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中国古代步兵发展历程
步战
晋平公17年(前541年)夏,山戎部落进犯中原,魏舒及荀吴率晋军与山戎作战,在太原北面的一个叫"大卤"的山区,由于山路崎岖险峻,战车无法行驶。
魏舒分析道"彼徒我车,所遇又阨,以什共车,必克。困诸阨,又克"。意思是敌人是机动性强的步兵而我是车兵,道路又窄,敌人以10人对付一辆战车,必能打败我们。
于是提出了车战的甲士与徒卒混变为步兵作战,身为贵族的甲士不愿意与作为平民的徒兵一起混战,被魏舒杀鸡儆猴,最终大败戎狄。
这场战役宣告车战结束,步战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配合以各种军阵,如"鱼丽之阵""左右矩"等在战场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主导方式。 步兵的编制
秦兵马俑出土的步兵俑表明,有些步兵穿甲持各类格斗兵器,为重装步兵;有些步兵不穿甲持弓弩,为轻装步兵。此后历代步兵大致都保持着秦代这两大类。
古代步兵以发射武器为主。如宋朝平均100名马军士兵中,弓箭手占了87名,枪手和旗手仅有13名;每100名步军士兵中,刀手和枪手合计仅有24人。
汉朝时设置的"八校尉"大部分都是步兵编制,其中还有专门的"步兵校尉"称号,主要负责守卫上林苑,擅长格斗。还有专长弓弩的"射声校尉"。
唐朝时有"奇兵"、"弓弩手"等主要兵种。
绿营兵
元朝时由于火器的发展,步兵也开始配备相应装备。明军编制中有"铳手"负责发射专门的火炮、火枪,戚家军中有专门的火枪手、快枪手、火箭手、藤牌手等。
清朝绿营军以步兵为主,其中混编火铳手、炮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