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进程中,有很多历史古城。 如,长安、洛阳、南京、咸阳、成都...... 但在这之中,几千年来能未更改名称的城市少之又少。 不仅如此,这些2000年来各时期的"一线城市"延续至今,很多都已经历过战争的摧残,城陷人亡后再重建。 但成都却是个特例。 其2300年来的城市核心生活区没有变化。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奇迹。 这也让人不由得遐想,是什么原因让一座城市能历经10多个朝代还屹立不倒,充满活力的? 独立的文化基因,独善其身"关门发展" 近年,三星堆文明的发掘进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从出土文物中不难发现,三星堆文明极有可能与同时期的中原文明同步发展。 而非是中原文明的扩散。 在三星堆博物馆里,眼前那些穿越数千年的文物,很容易让人错认为是"UFO"展。 面具、手杖、神树......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根本不是一个风格。 其形制的确独树一帜。 所以有专家猜测,这些文明与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有联系。 更有甚者提出,三星堆文明与古印度"哈拉帕文明"联系也十分紧密。 因为出土的同时期南亚文明用于交易的海贝、象牙,一些器具,也与"哈拉帕文明"极为相似。 这说明,古蜀国很有可能在4000多年前,就与南亚、中亚文明有贸易往来。 显然,这种不完全依赖中原文明的独立发展,是蜀地能够从容自如的底气。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它能置身于中原纷争之外。物产富饶,"天府之国"名不虚传 我们常把成都称作"天府之国"。 那么,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呢? 蜀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 这是关于成都命名的官方记载。 但也有不少人更倾向于方言说。 "成都"发音与其实来自蜀人的自我认同。 "成"本身就是古蜀人的族称。 但其实,成都天府之国的得名,不是与生俱来的。 春秋时期,蜀地水患严重。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 李白在《蜀道难》中做了关于蜀地这样的描述。 这也许就是古蜀国消失的一个原因。 等到春秋末年,秦并蜀地。 秦相司马错当即建议:"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也。" 事实的确如此。 秦所在关中地区,虽然在2000年前,物产富饶。 但也难以支撑秦军数次几十万人规模的征战。 而后,为了继续开拓经济来源,储备粮食,秦昭王委任擅长水利的李冰为太守,治理岷江水患。 说起这位李冰,本是魏国人。 他是政治家,也是知识分子,懂水利。 投奔秦国,本意是想通过治水,让秦劳民伤财,无力东出"祸乱"六国。 没想到,上任之后,知识分子较真精神爆棚,果真修成"都江堰"。 此举使蜀地从千里泽国,变成了"天府之国",助力秦加速统一六国的步伐。 都江堰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蜀国。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深知粮食是立国之本。 而水利,是保证粮食稳定的重中之重。 因此,诸葛亮设立堰官,专门负责保证都江堰的正常运行,疏通维护这一巴蜀重要水利工程。 自诸葛亮起,此后1800多年,历朝历代都委派专门官员,维护都江堰。 也正因此,它今天还能继续造福四川人民。 截止2022年,四川省的粮食自给率为107%,排名全国第九。 而今天四川的人口是8300多万。 不言而喻,成都平原对粮食的贡献起决定性作用。 可想而知,这片沃土,具备养育上亿人口的粮食产出。 所以两千多年来,其一直为人向往,经久不衰,也就不足为其。 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有活力的标志,就是人口数量。 比如今天的北、上、广、深,人口流入最多,城市的潜力就很充足。 而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发展前景就远不如一线城市了。 同理,成都因为土地肥沃,远离中原,相对安定富足,历史上出现了多次人口流入。 早在战国后半期,秦灭巴蜀,迁秦民万家充实巴蜀。 起初,秦并未深度通知巴蜀,只是派出官员,监督税收。 但30多年后,巴蜀有独立之意。 秦顺势在此建立郡县。 都江堰水利工程,也在这一时期修建而成。 东汉末年,五胡乱华。 大量移民躲避战乱迁居成都平原、四川。 后来,唐末五代、南宋初年、又有大量移民涌入。 元末明初,亦如此。 可以看出,每次中原战乱,民族危亡之际,都会有大批移民迁入。 就连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平原、四川更是抗战大后方。 成都平原,仿佛是我们的"民族之盾"一次次庇佑中华民族走出危难,重振辉煌。 地利人和,民族脊梁 成都,能够历经2000多年而不灭,并且生机盎然,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 从战争角度来看,任何军队,要攻打成都平原,都是非常困难的。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在《蜀道难》中曾如此感叹四川腹地。 他虽不是军事家,但也常伴玄宗左右,游历大半中国,见多识广。 可见,巴蜀之地势险要。 从地理位置上看,从北部入川,需要翻越秦岭、大巴山。 众所周知,中国地理划分南北的标志,就是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 因为冷空气从北方南下,被秦岭挡住。 所以南方气温与北方有显著差异。 您想,冷空气都过不了秦岭,何况军队? 再看西部和南部山脉,又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分隔开。 这样的地形,在战略回旋方面,非常难缠。 可以视为中国的"巴尔干"。 历史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唐玄宗避难成都。 随后数十年,唐德宗,唐僖宗躲避黄巢起义,也选择来此避难。 当五代十国,中原打得火热时,成都偏安一隅,后蜀政权躲避了战乱纷扰。 如果说地利因素,是成都长盛不衰的先天资本的话。 那么不屈的精神,一定是数千年屹立的灵魂。 在春秋时期,与古蜀国并立的,还有一个巴国。这就是"巴蜀"的由来。 "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自周以来,巴蜀两国均向周天子进贡。 春秋时期,巴国因为政权更替,发生内乱。 其中一位将军---蔓子,向临近的楚国求救。 他承诺,只要楚国帮助平叛,愿意割让三个城池给楚国。 楚王一想,这买卖划算,就答应了。 事成之后,楚国索要城池。 这时,蔓子所作所为不禁让人为之佩服。 他说:"我身为臣子,如果割让祖国的土地,是我不忠;如今无法兑现承诺,是我无信;使者可以拿我人头回去复命,以死谢罪,但祖国的土地,一寸不能割让,随即,引颈自刎。" 楚王看到使者带回的人头感慨:"巴蜀之地,忠勇俊杰频出,遗憾不能为我所用。" 可见,巴蜀地区,自古多忠勇狭义之士。 最有力证明的一次,当然属于宋元时期,在成都城外,钓鱼城发生的世纪争夺。 这场战争,从1227年打到1279年,整整半个世纪。 话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 其所到之处,所向睥睨,用了十数年就推进到奥地利多瑙河畔。 但在成都腹地,钓鱼城,却足足打了50年。 期间,成都也遭受建成以来最大浩劫。 130万人口被蒙古军队屠杀。 在相持之下,蒙古大汗蒙哥战死在钓鱼城下。 有史学家称,是成都的钓鱼城救了欧洲。 大汗战死,各路蒙军首领争相回来争新大汗之位。 这间接使欧洲摆脱了战争浩劫之苦。 到了近代抗日战争,40万川军出川,奔赴抗日前线,九死一生。 他们缺衣少食,得不到补给,到处受人冷落。 中原老百姓说他们是叫花子兵。 但是在台儿庄战役中,川军将领王铭章死守滕县,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这就是延续数千年的巴蜀精神,忠勇无畏,视死如归。结语 成都,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物产,而经久不衰;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而安逸千年;更以顽强不屈的精神,面对着一次次时代变革的挑战。 从春秋到三国,从唐末到宋元,多少次的中原融合,多少次的坚守,一座城市的坚韧性格,难道不是我们几千年文明的缩影吗? 新的时代,在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面前,四川成都,仍然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雄起于西南,屹立于世界。 参考文献 《史记》 《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