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所持有的领土疆域最大的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公元1271年,忽必烈一改"大蒙古"的政权称呼,改国号为元,将"首都"定在了大都,成了历史上受众人瞩目的第一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 而元朝的商业繁荣也是历史上十分出名的,历年都不断有学者涌入探索其原因和繁荣因素的洪流中。 李莹教授所写的的《试论元朝之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周宝利、邴淑清著的《元朝的商业繁荣与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兰州大学刘政写的《元朝商业繁荣及其原因》等。 这些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展示了元朝繁华的原因和表现。 元朝形成于唐宋之后,明清之前,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经济商业的繁荣都是无与伦比的。 因此研究元朝的商业繁荣背后原因和因素对于比较其他时期商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实一个朝代的商业是否繁荣是和多方面都有关系以及影响的,如政治、交通、民族特性、周边环境等等。 元朝的政策是开放和包容的 。拥有开放的姿态,宽松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元朝在世界经济交流与贸易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世界经贸的发展。 而元朝的商业之所以能够在短暂的统治取得傲人的成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元朝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同周边各国进行友好的贸易往来。 那么元朝的繁华有哪些具体的表现,有哪些具体原因使得元朝的商业如此繁华呢,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一起来细看元朝商业。 一、贸易流波涌岸歌,元朝的贸易往来 元朝是对外积极开放的一个朝代,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一直都很重视商业的发展,元朝与西亚诸国,缅甸等国家都有着深厚的贸易往来。 同样,周边的国家贸易氛围也很浓厚,如西亚蒙古人,非洲,欧洲各国等。 在这种环境下,元朝的商人海上丝绸之路对外畅销中国商品,中国的丝绸,瓷器在外国人看来都是来自东方的特色产品,吸引了大多人的喜爱,促进了元朝当时的经济发展。 元朝和缅甸两地理位置相近,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建立起了密切的交易关系。 缅北的棉花、宝石、珠玉出现在了元朝的市场,而元朝的青白花石,铜鼎也在缅甸流行起来。 经年累月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南海、印度洋周边各国加入与元代的贸易提供了很大的吸引力,增大了元朝的贸易范围。 西亚的四大汗国也在蒙古帝国的版图之中,在政治上受元朝的统治。元朝与西亚蒙古人在经济文化上能够保持友好的关系与欧亚草原之路密不可分。 这条路是连接蒙古与欧亚的驿道,各汗国通过欧亚草原之路一直进行着经济与贸易上的友好往来。 为了保持贸易秩序的稳定,来自欧洲,西亚商人们在拜见大汗时都要相应国家的首领进行批准和推荐才能顺利途径各个汗国,这样环环相扣的贸易链让一批一批商人们有秩序地来往于欧亚之间,促进了国家间的贸易发展。 元朝商业之所以能够这么繁荣,与很多因素有关。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的元朝有着广阔的疆域来进行商业贸易,将中国的瓷器等产品远销海外。 并且元朝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让人人想成为商人,不再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是营造了对商人友好的社会氛围。 纸币的发行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人们不用再携带不便的金银和铜钱进行交易,只需面额大又轻便的纸币即可完成交易,减轻了商人赶路的负担。 此外, 元朝强大的交通也很值得一提 。元朝的驿站在全国各地都有设立,规模还很宏大。 航海业和造船业在元朝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加上内河运输交错纵横,元朝发达的海陆交通促进了元朝贸易的发展。 二、大都路上多买卖,多种因素促进元朝商业发展 要说中华民族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疆域最为广阔,非元朝莫属不可。 蒙古人骨子里的征服欲让他们在征服其他地区的过程中打破了农耕时代各民族,各地区的闭塞状态,扩大了自己疆域的同时又便利了元朝与西亚的交通状况。 《元史·地理志》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元朝幅员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足以看出元朝的疆域之辽阔。在当时,元朝的市场上可以看见非洲,越南,伊斯兰等外国产品,中国的产品也远销海外。 这些都得益于元朝广阔的疆域让商人出行更加便利,广阔的疆域也提高了元朝的影响力,吸引欧亚各国的商人前来买卖。 由此可见,广阔的疆域让元朝在一定程度上的贸易对象扩大,丰富了元朝市场的商品种类,更是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元朝在政策上也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从统治者颁布的法令和政策就可以看出在元朝经商是个很好的谋生手段。 据《元典章·户部·户计·籍册》中记载 "斡脱每货物纳税钱" 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很注重商人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不再是从前的"士农工商",排在最后一位了。元朝政府还不再直接控制海外贸易,而是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忽必烈在1227年占领泉州后下令将泉州、庆元、上海、澉浦四市舶提举司,作为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元朝统治者还积极同东南诸国进行贸易往来,史书上就曾记载,忽必烈对福建行省唆者、蒲寿庚说: "诸藩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 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其欲。" 足以可见忽必烈不仅同与自己国家联姻高丽进行文化交流,还积极与周边各国建立贸易关系,积极抓住每次机遇。 元朝统治者为促进商业的发展,给商人减轻税款,积极推行重商政策,救济商贾,给予他们优待与特权,也放宽了对商业的控制和管理。 例如,元朝政府实行 "重利诱商贾" 的政策,将传统的商业税率三十税一,在上都、大都改为四十税一、六十税一,甚至 "置而不税" ,市舶进口货仅有十分之一或十五分之一的"抽分例"。 贵族官僚经商的商人只用纳税,没有任何限制,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梢水"及其家小,给予"免除杂役"的优待。政府官员还会保护他们的安全。 纸币的发行也让元朝商业更上一层楼。元朝改铜钱为交子,发行元宝钞,为商人提供便利等。 元朝统治者有效的重商政策让元朝的商业和海外贸易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成就,这样为民着想的政策让百姓更加有信心经商,国家的收入也随之提高。 杭州,太原,济南等城市商业蒸蒸日上,泉州,广州还成为了与海外各国通商的重要港口。 在《永乐大典·经世大典》记录元朝的驿站 "凡在属国,皆置驿站,星罗棋布,脉络相通"。 这句话就能看出元朝的驿站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功能齐全,交通便利。驿站不管在哪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不仅为官员传递公文,还是来往行人的一个临时住所。 元朝不仅建立了数量众多的驿站,还对驿站进行严格的管理。元朝在每个驿站都会设驿站管理人,交通枢纽检察官 来检查乘驿人员,以此来保证驿站的安全,同时还设站户维持驿站运行,对交通工具和使臣进行饮食供应。 这些举措保证了商人赶路的一些需求,促进了贸易交流和商业发展。 三、宝马雕车香满路,商业发展促兴盛 驿站制度的推行方便了商人和旅客之间往来,使得 "四方往来之时,至则有馆舍,顿则有贡帐,饥渴则有饮食"。 为元朝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元朝的商业发展超过了唐朝的经济发展,元朝也逐渐走入贸易发展的鼎盛时期。 此外,纵横交错的海陆交通系统不仅满足了元朝稳固统治,运物调兵等需要,还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往来,使得 "江淮、湖广、四川、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 元朝统治者不仅建立了海陆交通系统,还重视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运船随着所运货物的增加而增大,中国四大发明的指南针也在航海中被广泛运用,保证了航海途中的安全。 元朝发达的航海事业让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被西方所熟知,很好的促进了元朝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让商业发展更具活力。 元朝商业能够被历史所记载并不是偶然,是由元朝自身的实力所决定的。 统治者思想开明,商业政策与百姓日常生活相贴切,爱好开放交流的血液都让元朝的商业变得繁荣昌盛。 这些举措促进了元朝的商业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更是让元朝能够与其他国家开展贸易交流,进行良好的贸易往来。 结语 元朝的商业发展无疑是成功的,既促进了元朝的经济交流,又密切了周边各国乃至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让元朝的商业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闪耀的一笔。 这既得益于发达的交通,也离不开统治者制定的正确的政策。 重商主义,扩大贸易,减轻商税,救济商贾等政策调动了百姓经商的积极性。广阔的疆域为商人提供了众多的经商机会,便利的交通让元朝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变得便捷。 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我们也应该要建立起完善的交通网,培养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多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交流,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更加突出,促进我国的经济与贸易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永乐大典·经世大典》 《元史·地理志》 《元典章·户部·户计·籍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