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真的是暴君吗?他的贡献可能今天还在受益!
现代人对于隋炀帝杨广的印象可能大多数来自于影视剧,在影视剧中很多都是肆意抹黑隋炀帝,认为他是一个杀兄弑父,骄奢淫欲,屠戮忠臣的暴君。隋朝虽然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但是它也曾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的功绩,很多举措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
创立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皇权与贵族博弈斗争的产物。在隋朝之前一直延续的是察举制,察举制由中正官承担官员选拔重任,并且首先看中"世",即家族出身,这就导致了官职被世家大族所垄断,门阀势力日渐强大,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种制度导致士族与皇权的矛盾日益激化,甚至使得皇帝成为傀儡。隋朝再次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以后,皇帝一方面联合新成长起来的寒门势力继续打压士族势力,另一方面迫切需要选拔一大批人才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科举制的产生既可以帮助皇权打压士族,又可以从全国各地挑选精英,帮助治理国家,在历史上是极具革命性的改革。从隋朝开始之后的很多朝代对科举考试改进了很多,但是隋炀帝创办科举制是第一个让寒门子弟完成等级跳跃。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益,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改革,为开创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新局面创造条件,我国的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开通苏杭大运河
有人说唐朝的盛世是建立在隋朝的基业上,笔者认为这一点不为过。因为隋朝之前,中国的历史政权几乎全部集中在北方。当然这也与当时的地理因素有关。在古代,南船北马是描述南北的交通工具。船只相对于马来说,运输的货物多,行驶的距离远等优势,使得北方的经济迅速南移。江南成为都城所需钱粮物资的重要供应地,古代水运的成本及效率最高,因此修建一条南北贯通的运河就变得极为重要。
有人认为他滥用民力修运河,是为了去扬州观赏琼花,贪图享乐。也有人认为,杨广修建京杭大运河虽然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这是祸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客观上来说,大运河修成后,不但可以用来运输钱粮,还可以运兵,能够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在当时看来,修建运河的决定是符合国家利益的。晚唐诗人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迁都洛阳
隋文帝定都长安,隋炀帝定都洛阳,长安和洛阳成了都城。难么隋炀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难得只是为了满足其骄奢淫欲的虚荣心?当然不是。据史实记载,长安城建造时采用深井排污水,结果几百年后排水不畅,污水逐渐渗透到土中,导致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卤,难以饮用,城里还经常散发着臭味。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
隋朝统一天下,伴随"开皇之治"国家富足了,人口增加,但是关中的供养能力却有限。当时的都城近百万人丁,粮食不能完全由八百里秦川供应。受地理环境制约,全国的物资沿黄河到了洛阳附近,再往上游就很难漕运。开皇四年和十四年关中荒欠,隋文帝两次带领官民逃荒到东都洛阳解决吃饭问题。
京师长安则地处帝国的西北一隅,"关河悬远,兵不赴急"。一旦迁都洛阳,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不但在政治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融也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迁都同时,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通过大运河,北边涿郡(北京),南边杭州的物资都可以运到洛阳。洛阳附近一口气修建了很多大粮仓,再也不担心吃饭问题了。
隋炀帝所做的事情,修缮长城,抵御外敌;外敌犯境,武力击之;保证了国民的安全,维护了大国尊严,使得万邦来朝。虽说三征高句丽劳民伤财,但对于喂不熟的狼只有打服才能保证不被其所弑。修建东都、运河及粮仓,使得国内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也许是古代史的娱乐项目太少,使得不好好生活,一大批人玩起了造反。也许是改革官制动了一些势力集团的奶酪,使得抵御外敌时,祸起萧墙。也许是炀帝性格使然,在取得巨大成就后,在思想上放松了自己。
就像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中写的那样: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你们认为隋炀帝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吗?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