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名人辈出,今天介绍三位苗族名人,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陈求发,苗族,湖南城步人,1954年12月生,1973年3月参加工作,197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对抗专业全日制大学普通班学历。曾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振军,苗族,湖南省凤凰县人。1920年6月5日生,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湖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湘潭大学校长,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 △吴向必,苗族。1926年12月生,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牛郎镇人。1948年至1949年为中共地下党(黔东纵队)送信,参加了革命。历任贵州省委书记。1978年12月-1982年7月任中央民院副院长、党委常委。是5-8届全国人大代表,5、6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10-12届中央候补委员。 印象深的是苗族的银饰很漂亮,苗医也比较有名,苗族人也是能歌善舞的,还有就是美食[呲牙] 作为一名山东人,苗族对我而言有些遥远而又充满好奇。2015年8月,我带娃去到湘西夯吾苗寨,吃住在一位苗家阿婆家里。这位和蔼慈祥的阿婆,原全国政协主席来过阿婆家,原国家总理亲手赠送过阿婆家孙子书包。住在这位苗家阿婆家里,体验到了没有一丁点商业气息的、完全真实的苗家生活。 一、不一样的阿婆,不一样的苗寨: 1、原全国政协主席来过阿婆家。 我们去到的苗家阿婆家,原全国政协主席去她家视察过,怀里抱着的那个女孩是就阿婆的孙女,开学就要上初二了。 2、原国家总理赠送过阿婆家孙子书包。 还记得原国家总理去寨子里的毛坪小学看望留守儿童,送书包时那个说"我是男生,不要这个颜色"的男孩吗?那个不要粉书包、要蓝书包的男孩就是这位苗家阿婆的孙子。毛坪小学就在阿婆家前面不远处,顺着河边就可以走到。 3、是我国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毛坪村分上坪村和下坪村,阿婆家在下坪村,顺着河边走到上坪村,宋祖英的外婆家就在这里,宋祖英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4、原国家总理来寨子视察下火车时走过的楼梯。在上坪村,看到一处宽敞的大院子,走进去,主人爽快答应了我们参观拍照的要求。就要走时,看到一截楼梯,男主人告诉我,这是温总理来寨子视察下火车时走过的楼梯。我再次呆住了!多么淳朴的寨子,多么淳朴的居民,没有任何宣传,没有任何标语。 二、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体验: 1、具有特色的吊脚楼:我们去到的这个默戎镇毛坪村夯吾苗寨,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古丈县,夯吾是苗语,"峡谷溪边美丽的苗寨"之义。寨子建在有些陡峭的山坡上,展现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木质结构吊脚楼风貌。寨子建在半山坡上,要走许多台阶上上下下。 2、不太富裕的生活。在我们来之前,阿婆说,她家会有人去参观、去喝茶,但从没接待过客人住宿。我们提前联系好,做了工作,阿婆才答应接待我们,是第一次让客人住宿。阿婆家的生活并不富裕。阿婆的儿媳告诉我们,她们一年只杀一次猪,平时是很少吃肉的。阿婆家往西望去,经常看到火车急驰而过,阿婆的儿媳告诉我,她们买肉需要到县城买。每天,阿婆都给我们做几样不同的菜,顿顿有炒肉片或肉丝,黄瓜汤里的肉丝已经是最昂贵的菜了。 3、寨子里很难遇见年轻人。在寨子里随处转转,遇见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没碰见一位年轻人。阿婆的儿媳告诉我,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寨子里没有年轻人,所以经常会遇到年龄比较大的阿婆还在背柴。老年人穿民族服装的多,年轻人一般就很少了。 4、朴实的长龙宴。摆长龙宴的地方在半山坡,阿婆家在山脚下,我们就端着阿婆做好的饭菜端上来。各家做几个菜,端到一起,大家围着桌子转着圈吃。虽然不华丽隆重,但体验更真实。 三、不一样的建议,不一样的心愿: 1、五年后的夯吾苗寨,宣传、旅游有了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在你去夯吾苗寨的时候,还是建议你深入苗家,体验更真实的生活。 2、我是五年前去的阿婆家,五年后阿婆家的生活一定有了更大的改善吧?如果你去到夯吾苗寨,见到这位慈祥的阿婆,替我向她问声好!祝她老人家健康长寿! 苗族是56个民族一员,民风朴实,勤劳勇敢,乐善好施,能歌善舞,有自己的语言文化。 根据党与国家民族政策,苗族人民缺衣少食的状况有了根本的变化,文化敎育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乡村文化得到了根本性的普及与发展,各方面都在跟着全国的发展而发展! 国家西部大开发,更是带动了苗族人民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日子越过越红火,建设苗乡,发展经济建设之路越走越宽阔! 谢谢邀请! 首先苗族最吸引我的就是苗族少女美丽的名族服饰。 苗族服饰主要以蓝色、白色、黑色为主,苗族人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每一件都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还有少女那美丽的头饰,苗族的头饰都是银制品,类型十分丰富。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等等,每一件都是手工制作,漂亮精美。 再就是作为少数民族他们特有的淳朴,热情、好客,对人的印象就是女的能歌善舞,男的魁梧有力。 苗族,也是古时候的三苗人群,应该是盘古女娲,有巢燧火神农,内的神农后代。 从而戴牛角,穿金戴银吹笙。合起来为牛金银升的寓意。 属于炎帝黄帝以后的颛顼的后代子孙。 因为是黄帝入驻中原以后,兴盛上升期,从而衣着讲究的最华丽。甚至如今,仍没人超过的。 这是由于中国总体是北人南下,南人更南下的迁徒历史决定的。 即,前王朝的执政人群,禅位下一人群以后,迁向西南居住去了造成的。 秦始皇打通四川去福建的通路以后,才逐渐开始向东南迁徒的。包括蒋介石入台湾在内。 只不过放弃向西南迁,完全向东南迁,兴盛于唐朝,南宋达顶峰。 南宋在苏杭建都城以后,中原精华也被带去了。从而最顶级工匠全在苏杭了。这就是丝绸绣工制衣瓷玉雕等宝物产于苏杭一带的原因。 但西南各少数民族,有双重房檐的,仍显示皇族特征的。并且青铜与金银制器,在中国属顶级工艺。苗绣苗纺织不比中原人差多少,仅次于苏杭一些罢了。 因此,中国历史应该是秦始皇以前,执政贵族迁入西南,秦始皇以后,执政贵族迁向东南,这样解读,才贴真实一些。 别再用司马迁式的帝王发家史,认作中国历史了。 民族种族变迁史,才是中国或各国的真正历史,帝王史仅是这一历史中的一朵炫亮的浪花而已。 因此,研究历史,应该是研究种族民族,为什么有这样的,民俗风俗习俗。 而不应该是研究帝王家族有多大的权力,多大的威风,有多少财富,有多少老婆妻子。更不应该是谁活了多久,谁受到了什么惩罚,结果怎么样?这样就成为长舌妇唠家常了。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苗族是中国历史上的南方主要民族之一,而且有很多分支。要想一下说清所有苗族的特征可是不容易。如果想详细了解,可参考清代的《百苗图》。当然,该书主要描绘的是与现代社会隔绝的神秘苗族形象。如今苗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大多数苗族和普遍通人并没有什么太多差别了。 坐标云南红河 随口说自己的主观印象,如果有得罪之处,请举报 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坐落在云南省东南部,有金平苗族瑶族自治县和屏边苗族自治县两个苗族自治县,而其他各县也大多有苗族村落。苗族是迁入自治州较晚的一个民族,人口25.3万(2004年统计数据),主要聚居于屏边、金平、河口、蒙自等县。自称有"蒙"、"蒙豆"、"蒙细"等。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由于长期和汉族人民交往,许多苗族兼通汉语,语言中也有不少汉语词汇。苗族居住的高山,一般水源不多,土地贫瘠,只能种植玉米、荞子等旱地作物,然而地域广阔,草场丰富,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苗族除从事农耕外,还大量饲养黄牛、驮马。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妇女的衣着更是多样。妇女擅长纺织、绣花、蜡染、工艺精致、富有民族特色。苗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广泛。重大节日有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举行的"踩花山"。(源自百度,有错请喷) 接下来说个人感受,如果你能看到这里的话。 苗族在红河州真心不受欢迎,他们喜欢到处搬家,搬到一个新地方就烧荒砍树,对移居地的生态造成了比较大的伤害。很多新搬迁苗族村寨的周边都没有啥树林,而且大片大片烧荒之后,水土保持也不是很好。而且这些新搬迁的寨子都远离原来的自然村,也就没有相应的教育配套,很多孩子都没机会上学。一直到2004前后,各县教育局开始狠抓义务教育入学率,大打控辍保学攻坚战,苗族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才变高了一些,但是和其他少数民族儿童相比,仍旧是要低一截。而且苗族的一些旧有观念严重制约了这些孩子的未来发展,苗族的踩花山就是一场大型的相亲活动,只要你对哪个女孩子产生了好感,大胆追求就可以了,两个人觉得合适就可以在一起,无论家世无论年龄。某就遇到过一个很奇葩的事情,本县某个苗族大村子的首富家(其实是个玩笑,谁叫他们家要把外墙弄得金碧辉煌的,本地人一看这句就知道是那家)的小女儿被邻村一家的儿子看上了,初二就辍学跑到东莞进了厂。后来学校要求这个女孩子必须回来上学,不然就要对监护人进行处罚,老熊(首富大哥)当即请了班主任坐飞机去广东把女儿劝回来,还把班主任的差旅费报了。结果去到广东,那家人还不愿意让这个女儿回来。班主任就问这个女儿有没有和那个男孩子有没有同房,然后直接到当地派出所报了警,把这个男孩子抓了,最后才带着这个女孩子回了学校。后来有次在饭局上遇到熊大哥,老汉摇摇头说,有什么办法,我们民族就是这么个风俗,我们也劝不动。后来做过一些统计,苗族在整个红河州少数民族中,女孩子未婚生育的情况是最严重的,很多女孩子20岁之前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后来在精准扶贫工作铺开后,很多苗族村寨的隐蔽地方都贴了很多刑法的宣传标语,目前这类情况还有,但是已经有了较大改观。 讲完村寨里的情况,再讲讲县城里的苗族。其实苗族很多都离开村子进入城市打工了,吃苦耐劳,愿意从事一些重体力劳动;也有一部分开始做些小生意,开了自己的店,但普遍都还能保持淳朴的性子。 刻板印象中的苗族就是穷啊…如果有异议的请在评论区喷我。 落后了 热情,好客,有自己亲手做出来的苗衣,真的很独特,嫁女儿的时候,女儿穿起来,比任何婚纱都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