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秦二世胡亥并没有任何政治抱负和权力欲,一朝大权独揽,就只想抓紧有限的后半生纵情于声色犬马。胡亥把这些心里话和赵高商量,赵高当然求之不得,但叮嘱胡亥:现在还没到时候,因为胡亥身边的人,同时也是最靠近权力中心的人,从诸公子到朝中大臣,都是潜在的危险因素。只有先消除了这些危险因素,胡亥才可以高枕无忧。#赵高#阿谀奉承 赵高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大奸臣之一,但这番分析不可不谓切中肯綮。因为在这个阶段,赵高的利益和胡亥的利益高度绑定,赵高只有先帮胡亥把皇位坐稳,自己才能一手遮天,呼风唤雨。而胡亥面临的这种危机四伏的局面,其实只是政权交接中的常态,甚至有一个专门的短语叫"主少国疑"。这种情形,前不乏古人,后不乏来者。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夫之写过一部《读通鉴论》,这是所有《资治通鉴》读后感类型的作品里边,最著名的一部。《读通鉴论》是从秦朝历史开始发表议论的,谈到胡亥眼下这种主少国疑的困局,王夫之相当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标准的解决方案就是知人善任,只要任用了合格的辅政大臣,就不难化解危机。在胡亥之前,就有伊尹辅佐太甲,周公辅佐成王的例子,胡亥只要会抄作业就可以了。 王夫之进一步的分析是:秦朝之所以昙花一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知人"。这倒不怪秦始皇缺乏眼力,只怪秦始皇太喜欢听别人的阿谀奉承了。 那么,这段分析有没有说到关键呢? 并没有,王夫之看到的只是表象而已,他没看到的是,阿谀奉承的流行是集权体制的必然结果。秦朝既然化封建为郡县,推行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全国大事小情全靠皇帝乾纲独断,那么即便是丞相这种级别的高官,也只是高级办事员而已。 而且在郡县制下,各级官员都变成了皇帝的雇员,再没有封建制下的世官世禄了。皇帝只要一声令下,官员就会被立时免职,马上断了收入来源。皇帝只要一不高兴,官员马上就有性命之忧,不敢不诚惶诚恐。所以官员们为了保住俸禄,自然皇帝爱听什么自己就说什么。 后世帝王确实也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着手从制度上试图解决的,但效果都不太好。 司马光的时代就是这样,士大夫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待,即便直言犯上,至少不会被杀,也不会被施加肉刑。这就鼓励了士大夫在朝廷上畅所欲言,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阿谀奉承的官场风气。当然,宋朝也有宋朝的乱象。知人善任 显然王夫之没能探究关键,但要知道,王夫之已经是当时最顶尖的几位大学者之一了,他的失察并不是因为学术不精,而是源自传统儒学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认为搞政治的核心就在于"知人善任"这4个字。 这类例子俯拾皆是,举一篇我们从小熟读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其中分析历史兴亡,有这样一句名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种观念还可以向前追溯,孔子有名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那么,在技术层面上,王夫之说对了几分呢? 让我们梳理一下王夫之提出的两个成功案例,先看周公和成王这个组合。 当初武王伐纣,刚刚夺取了殷商政权不久,周武王就过世了,儿子周成王年纪还小,弹压不住局面。周武王那些已经成年的兄弟们不可能对小侄儿服气,才被镇压不久的殷商旧贵族虽然不敢轻易反抗周武王,却不会把周成王放在眼里。朝内朝外,暗流涌动,叛乱也真的发生了。幸而周武王有一个很给力的兄弟周公旦,也就是被孔子奉为偶像的那位周公,以摄政者的身份东征西讨,终于安定了局面,最后把权力移交给终于长大成人的周成王,自己退居二线去了。 这个方案的要领在于:需要一位既靠得住,又有能力,并且有权威性的摄政者。 胡亥身边,还真没有这样的人。即便真有这样一位亲叔叔,反而会成为胡亥的第一个防范对象。 那么,不妨换一个方案试试,看看商朝的经验。商汤王开国不久之后,太甲继位,也出现了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太甲胡作非为,于是开国宰相伊尹挺身而出,把太甲赶下台,让他好好反省,自己代理国政。等到3年之后,伊尹发现太甲真的悔过自新了,这才把政权交还给他。 这件事虽然有点匪夷所思,但既然司马迁把它写进了《史记》,至少说明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人们有理由认真对待这样一份历史遗产。 对于太甲而言,伊尹属于先王留下的老臣,虽然威望高,但没有王族血统,因此对王位的威胁性不算太高。胡亥倒也可以有样学样,拜托先帝老臣帮自己镇住场面。站在胡亥的角度来看,他只要愿意,那么这条路完全走得通。是的,只要胡亥摆出合适的姿态,打消老臣们的顾虑,并不难把他们争取过来。只有那19个亲哥哥,才是胡亥真正的眼中钉。但问题是,如果采用这个方案的话,那么赵高这种新贵自然会被排挤到权力中心之外了。赵高献策 赵高属于政坛新贵,在秦始皇的时代籍籍无名,只是因为和胡亥的特殊关系,因为在关键时刻拿身家性命赌赢了一把,这才在新时代里崭露头角。从常情推断,大臣们最不服气的,与其说是胡亥,不如说是赵高。赵高大概很清楚这个道理,所以在给胡亥献计献策的时候,不着痕迹地把"大臣"和"诸公子"绑定在一起,把本该笼络大臣以制裁诸公子的胡亥,拉到了和自己同样的立场上,筹备着同时对大臣和诸公子下杀手。 这种策略,虽然阴险狡诈之极,但风险也很高,因为古今中外的政治斗争永远遵循一个基本纲领,那就是只能拉一派打一派,而不能同时得罪所有人。在拉一派打一派获得成功之后,不妨针对拉拢来的这一派人再做分化瓦解,然后继续拉一派打一派,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复制下去,使自己身边永远有盟友,对面永远有敌人。稳定的政治架构从来都是动态的,盟友和敌人缺一不可。一旦盟友缺失,就必须重新寻找盟友;一旦敌人被消灭,就必须重新寻找敌人。那么相反,无论是同时讨好所有人还是同时开罪所有人,都是不明智的。 然而赵高的位置相当尴尬,导致他既没法拉拢大臣集团来制衡诸公子,也没法拉拢诸公子来制衡大臣,因为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他自己都很容易被排挤出局。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兵行险招,背靠胡亥这棵大树,同时对大臣和诸公子这两大阵营宣战。辅助措施 这种打法,胜算注定不会太高,但赵高占了一个优势,还施行了一套辅助措施。 这个优势,就是秦朝已经成型的中央集权体制,皇权独大。赵高的辅助措施,就是破格提拔一些山东六国的遗老遗少,使这些本来彻底丧失了政治前途的人,因为重新燃起希望而成为自己的盟友。这样做的道理是:现有的官僚班底都是秦始皇时代奠定下来的,大臣们的高官厚禄都是秦始皇给的,他们只会念先帝的好,不会念胡亥的好,所以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显得特别有必要。只有被胡亥本人提拔,并且是破格提拔的人,才会受宠若惊,感恩戴德,甘愿为恩主效力。 等朝廷上下做过了一番大换血,旧班底完全换成了新班底,先帝的人换成了胡亥的自己人——当然也是赵高的自己人——这才可以高枕无忧。 一个新的技术问题马上出现了:大换血说来容易,但朝廷总要师出有名,总不可能胡乱派武士搞一场大屠杀吧?而如果为了师出有名,又怎么可能在极短时间内给这么多大臣和公子定罪呢? 赵高有办法,而真正的技术性难点其实在于节奏,也就是说,大换血到底应该雷厉风行,泥沙俱下,还是应该分期分批,各个击破?我们下一讲再见。 上期回顾:第一败家子:胡亥,他是怎么继位的?高人指点!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