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随着剧情的推进,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在看剧的过程中,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范渊(吴刚饰)不过是一个乡绅,为什么他可以左右知府、知县乃至整个事情的走向呢?究竟在明朝,乡绅是个什么样的群体?接下来让我们来盘一盘。 隆庆六年(1572年),隆庆帝驾崩,万历皇帝即位,张居正排除了一切政敌,成为首辅,整个大明进去了一个新的时期。但徽州丝绢案却仍旧毫无动静(帅家默进京上访,被人追杀,躲了起来)。但在万历三年(1575年)的年初,沉寂了四年的徽州丝绢案被重新的提上了日程,徽州知府突然向歙县下达逮捕令,要求缉拿帅家默。 而缉拿帅家默的罪名也是荒唐至极:帅家默有本事去告状,怎么没有胆量留下来配合调查,一直躲在祖籍,一定是别有用心!这实在是荒唐可笑,已经时隔四年,徽州府这才想起来去指责帅家默不配合调查,未免反射弧也太长了吧。当然,徽州府并没有权力去帅家默的祖籍老家捉拿帅家默(古代跨省执法需要更高一级的通文),又过了十几天,徽州府收到了帅家默的呈文。 在这份呈文中,帅家默先解释了自己的行踪"回途遇害,羁縻远避,未审情款。"其次也向徽州府将"人丁丝绢案"的前因后果再次重述,最后则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既然您催促我,那我便星夜赶回,希望徽州府可以为小人做主。同时他也表明,其他州府也有"人丁丝绢"这个税目,都是由各县分摊,凭什么徽州府由歙县一县承担。 这次不同往日,歙县的知县也上书徽州府,指责徽州府的不对。那么歙县知县一向奉行无为而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何这次主动上书呢?原因是这次的申文中多了一串人名,这是本地的一批乡绅联署的。 在明代,乡绅群体虽然没有实权,但在当地却有着难以想象的影响力,他们才是基层真正的统治者。下控制基层平民,上有官场的人情网络,坐拥数量巨大的田亩和各项产业。如果在当地不得到乡绅群体的支持,那么知县知府开展工作寸步难行,这就是为何乡绅可以左右政府的决策。 那这些乡绅是为何可以坐拥田产、笼络官场的呢?其实不难理解,这些乡绅大多是以前的大官退休后,返回老家成为一方势力。 但从上书的这批乡绅说起,各个都是手眼通天的人物:一是汪尚宁,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二是汪道昆,官至兵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三是江珍,官至省左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四是方弘静,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五是程大宾,官至省按察使(相当于省高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六是曹楼,官至江西右参政(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七是江东之,官至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组长)。 歙县正是有了当地众多乡绅的联合署名,歙县知县才有了底气,上书要求徽州府重查此案。面对这空前的压力,徽州府自然无从抵挡,只能催促其他五县准备申文,过来一起商议。当然其他五县也是做足了准备,同样也获得了其他五县乡绅的大力支持。在辩论中,六县知县交相挥洒、口沫四溅、慷慨陈词,让这桩案件久久没有得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