白石。
解放军战斗的绘画作品
田启元喉头微哽,让战士赶紧将自己带到遗体停放处去。
田启元看看睡着了一样的李白石,轻轻整了整李白石营长的衣领,然后缓缓向前走去,路过副连长张维浩时,田启元忽然停下脚步,他小心地趴在张维浩身上听了一会儿,激动地赶紧喊人:
"快!他还活着!抢救,快抢救!"
随后田启元又带着人一个个确定牺牲人员的状态,希望能发现其他和张维浩一样的战士,然而遗憾的是,包括营长李白石在内的22名牺牲人员,是真的已经离开人世。
田启元等人在前线
打扫完战场,田启元率领3营战士返回驻地,在战后的战例总结中,田启元郑重写道:
"干部(李白石)靠前指挥,准确判断敌情,战斗意志坚决,大胆穿插合围印军,成为这场战斗的成功经验。"
登嘎威利战斗3营伤亡惨重, 有人在评价这场战斗时说,其实3营不坚持实施穿插围歼印军,只组织火力进攻,也是可行的战术,并且3营的伤亡会少一些。从实际角度出发,这样的做法也可以,但这样的话等于给印军留下了一线生机和以后放肆的底气。
中印士兵在边境对峙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每支部队都不抱着必歼敌人的决心,只是打跑了印军,那么印军必然会比现在更加频繁地侵扰中国边境领土。
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我军才会将登嘎威利战斗编入经典战例中, 供战士们学习和借鉴。最后再说回李白石营长,营长牺牲后,被安葬在山南烈士陵园之中。 李白石营长牺牲时,不过35岁,军衔为大尉。
李白石营长的墓碑
他的离开让3营官兵悲伤不已,李白石日常就很照顾3营的官兵们,也曾与大家许下"平安得胜"的愿望,但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最终化为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