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们都说: "人老了以后就特别喜欢去想以前的事。" 也许是因为毕竟未来也没多少事情能够去想了。 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寻常百姓, 即便有着天差地别的人生境遇, 但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时候, 面对的大抵都是同样的心情: 钱和名一个也无法带走, 爱和恨统统都留在了人间。 戚继光死前都在想什么 风烛残年的戚继光穿着破旧的老棉袄独自躺在登州老家的戚家祖屋里。 想想自己这辈子做的那些痛快淋漓的事情: 16岁承蒙先祖恩,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 18岁便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宏愿。 25岁在内阁张居正举荐下得以开始全面抗倭。 南抗倭寇,北上御鞑,一生杀敌15万余人。 我这一生,也算是要求仁得仁,死也无憾了吧。 正在细细品味着着这些光辉历史的戚继光神情有些恍惚的走到了窗前, 他打开窗户看着窗外北风萧瑟的景象,想想这辈子是否还有什么对不起的人, 这时他突然想起了那个和他爱恨交织了一辈子的女人。 王氏,万户南溪王栋之女 ,也是自己唯一的结发妻子。 年轻时候也是一个如此美妙的女子,虽然妻子略显凶悍, 但也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 如今在自己人老病重之时携家中钱财跑回娘家,想想也是真的对自己失望至极, 不愿再有任何瓜葛。 人到暮年,妻离子散,孤苦凄凉,病痛无医,岁末饥寒, 想想这一切,又何尝不是自找的呢。 都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想到此处,戚继光不免有些难过: 当年究竟还是自己错了吗? 否则此刻,是否还有贤妻在旁,怎么的也不至于如此般寂寞落魄。 或许是窗外的雪风实在太大,又或许是能够御寒的棉衣实在单薄, 一口迎面而来的冷气吸入肺部后,他开始了一阵剧烈的咳嗽。 大口鲜血眼看着从嘴里鼻里喷涌而出, 戚继光还来不及关上窗户,便重重倒下,再也没有起来。 一代名将戚继光,一生为国家鞠躬尽瘁,为民族奋勇杀敌。 为何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身边竟空无一人,独留一室清冷。 将门虎女为何抛下英雄丈夫 人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世间却仍然有那么多的痴男怨女为情为爱一生无悔。 戚继光这个民族英雄不但没有得到让人艳羡的爱情, 反而在迟暮之年被老婆王氏狠心抛弃,病死家中。 古人最是讲究男尊女卑夫为天的纲常之道,而像戚继光这样的英雄人物, 照理说更应该是女子心中的楷模, 为何王氏却不顾骂名抛夫弃子致使英雄老无所依? 事出反常必有妖,故事还要从戚继光年轻时候说起。 将门虎女之后巾帼不让须眉 那一年戚继光18岁,虽然家境清贫(父亲是个清官), 但也算是世袭将军之后。 于是在父亲的张罗下娶了门当户对的王氏。 少年英才,将门虎女, 也算是非常恩爱的一对小夫妻。 婚后二人生活甜蜜,在登州过着不算大富大贵却十分充实美满的小日子。 也孕育了几个出色的子女。 虽然丈夫戚继光时常因军务繁忙无闲顾及妻儿老小, 好在王氏贤惠持家知书达理。 不光把内务治理得井井有条,军事上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传闻台州一站,戚家军的家眷亲属大多居住在新河城,守军很少。 倭寇也许是迫于戚家军威猛不能直面应敌, 所以竟短时间内集合了大批倭军远袭突击家眷。 守城士兵哪里见过这等架势, 眼看再不过多时就要兵临城下了, 只得着急忙慌的找到城内的戚夫人报告战况。 王氏一听也是大吃一惊,一旦城破,自己和城中妇孺自是无一幸存, 关键是,如果戚家军知道了此事,还能安心应战为国杀敌吗? 此时快马加鞭告知戚继光也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还会害夫君担忧。 于是她集结了平日几个戚家军里高级军官的妻子一同商议对策。 最终在王氏的建议下,大家决定放手一搏: 给倭寇上演一出诸葛孔明的空城计。 当日下午便集结一众老弱妇孺穿上丈夫公公的衣服举着木棍一排排站在城楼纹丝不动。 而本就对戚家军闻风丧胆的倭寇本来是想乘其不备偷袭家眷。 探路的士兵随即回去对主将说道: "将军,属下刚才去城楼下窥探,竟发现满城的戚家军驻守在城楼之上, 是不是我们的计划提前被敌军知晓,准备来一个请君入瓮?" 领头的将领本就十分惧怕戚家军,结果一看, 果真这个戚家军 神出鬼没,哪里都有。 于是只得掉转马头火速撤离。 此事不难看出,王氏可不是一般的妇道人家, 有勇有谋智勇双全且忠君爱国。 此等女中豪杰为何会在丈夫危难之际弃之不顾? 夫妻决裂的转折点—女人都都懂 恩爱了17年的夫妻也算是夫唱妇随。 而转折点就发生在戚继光35岁那年。 这17年间,夫妻二人的长子长女相继夭折, 最终竟然没有一个孩子活了下来。 戚继光因怜惜夫人丧子之痛,更是惧怕夫人脾气暴躁, 一直都没敢提纳妾的事。 也许是仗着自己逐渐上涨的军功,也许是被手下一顿吹捧, 戚继光终于决定要为自己的子嗣考虑一番。 于是瞒着王氏一连纳了3个美妾,并且生了5个儿子。 此事一直都不敢叫王氏知道, 但也不知道是哪个不长眼的悄悄告诉了王氏。 就在戚继光40多岁那年, 王氏在家里提着刀坐在大厅等着从军中归来的戚继光。 为此戚继光特意在衣服内又穿了铠甲, 生怕一不小心被砍出个好歹。 自知理亏的戚继光回到家中,被夫人一通乱骂: "好你个戚继光,当初我将门虎女下嫁于你的时候,是怎么答应着永不纳妾的。 这些年我为你戚家当牛做马,内外操心。 如今我儿女早夭,人还没死,你就嫌我人老珠黄, 欺我孤苦无依,早早在外另置了家室。 我今天就亲手了结了你这个陈世美。" 戚继光被骂的也是有些火大,竟然一不做二不休,悲天悯人的哭诉起来: "自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如果不是你我的儿女们相继早夭,你平日里又一向凶悍, 我又何苦背着你纳妾, 我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啊。" 王氏也不是什么无知妇人,知道如今儿子都长那么大了, 再闹下去也改变不了什么。 况且当时的戚继光 手握重兵 ,纵使王氏和他鱼死网破, 一个妇道人家 又能奈他如何。 于是只能自认倒霉,并过继了次子戚安国到其身边亲自抚养。 但这件事以后, 夫妻情分便再不若从前, 这也为老年戚继光的落魄无依埋下了伏笔。 后来儿子戚安国肺病去世,王氏伤心之余也就一走了之了。 有人说王氏太狠了,古代三妻四妾很正常,怎么能这样对戚继光。 也有人说戚继光是自作自受。 但不管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王氏带着仅剩的家产回了娘家是真, 戚继光哪怕在家看不起病了也没去找王氏求助,也是真。 至于戚继光那些小妾们生的好大儿们,竟没有一个有老爹的遗风, 因为父亲的倒台,当时也是自身难保,穷困潦倒。 这就是戚继光用老年的幸福生活换来的儿孙满堂。 万历皇帝为什么这样对待年老的戚继光 怎么说呢,多尔衮对大清朝的贡献可以用"不世之功"来形容了吧。 但顺治依然在他死后颁布了14宗罪并对其挫骨扬灰, 这恨意简直是滔天巨浪。 所以有句话叫: "莫欺少年穷,少年长大了要你老命。" 那么问题来了,戚继光一个长年带兵打仗的武将, 如何有机会欺负年少的万历皇帝? 是的,戚继光是没机会。 但拯救大明于危难中的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却是有的是机会啊。 当然,凡是有本事有魄力有能力欺负皇帝的人, 大多都是因为他对国家的贡献已经到了一定的 高度 ,皇帝也拿他没办法。 张居正在内阁首辅这个位置上做了10年,可以说,他是第二商鞅, 还是让自己善终了的改革者。(至少活着的时候万历帝是真不敢惹他) 通俗一点来说张居正将摇摇欲坠的王朝硬是咬牙改造成了"万历中兴"。 对内,他整顿吏治,万历十年, 将颗粒无收一堆烂账的国库变得不光能养活一大家子人,还多出400万两的库存。 对外,他重用戚继光等名将, 建立起了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团,重塑了大明王朝昔日的风采。 有一句话足以说明张居正当时有多么的权倾朝野: 如果整个大明王朝只有一个宰相,那就是张居正。 相权与皇权从来都是充满博弈的,就像朱元璋直接把宰相这个职位都干掉了。 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搞不好就是藐视皇权了。 而且张居正还是万历皇帝的老师,老妈李太后更是对张居正言听计从, 连一向扮演反派角色的宦官老大(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都是张居正的基友。 关键是人家张居正还搞得有声有色, 你自己一接手就又黄了,换做是你,你气不气。 当然改革嘛,说难听点就是: 短时间内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让大多数人占到便宜。 长时间就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利益分配结构。 所以自古改革者,很少善终。毕竟掌权的都是少数人。 所以张居正死后,听说有人要弹劾他,万历皇帝立马顺水推舟。 至于张居正为啥做事能那么硬气,除了自己确实是个不世之才以外, 他下面的人一个个也是"虎老板无狗员工"啊。 随便拎一个戚继光,那也是武将里面的巅峰人物, 如果有武宰相,估计就是戚继光了。 至于小皇帝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话在皇权社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 但张居正带着戚继光一干人,硬是心一横就做到了。 作为那个多年来被"轻"了的老虎, 哪怕你知道不该朝自己死去的老师开炮, 但君威何在啊,关键是抄家后才有钱花不是。 当然,神宗皇帝确实也是个混账,抄老师家,逼死老师儿子。 后来更是没人管了,拿着老师辛苦攒下来的钱打了三场仗。 完了就30年不上朝,养大了努尔哈赤这只饿狼。 戚继光这类"叛逆拥护者",没像商鞅一样就不错了。 所以他老年时期被调任,罢官,最后更是连退休金都没领上, 理由是罚俸, 就是拿养老金抵扣你的罪孽。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前院烧焦,后院发霉。 戚继光以为自己一撸到底后还能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 哪里成想,最毒的还是那妇人心。 人都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爱你的时候可以为你去死, 不爱你的时候,她恨不得让你去死。 所以人都说,不要轻易得罪女人, 一个女人,一旦心死了,她就可能连人都不是了。 看看戚继光的结局你就知道了: 老娘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戚继光的结局冤不冤 有人说: 戚继光是民族英雄为国操劳一生,最终不得善终是历史的遗憾。 但历史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发生。 没有因果不成轮回。 于公: 如果在张居正在位期间戚继光能够收敛锋芒左右逢源, 平衡好与皇帝的关系,少得罪些没必要得罪的人。 人在风光的时候总是不会想到落魄的那一天。 在彻底击退倭寇之后,懂得急流勇退不留恋权势, 以上两件事但凡办好一件,何至于一代名臣老了连退休金都拿不到。 于私: 小妾给你生的那五个儿子在你病重之时也不知道上哪儿了, 估计是准备卖身葬父或者找你老婆要棺材钱去了。 但儿子们后来继承家里爵位, 一个个可是虚无空席, 长子戚祚国,承祖上的职位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升济南府掌印都司。 儿子肺病离世。 剩下三子戚昌国,戚报国,戚兴国,各自都当了将军。 由此可见: 不孝的儿子再多也无用,孝顺的儿子,一个就够了。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能够让一个女人滴水成冰, 想这个男人也一定是做了一些真正让她心寒的事吧。 也许在那个年代王氏的做法显得有些绝情了, 但换做是现代,一个背着老婆连找三个小三的男人, 被捐款潜逃那不是活该吗。 第一个小妾你说是为了生儿子,后面四个儿子又是干啥来的呢,难道是有皇位要争夺。 但据历史记载,戚家军未能有任何一个儿子继承。 且后来戚继光的儿子们在军事上都碌碌无为再未重塑父辈的辉煌。 所以老天是公平的,它从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错放一个坏人。 很多人都说,伴君如伴虎, 一些忠诚良将最终未有善终不禁让人唏嘘。 但皇帝也是人,也是有七情六欲,也知道你是不是对他好。 不管他对于国家的治理究竟才干如何,至少他是个人。 既然入仕当官,就应该明白做臣子的本分,首先是为君分忧。 看看曾国藩,看看王翦,看看卫青, 哪一个不是权倾朝野功成身退的。 慈禧难道是明君吗。 凡是换个角度,替别人想想,也许就会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一生兢兢业业却最终落得个凄凉结局了。 没有贬低英雄的意思, 只是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的原因。 从一代名将戚继光老年生活来看, 不得不提的一句经过历史应证的至理名言就是: 一定要对老婆好啊。 参考文献: 故宫博物馆网—《戚继光》 《嘉靖时期的倭患》—王守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