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怎么没落的(下)
上期从地缘角度分析一个古代地区的兴衰,其关键则是"人流"、"资金流"、"物流"(古代没有云数据,信息流不成立)。
我们都知道人才是第一资源,近代江西落后的一大"人流"就是失去一所大学,错过一所大学。
失去一所大学。
建国初期,江西有一所全国准一流大学,民国政府建立的国立中正大学,在民国期间全国排名16,赫赫有名,建国后,"中正大学"改为"国立南昌大学",响应国家的大区建设,在50年代的大拆分中,国立南昌大学被基本肢解,大部分学科和教授被调整到了华中大区中心的武汉,如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大区中心的广州,如中山大学,留下来的生物系等一小部分组成现在的南昌大学,校舍则留给了现在的江西师范大学,性质由综合性大学,改变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
错过一所名校
中科大当初因为"战备疏散",准备南迁,首先考虑的是河南和湖北,但河南是农业大省,外调粮食支援全国是政治任务,口粮紧缺,接受的积极性不大,湖北干脆没有能力接受,后来中科大就考虑江西和安徽。
而江西也是农业大省,有粮食支援的政治任务,对中科大明确表示不接收,安徽条件比江西还不好,中科大不愿去安徽,当时的安徽领导却积极行动,腾出了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给了中科大,并勒紧裤腰带为中科大提供经济保障。
因此,中科大最终落户安徽,当初的河南江西,现在都后悔死了。
一个失去,一个错过,历史上书院兴盛的江西,在当代教育跌入低谷,至今江西教育也没有多少起色。
政治受挫
江西人在政治上,也是一路坎坷,在宋、明、清甚至当下,都遭受过狙击。
不过的确,宋代党争厉害,江西人和福建人都是南人,是政坛上的后起之秀,因此受到河南人、山西人为主体的北人的歧视。
陕西出身的一代名相寇准就认为"南方下国,不宜多冠士",甚至定状元时也是极力拔擢北方人,还以此为荣,因为"又为中原争得一状元"。
宋真宗要起用江西人王启若(今江西新余市)为相,出身河北的现任宰相王旦表示反对,因为"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之一,是南人不可重用,他上奏宋神宗曰:
"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江西福建作为后起之秀,政治上肯定要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这就不可避免的和先发优势的北人有了矛盾。
因此,终北宋一朝,"南北分歧"不断。
(这估计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域黑了……)
明朝时候,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早已完成,江西人经济发达,教育发达,进士全国第一,做官的最多,"朝中半江西"的盛况持续到了明中期,然而,江西人一家独大的局面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正德年间,刘瑾独揽大权,吏部尚书焦芳是河南人,因为江西人打击河南人没文化没出多少进士,就与大太监刘瑾联手,上奏皇帝:"江西土俗,故多玩法,如李孜省、彭华、尹直等,多被物议。且其地乡试解额过多",请皇帝减少江西50名乡试名额,并停止向江西人授予高官,因为 "宋朝因王安石、元朝因吴澄灭亡,不可再用江西人"。
同时,刘瑾为他老家陕西增加了95名乡试名额,江西人在明代政坛的发展,受到强烈的遏制。
另外提一句,名相张居正,也不喜欢江西人,当年就有一个因为是江西人,在科举考试中被张居正刷了下来。
哦,那个江西人叫汤显祖。
清朝时期,江西人在政坛上已经没有明朝时的盛况了,但科举的底子还在,政坛表现依然可以,其中江西人陈孚恩和万青藜都曾担任过吏部尚书,吏部是六部之首,专管人事,江西人多有受惠。(参考当代出组织系统高官的山东)
可惜,江西带头大哥陈孚恩,站错队了。
咸丰驾崩后,中央分为两派,一派以慈禧为首,一派以顾命大臣肃顺为首,江西人陈孚恩选择了肃顺一派。而辛酉政变中,慈禧铁腕杀死肃顺,赢得胜利,陈孚恩也遭到慈禧清算,被流放新疆。
后来查抄肃顺家时,发现陈孚恩写给他一些反动的信件,慈禧甚恶之,因为陈孚恩是吏部尚书,江西门生众多,慈禧掌权后不再信任在京的江西人。
也就是从慈禧开始,江西人再也没出过一个三品的京官。
后来江西人陈宝箴前往拜见曾国藩时,询问江西人在政坛为何如此不景气的原因,曾国藩指出:
"江西人素尚节义,今顾颓丧至此,陈子鹤(陈孚恩,字子鹤)不得辞其责。"
曾国藩还勉励江西人陈宝箴:"转移风气将在公等,其勉图之。"
陈宝箴听后牢记于心,拜在曾国藩门下,在湖湘集团的支持下成为湖南巡抚,地方三品,是当时江西出的最大的官。
后来陈宝箴生了一个孙子,叫陈寅恪。
晚清官场上,安徽人和湖南人高官辈出,是因为有曾国藩和李鸿章,江西人政坛凋零,是因为江西带头大哥陈孚恩站错了队。
政治有的时候,真的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在宋代政坛,江西人和北方人进行党争,在明代朝廷,江西人一枝独秀又被刘谨张居正狙击,在晚清官场,江西人因站错队被基本清场。
那么在当代,江西人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只能说:
赣江水竭,沦为黄浦支流
当代江西发展困局
当代江西,不是没有奋起直追过,在老首长的带领下,江西曾一度奋起直追。
老首长本上海农场场长,很是不起眼,当时上海组织部一把手前去农场视察,慧眼识珠,提拔为县委书记,而老书记也着实能干,本来没有大学学历的他,利用四年业余时间,啃完研究生课程,取得硕士学历,这样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力让上海领导很是欣赏。
当时上海干部得风气之先,素质和能力,在全国队伍中都是拔尖,像上海人怀念的陈同志,大学也没学过外语,在40岁后利用业余时间自修英语,并靠此外语优势去英国伯明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进修了八个月。
当时老首长和陈同为第三梯队,上面考虑到一个有长期农业工作经验,一个则在外国进修过"地方政府管理",因此陈留大都市的上海,而老首长调到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隔壁省份,也即江西。
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江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一直都比较落后,到江西后的那六年, 老首长重点推进的,就是江西的工业化。
从他开始,为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江西省以县为单位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全省搭建起100多个工业园区,老书记也大力利用上海资源,向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实话说,他的那几年,江西发展还是很快的。
08年之后,受经济危机等各种因素影响,中国沿海向内陆的产业转移进程开始大大加快,中西部省份开始去沿海抢人抢产业,连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贵州,地貌条件难以承受工业转移,都在10年推进"工业强省"的战略(可惜贵州搞砸了……)。
而早就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进行准备、各县都有工业园区的江西,在那时干了什么呢?
也许江西人自己都笑了:
在发展工业的黄金时期,江西在搞绿化。
一大"是指,确保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
"四小":一是县城和市府所在地的绿化;二是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绿化;三是农村自然村的绿化;四是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和矿山裸露地的绿化。
是的,不抓机遇的苏老虎,反而在农业大省搞绿化。
绿化并非不重要,做的好也是一个功绩,可惜执行得都走样了。江西公路两旁都是农民的农田,地方上白天毁坏农田栽树,农民就晚上抹黑砍树,官民来回打游击,而且江西盛产苗木,地方上却不远万里从外省大量调进苗木。
整个"一大四小"工程,不仅贻误承接产业转移的战机,还劳民伤财,江西民间评论"一大四小"工程是:"一大四小,纯粹乱搞,田里栽树,岭上长草!"。
由于苏老虎专注绿化,工业未受重视,老首长当时搞的那些工业园区,空置率居高不下,对当地经济很难起到有效的带动作用。
之前在江西投资的,多是老首长从江浙沪拉来的民营资本,但在苏老虎任内,有不少老板撤资倒闭,江西官场都明白:"这与苏老虎夫妇的插手不无关系"。
苏老虎的六年,是江西本可奋起直追的六年,也是江西终于痛失的六年。
直到16年那位浙江同志到来,江西才开始迎风追赶。
然而,该搞工业的时候搞环保,现在要搞环保了,又不得不搞工业,江西有点尴尬……
过去的江西,错过了粤汉铁路,失去了中正大学,又与那黄金六年擦肩而过。
只能说,留给江西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