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尼尔笔记 编辑|尼尔笔记前言 建安十三年 , 名医华佗因为谎称妻子生病,迟迟不去许昌为曹操看病,而被曹操捉拿入狱。 谋臣荀彧听闻曹操将华佗下狱的消息,匆匆赶来为华佗求情。 荀彧对曹操说:"华佗医术高超,誉满天下,您的头风病还需要他医治,丞相应当包容他。" 不料曹操闻言,非但没有顾忌自己的头风病无人可医,反而更加震怒:"普天之下除了他华佗没别的医者了吗?" 遂下令,命人将华佗在狱中活活拷打致死。 华佗死后,世人皆为其惋惜,认为曹操刚愎自用不听劝诫,让一代神医枉送了性命。 可事实上华佗的死因果真如此简单吗? 《后汉书》中告诉了我们,原来曹操已有必杀华佗的原因。 医术高超/外科鼻祖 东汉是个豪杰辈出的年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名医辈出的年代。 赫赫有名的张仲景和董奉,都是这个时代悬壶济世的名医,他们与华佗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 不过比起前两人,华佗因为发明了麻沸散,而成为当今麻醉学界的祖师爷,更是历史上为病人进行麻醉后外科手术的第一人。 据今人的考证,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由多种中药配制而成,配合热酒让患者服下后,就能起到和现代全身麻醉药物同样的药效。 作为一个两千年前的古人,就能研制出如此先进的麻醉剂,可以说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天才创举。 华佗在医学上的天赋,在他少年四处游学时就体现了出来。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疫病流行,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华佗在游学途中,利用自己读过的各类医书,沿途为许多病人带去生机。 华佗曾在路上遇到两个生病的军吏。 二人都是头痛发热,外在的症状看起来极为相同,但华佗在观察诊断之后,给二人开出了截然不同的药方。 他给其中一个人开了可以发汗的药物,给另一个人开了泻药。 军吏二人不明所以,但按华佗的药方服药之后,竟然都很快痊愈了。 原来,华佗极其擅长从细节处,辨别患者病症之下对应的病源,找准生病的脏器,对症下药。 有着这样过人的天赋,华佗一路行医,也逐渐声名鹊起,被时人称作"神医华佗"。 许多达官贵人也由此听说了华佗的名号,广陵太守陈登就曾特意请华佗入府为他看病。 那时陈登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面色涨红、呼吸不畅,还总觉得心中有股郁气凝结,找了许多位医生,却始终查不出病因在何处。 正在发愁的时候,陈登的下属告诉他:"民间那个有名的神医华佗此时正好在广陵,何不请他来试上一试?" 陈登被这怪病折磨得难受至极,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派人请华佗来为自己看病。 华佗听说了陈登的病症之后,事先让人准备十几个空盆,随后利用针灸和药物,使陈登吐出来大量的红头虫子。 陈登都被自己吐在盆里的东西吓了一跳,华佗却不以为奇,告诉陈登这是他吃了某种鱼所致,并且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再犯一次,到时只需要再来找他看病,就能彻底根除 。 不过虽然华佗确实为陈登治好了怪病,但他仍对华佗这个三年复发之说半信半疑。 三年之后,竟然真的旧病复发,可陈登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待病发后再去找华佗,却被药童告知华佗入山采药去了,归期未定。 最后因此延误了治疗的时机,陈登便病逝了。 而华佗的医术之神,远远超越着那个时代。 除了领先西方国家一千六百多年的麻醉药品麻沸散,今天人们争相学习、用来强身健体的五禽戏,也是华佗所创。 而中医的根基之一针灸也是在华佗手中得以发扬光大 ,他曾著有《华佗针灸经》,不幸的是,这本宝贵的医学著作最后也随着华佗的死遗失了。耻于为医 拒不受召 而与华佗之死息息相关的曹操,此时正在忙着打天下。 早年间,曹操就得了一种奇怪的头风病,偶尔发作时,都令他头痛难忍。 而随着年纪增长,这个病发作得也愈发频繁,时常疼得曹操整晚无法入睡。 华佗在医治过广陵太守陈登后,还曾治好了身负重伤的吴国大将周泰,但华佗不会想到,正是这次普通的治疗,让曹操也听说了他的名号,也为他人生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于是在有人向头风病发作的曹操推荐华佗时,曹操欣然应允,下诏命华佗入府,为他看病。 华佗来到许昌见到曹操,很快就摸清了曹操的头风病是何原因所致,症结出现在头部。 华佗便用针灸的办法,从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下针。 片刻后,曹操便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头痛完全消失了,大脑一片清明。 只不过曹操还没来得及高兴太久,华佗就告诉他一个噩耗:"您的头风症是一种顽固的疾病,短时间内无法做到根除,必须要长期治疗,徐徐图之,才能延长您的寿命。" 华佗说的是正是实情,但听在曹操耳中便是另一回事了。 作为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如此狂傲之语的枭雄,曹操的多疑可见一斑。 华佗的话在曹操看来,便是赤裸裸的:"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 他认为华佗是想借着拖延自己的治疗时间,从而达到要挟他以获得地位的目的。 不过曹操也并未因此降罪于华佗,他让华佗在府中住下,定时来为他施针治病,甚至还大方地允许华佗为城中的老百姓看病。 按常理来讲,从一个居无定所、收入微薄的江湖郎中,一跃成为了有编制有俸禄的正经医官,应当是一件走运的大好事。 但对华佗来说,却并非如此。 《后汉书》中,对华佗作出了如此的论断:"为人性恶,难得意,耻以医见业。" 意思是华佗为人,脾气不太好,始终不得志,并以从事医生职业为耻。 华佗作为当时举世闻名的大神医,治病救人,广为世人赞誉,为何会以医为耻呢? 原来,古代的医生,有着完全不同于现代医生的地位和待遇。 在古时候,医生的地位虽然远高于戏子盗贼所处的"下九流",但也远比不上帝王将相、士农工商的"上九流",属于在名士之中会被看低的"中九流"。 而华佗一生饱读诗书,除却医术高超,也有极高的才学。 他一直以士人自居,曾经屡次被征召,都因为华佗认为不能施展他的抱负而拒绝。 华佗从不认为医生是自己的职业,行医济世只是他的一项业余爱好,而如今被曹操直接召入府中,则完全违背了华佗的抱负与志向。 他从一个充满仁心的士人,完全沦为了服侍权贵的私人医生与奴仆。 这令心高气傲的华佗难以忍受,于是在一次为曹操施针暂时延缓头痛之后,曹操再次询问华佗可有一劳永逸的治疗办法,华佗便趁机斗胆向曹操提出了他思虑已久的诊疗方案:"开颅手术。" 华佗发明麻沸散的目的,便是能够麻痹患者的知觉,以方便进行外科手术。 曾经华佗就用这样无比先进的手段,剖开患者的腹部,清理干净身体内部的溃疡与腐肉,再用桑皮线缝合,涂抹膏药止血,成功救治了一些病人。 开颅手术这样的办法尽管骇人听闻,但在华佗看来是有可行性的。 不过这个手术在当时还是过于先进,生生把曹操吓了一跳,想也不想便拒绝了华佗的提议,而且立刻开始疑心华佗是否是想借此机会谋害他的性命。 多疑的曹操看华佗的目光又多了三分怀疑与审视。 华佗自然明白了曹操的不信任,这更是在华佗的暴脾气之上添了一把火。 开颅手术做不成,又要继续在曹操手下做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医官,华佗忍无可忍,干脆谎称自己的妻子病重,告假归乡了。 而且这一去就是再也不应召 ,每每曹操头疼欲裂,派人抬着轿子备着好马前去迎华佗入许昌,华佗都屡屡找借口推辞。 有一次曹操头风病犯得严重,几乎让他看不见东西了,曹操的儿子曹丕特意亲自前去请华佗,华佗也丝毫没有改变态度,不慌不忙地谢绝了曹丕。 华佗五次三番违抗曹操的召见,终于还是惹怒了曹操。 曹操命人私下暗访到华佗家中,查看他的妻子是否病重,果不其然,华佗的妻子活蹦乱跳健康得很,没有一丝生病的迹象。 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曹操命人即刻以撒谎的罪名将华佗关押,荀彧劝解不成,便只能眼睁睁看着华佗在狱中惨死。 真正死因/皆由自身 华佗最后落得如此的下场,"开颅手术"所引起的猜忌,与拒不应召的欺骗都只是导火索,其真正的原因还是出在华佗自己身上。 正是《后汉书》中所说的,"性恶",且以医者身份为耻。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华佗作为一个拥有着高超医术的医者,性格暴躁,只将治病救人视为随心所欲的业余爱好,救与不救都在他一念之间。 于是,他才会面对曹操的征召毫不动摇,拒绝为曹操治病,正是这份随心所欲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 而对于曹操而言,建安十三年,他正忙于四处笼络人心,在天下范围内召集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著名的《短歌行》,就是曹操在这一年所作,其招才纳贤之心世人皆知。 可招来的才子与贤才,最重要的,便是"归心"二字 ,不然纵使天下才人再多,不听他曹操的号令,就都是大业之路上的绊脚石而已。 可华佗这么一个"上九流"都算不上的小小医生,都敢五次三番违抗曹操的命令,如若放任他继续狂妄,又怎么能使世人信服他曹操的威名呢? 于是,无论如何,曹操都已下定决心杀华佗以正威名。 所以从一开始,生性傲慢的华佗碰上曹操,就已经注定难以善终。 结语 华佗死后,果真如荀彧所说的那般,曹操的头风病再无人能医治。 不过自负的曹操却并没有因此而后悔,在他看来,即便不杀华佗,华佗也绝不会为他根除头风病。 然而,华佗死的同一年,曹操最喜爱的小儿子曹冲突遭大病,曹操为他遍寻名医也没能留住这个年仅13岁的神童性命。 直到这一刻,曹操才痛哭悔恨道:"如果当时不杀华佗,这个孩子就不会死了。" 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曹操最终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残酷的代价。 在笔者看来,如果世上有后悔药,华佗得知自己的结局,也许会收敛起自己随心所欲的态度和暴躁的脾气,安心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 同为"建安三神医",写出《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能够善始善终,安享晚年;医者董奉也得到了"杏林圣手"的美誉,平安度过一生,在民间流传着医仙的美名。 而华佗这样一位发明了麻沸散的医学天才,最终落得这样凄惨结局,身后还留下了诸多非议,实在令人扼腕。 在华佗生命的最后,已经不再年轻的医者在空旷寒冷的牢狱中,最后放不下的,还是自己一生研究出的医学成果。 他主动想将自己的医学著作留给狱卒,以遗后世。 遗憾的是,狱卒胆小怕事,不敢收下,华佗这位神医一生的医学大成之作竟被付之一炬。 好在史书记载下了华佗妙手回春、救死扶伤的诸多事迹,令后人提起医术高超的医生,仍然会用"赛华佗"这样来形容,正是对华佗为医学界所作出的贡献的极大肯定。 参考资料: 【1】《后汉书·方术列传》 【2】《三国志·魏志》 【3】《魏书·华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