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发生了一件怪事,这里的邮差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一封来信,但是信上的地址根本就不存在。信件只好退回,可奇怪的是这个人就这样连续寄了41年的信。寄信人到底是谁?他又要给谁寄信? 连续寄了41年的"鬼信" 1973 年,邮递员带着满满一兜子信件来到了夹江县,挨家挨户的送完了信,可是最后一封信却把他给难住了。 原来这封信上的地址写着"夹江县顺和乡王家坝第七生产队 ",可夹江县根本就没有这个地方。 邮递员问了好多村民,都说不知道,无奈的邮递员只好找到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小刘 ,小刘看了看上面的地址,也说摇头不知道。 俩人猜测可能是别人写错了地址,于是小刘说:"大哥,不行你先把信放在这里等一等,或许过两天就有人来找了。 " 邮差一想也是,村子里老人居多,可能是远房亲戚写错了地址,或许过两天真的有人来取信呢。 于是,信件就被放在了乡政府,可是这一等就是十天半个月,这封信根本无人问津 。小刘又怕信里有啥重要内容给耽搁了。 就在邮差再次送信时,将信原封不动的交给了邮差,让他按照上面的寄信地址送了回去。 可就从这之后,这封信就没有断过, 每年都会有2-3 封信寄过来。并且上面都是写着同一个地址。 工作人员小刘也已经变成了老刘,41年 里信不断的寄来又被退回,邮递员也已经换了年轻的小伙子。 老刘也十分好奇,究竟是什么人一直在写信。明明都已经退回了,为啥还一直往过寄呢? 村民们也都知道这件事情,有的人说这就是"鬼信" ,可能这乡里真有一个活人不知道的地址呢。 老刘赶紧呵斥制止他们封建迷信的谈话,"你们别瞎说,哪有那些神神鬼鬼的,要真有你们咋在这里平平安安的生活41年? " 村民们听老刘都说到这儿,自然也就悄悄的闭上了嘴,但是还是有许多妇女没事闲聊时,谈论这件事。 "我跟你们说,那封信真有可能是鬼信,不然地址都不变呢。" "你别瞎说,让乡里工作人员听到,又该批评你封建迷信 了。" "我哪瞎说,那天村东头的李寡妇还说亲戚鬼上身了呢!" "行了,行了,听听就行了。" 乡政府的工作人员为了闹清楚这件事,也找来了当地的记者帮忙,记者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那就从寄件人查起吧。 不简单的寄信人 记者通过信件封面上的信息,得知寄件人在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勐捧镇 ,一个叫半山坡村的地方。寄件人名叫杨友富 。 很快记者和同事也来到了这个村子,这个村子十分偏远,在与缅甸的交界处不远 。发展十分落后。 村民们对记者的到访十分好奇,都觉得村里是有什么大事件发生了,纷纷奔走相告 ,不出半天村子里的人就都知道村里来记者了。 记者看着热情的村民问道,"大哥,您知不知道一个叫杨友富的人啊? " 大哥一听笑嘻嘻的说:"知道,知道,就在我们寨子里。" 记者和大哥说明了来意,在大哥的带领下很快就来到了杨友富的家中。出门迎接的是一个年轻男人,原来这人正是杨友富的孙子杨文兵 。 杨文兵告诉记者,爷爷现在年岁已高,身体也越来越差,但是心中唯一挂念的就是远在四川的一个儿子,自己也应该叫大爸。 记者进屋见到了满脸皱纹的杨友富,问道:"大爷,你认识一个叫杨远清 的人吗?" 杨友富的眼睛瞬间 瞪大说道:"他是我儿子,可是这几年我给他写信一直被退回来。 " 记者也说明了来意,也了解到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在多年前,杨友富的老家就是在四川,在那里娶妻生子 ,虽然日子过的不富裕,但一家三口也是开开心心。 但好景不长,日本鬼子进入了当时英国的殖民地缅甸 ,试图通过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国家危在旦夕,岂能为了儿女情长苟活? 于是杨友富义无反顾的参加了远征军 ,1942年远征军去往缅甸,杨友富也跟着前往了前线。 当时中国的去往缅甸的道路只剩下滇缅公路 ,如果滇缅公路也被切断,那么中国将面临着巨大的险境。 他们与日本人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每名战士都抱着决一死战的心态。刀光剑影,血流成河。 杨友富就眼睁睁的看着战友们一个个的倒在自己的眼前,为了给战友报仇,杨友富直接拿着炸药冲了上去。 后来他就什么都没有印象了,原来他被日军的爆弹炸晕了,好在没有伤到要害,战友把他从缅甸带回了云南养伤。 终于,抗战胜利了,本以为能回到家乡见到妻儿的杨友富满心欢心 ,但紧接着的现状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他身上的伤还没有好利索,并且当时的云南比现在落后许多,全是山路和水路,自己身上也没有一分钱,杨友富就是有家回不去的情况。 无奈的他只好选择先留在云南生活,但是思乡心切 的他,开始给老家的妻儿写信,心中讲述了他的遭遇与窘迫 。 妻子收到信后也是喜出望外,得知丈夫还活着,一切都好便放心了,于是两人就隔一段时间通信一次,但是从1973年后,这些信不仅没有了回信,还全部都被退回来了。 也就是开头说到的41年不断寄往同一个地址的信。 可是这个"第七生产队"到底在哪里呢? 真相大白 记者了解清楚了寄件人的情况,开始去寻找收件人杨远清 。这样就能了解到事情的全部了。 可是顺和县压根儿就没有叫王家大坝的地方,于是记者只好求助当地的警察进行寻找。通过警察对户籍的查询,根本没有一个叫杨远清的人,只有一个叫杨云清的人。 记者也只好找到杨云清去碰碰运气 ,记者一见到杨云清就惊呆了,父子两个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记者心中断定这就是她们要找的人,果不其然故事全都对上了,但是杨云清却不愿意去见父亲。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杨友富参加远征军后,自己就和母亲相依为命 ,当时正是抗战年代,全国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自己跟母亲吃了上顿没下顿,好不容等来了父亲的来信,父亲已经在云南重新组建了家庭,母亲得知父亲活着,却抛弃了她们母子,没多久精神就不正常了。 杨云清就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疯癫 的母亲,但是后来杨云清所住的村子改了名字,也就导致信件再也无法收到了。 杨云清自此和父亲断了联系,后来母亲因病也早逝了,杨云清的心中对父亲也产生了怨恨,所以他也就没有再给父亲寄过信。 实际只要杨云清给父亲寄一次信件,告诉父亲家乡改了名字,老父亲也不会连续41年寄出去的信件都被退回来。 杨云清错过的这41年信件里,全是父亲对他们母子的愧疚和思念 。事已至此我们也无权评价。 记者也将杨友富对儿子的思念告诉了杨云清,终于杨云清决定去往云南见一见自己几十年未见的父亲。 90多岁 的杨友富见到儿子杨云清后,激动的流出了泪水,紧紧的抱着儿子不愿意撒手,分别半个世纪的父子终于相见。 杨友富哽咽的告诉儿子,"我想你啊" 是啊,身为父母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孩子呢? 但总有很多无奈,给大家造成了误会。 杨友富虽然在云南生活了几十年,但依旧没有忘记家乡话,杨云清和父亲用四川方言 交流着。 饭桌上还有杨云清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 杨云清不再孤独,他也有了亲人。父子俩就这样平淡的相处了4天 ,杨云清总是要回去四川的。 临走时老父亲依依不舍。拉着杨云清说:"你要再来看看我啊! " 杨云清立马答应了。在记者的帮助下,杨云清和父亲的家庭成员拍了一张合照 ,这张意义非凡的"全家福 "也许能在父子思念时,起到一些缓解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