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部族早期公刘迁豳与大王迁岐
公刘迁豳(bīn)与大王迁岐是周部族早期的两次大规模迁居活动,为周部族的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后者,更是奠定了周王朝发展的基石。公刘是后稷的曾孙。早年尧为了表彰后稷对农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将邰地封给了他。自从那时起,周民族就在杜水流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但到了公刘生活的时代,周族人与戎狄错杂居住。戎狄是游牧部落,周族人是农耕部落,生活方式相差甚远,而且时常有部族间的冲突发生。由于不断受到周围戎狄的袭击和骚扰,老百姓无法安居乐业,都有了迁居之意。于是公刘决心带领部族离开邰地,另外寻觅一块乐土,发展周族势力,以图大业。公刘迁豳
公刘带领大家收拾好田地,准备了充足的干粮,携弓带箭,开始出发。经过一番辛苦跋涉,在公刘率领下的周族最终找到了位于泾水中游、水草肥美的豳地(今陕西旬邑县西南),在那里选择高地营建居所。
到了这里之后,公刘亲自勘查地势,寻找河流水源,在低平肥沃的地方划定田界,安排部族种植粮食。公刘还亲自带领族人远渡渭水,选取坚硬的石材构筑宫室房屋。周族百姓再次获得了稳定的生活环境。
随着整个部族在豳地逐渐稳定下来,经济也渐渐发展起来,周族人口开始迅速增加。加之当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豳地很快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并形成了以豳地为中心的部落区域。其势力范围包括今甘肃省庆阳市和陕西省的旬邑、彬县、长武、淳化、耀州区、宜君、黄陵及泾川、灵台等地。
这时,公刘开始在此建立周族宗庙,举行祭祀活动,为日后周族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公刘迁豳,是周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史记》上说:"周道之兴自此始。"自此以后,周人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文化上,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陕西旬邑县的公刘像大王迁岐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到古公亶父时,戎狄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周族又重新陷入了戎狄的包围之中。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亶父是公刘的第八世孙,是周文王的祖父,史书上称其为"大王"。
在亶父生活的时代,周族与戎狄间的摩擦经常发生,甚至出现大规模的冲突事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考虑到整个部族发展的需要,亶父委曲求全,答应向狄人进献物品,如皮毛、珠宝、牲畜等,以期在退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但狄人极不守信,在接受财物之后,仍然对周部族进行袭扰。
既然难以安居,又不想与游牧民族做无谓的对抗,周人开始酝酿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迁移。作为部族首领,亶父亲自指挥这次迁徙,率领族人离开豳地,向东南进发。他们先翻越梁山,之后沿着沮水(今陕西湋河)西进,然后渡过漆水(今陕西横水河),来到岐山之下的周原。
周原包括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土地肥沃,亶父决定在此定居。周族在此繁衍生息,渐渐形成了一套发于本族却又涵盖社会、上达国家的祭祀系统,最终把活动的中心由泾水流域迁到这里,终西周之世,岐山都是极为重要的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