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上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大陆上迎来了长久的动荡。 这一极具爆炸性的事件,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了诸多国家的命运。 苏联解体 比如曾经属于苏联的联邦国家乌克兰,从此以后就走上了一条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种种现实压力的束缚之下,许多乌克兰专家想要逃离那个让人窒息的国度,而此时的中国,对他们敞开了大门。 不少乌克兰专家来到中国之后,也真正找到了可以发光发热的地方,曾经对生活丧失了所有信心的他们,如今也终于重燃了对未来的希望。 来华支援的200名乌克兰专家,为何会选择离开自己最为熟悉的祖国?来到中国之后,他们又将面对怎样的实际情况?信念崩塌,逃离黑暗 自华沙条约军事组织成立以后,世界两极格局便正式形成,冷战也由此而成为常态化的世界形势。 当时国际政治世界里的两个老对手,苏联和美国,在国家建设的诸多领域都明争暗斗。 他们试图掌握主动性和主导性,也试图把其他国家纳入自己的政治阵营当中。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极具野心的国家,他们不仅想要在西方世界里充当领导者,还妄想称霸整个世界。 而要达成这个目标,他们必须要解决的障碍就是苏联,以及以苏联为首的一干社会主义国家。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余威仍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充当千古罪人,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也不例外。 况且,在军事上强强对抗,美国也并不认为自己比苏联有着明显的优势。 所以正常情况下,他们不会采用暴力手段来扫清障碍,美国总统提出的和平演变政策,则成为了他们在新时代下的阴谋。 所谓和平演变政策,就是指美国联合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并且向这些国家渗透"民主政治思想",动摇其思想根基和社会意识形态。 这一政策一开始被不少军事专家视为无稽之谈,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当时的苏联本就因为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而矛盾四起,反对斯大林主义的狂潮更是席卷了整个国家。 社会民众对社会主义体制失去了信心,有人甚至开始怀疑这一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严峻的社会问题,正好给了心怀叵测之人可乘之机。 不少人开始在苏联社会中大肆散播反动言论,一点点瓦解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不断引导大家思考西方民主政治优越性。 如果说苏联民众的内心本身已经燃起了一团大火,那这些反动势力无异于往火里加了油,瞬间让这团大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当家里出现问题时,首先应该做的明明是打扫干净屋子,可苏联人选择的办法,却是直接把整座房子拆掉。 于是1991年,苏联彻底解体,众多联邦国家此时还沾沾自喜,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最大的保障。 比如乌克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乌克兰对于苏联解体这件事并不忧心,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足够强大的发展实力。 乌克兰国土面积庞大,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种植技术也十分发达,工业化水平也初具规模,整体发展态势是积极向上的。 而且由于地理位置问题,乌克兰在苏联解体之后,瓜分到了一笔不亚于俄罗斯的遗产。 曾经的苏联引以为傲的核武器,以及众多规模宏大的重工业发展基地,都被乌克兰收入囊中。 原本形势一片大好,可乌克兰内部此时却问题不断。 内在政治的不稳定,是多种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相互碰撞与冲击的结果。 乌克兰有一部分人还坚持着之前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有一部分人却想要无限靠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阵营。 这两种制度根本上来说是对立的,因此乌克兰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在政治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也势必会迎来挑战,所以乌克兰面临的社会局面,并不容乐观。 按常理来说,此时的乌克兰领导人首先应该做的是消解内忧。 可他不仅放任各类矛盾自由发展,还通过各种妥协退让的方式向欧美国家表忠心。 他们主动交出了国内的核武器库存,主动终止了一系列军事基地建设和重工业基地的工作,甚至把某些现代化武器的自主研制技术交给了欧美国家。 如此做法,无异于自断臂膀,而乌克兰的领导人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乐在其中。 各类军事基地和重工业基地的建设终止,让国内社会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大量技术岗位的流失,使得不少军事人才失去了发挥价值的空间,他们被迫失业,经济状况急转直下,生活条件更是无法得到保障。 在国内没有用武之地,对于这群胸有大志的军事专家来说,实在是一件万般无奈之事。 走投无路之下,他们只能去从事一些社会基层的服务行业工作。 一双原本可以做实验、搞科研的手,现在却只能用来刷盘子、发传单、刷油漆。 职业上的巨大落差,自我价值认知上的巨大转变,让不少乌克兰军事专家,逐渐对自己的祖国丧失了信心。 于是,乌克兰国内开始出现了出国潮。 尤其是不少现代化军事专家,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国外,投向那些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的国家。 其中,就包括中国。军事技术,帮助研发 军事专家巴比奇,原本是乌克兰人人尊敬的"天才大脑",可突如其来的动荡和变故,让他成为了乌克兰社会中可有可无的一粒沙尘。 他耗尽心血,和工作团队一起研制出来的瓦良格号,也因为乌克兰向西方国家表忠心而被终止研究。 瓦良格号就像他的孩子一样,现在有人强行把孩子从他的手里抢走,这让他整日里失魂落魄,无所适从。 而瓦良格号在乌克兰已经属于废弃状态,由于得不到开发和持续性的维护,这艘航空母舰的表面已经锈迹斑斑,内部的各种结构也开始退化。 乌克兰并没有想到,这一堆庞大的破铜烂铁,竟然还会被中国看上。 当时中国已经开始了自主研制航空母舰的工作,但在这个行业毕竟属于一片空白,从0到1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 如果有一个能够为我国提供借鉴的蓝本,那事情将会变得容易许多。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才会花费重金,把瓦良格号给买回来。 乌克兰正好缺钱,中国正好缺装备,双方各取所需,倒也很快完成了交易。 可瓦良格号从乌克兰来到中国的路途上,却遇到了来自其他国家的阻拦,那就是土耳其。 土耳其以瓦良格号阻塞海峡航道为由,要求我国向他们支付一定的款项,众多网友所说的10亿美元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实际上,土耳其政府并不是要求中国直接将10亿美元送给他们,而是要求我国把10亿美元的外汇储存在土耳其。 这一系列操作所产生的额外经济成本多达3000万美元,这一部分钱才是他们真正的意图。 当时中国求船心切,实在不想在运输问题上跟土耳其多加纠缠。 后来在希腊等国的援助之下,我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终于还是成功迎回了瓦良格号。 可把这艘并没有成型、甚至完全报废的航空母舰带回国内,并没有对我国航母的实际工作进展起到什么作用。 大概真是应了那句话,自己的孩子自己懂。 对于乌克兰人研制出来的瓦良格号,其中的一些技术关窍,任凭我国科学家怎么思考,也难以摸索透彻。 如果无法解密,那瓦良格号就真的成了一堆"破铜烂铁"了,我国花费这么大的力气,才把它迎回来,绝不能让之前的付出白费。 想到这一层,科学家们的压力就更大了。 而巴比奇等人的到来,则刚好解了这个燃眉之急,尤其是像巴比奇这样的瓦良格号的缔造者,更是至关重要。 对于他们一手建造出来的瓦良格号,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了。 巴比奇第一次在中国看到瓦良格号的时候,激动得险些当场落下泪来,以他的视角来看,这无异于是和自己久别的孩子重逢。 在中国安定下来以后,巴比奇就和他的工作伙伴一起,投入到了对瓦良格号的分析和改良工作当中。 有了这群乌克兰专家的帮助,我国的科学家们简直如虎添翼,工作上也是越来越顺畅。 那段时间,是乌克兰专家来华支援的黄金时期。 据统计,大约有200名专家前来中国,并在我国的重工业基础、以及军工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薪邀请,给予自由 当时的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并非数一数二,乌克兰专家们也明明有更好的选择,比如美国,比如其他发达国家。 那他们为何还是选择了中国呢? 其实,第一批出国的乌克兰专家,他们的首选并非中国,而恰好是欧美国家。 然而,这些国家并不是他们想象当中的天堂。 当时,一位在乌克兰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带着家人一起来到了美国。 面对他们的到来,美国政府也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毕竟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其价值或许是不可估量的。 但受到热烈欢迎的科学家,很快就感觉到了无所适从。 他发现,自己之前的学习和研究成果,以及工作思路,在美国完全派不上用场。 而且,总是明里暗里地被排挤,他自己对此也非常敏感。 其实这也很正常,毕竟乌克兰之前的军事体系建设和苏联一脉相承,和美国却完全不同。 所以渐渐地,美国政府也不再对他特殊照顾,他的生活,又变得和之前在乌克兰一般窘迫无二。 但是中国不同,中国和以前的苏联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而且,中国还曾经受到过苏联专家的援助,我国的军事体系和苏联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的。 因此,在意识到欧美国家的实际情况之后,剩下的乌克兰专家便选择了中国。 当然,个人利益才是做选择的出发点,这个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乌克兰专家之所以会选择中国,还是因为中国向他们提供了优渥的条件。 尽管当时的中国经济并不十分富足,但还是给这批专家提供了可以与欧美国家媲美的高薪。 乃至于我们国内的科学家,工作待遇都没有外来专家那么优越。 而且,我国不仅为科学家本人提供保障,还会为他们解决来自家庭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更加安心地在中国安居乐业。 比如说巴比奇,他来到中国以后,不仅可以获得不亚于原先的薪水,还能够获得我国统一分配的住房。 他的妻子同时也能够获得一份政府安排的工作,他的孩子还能获得一个正式的受教育名额。 最让他心动的,是我国政府做出的承诺。 "如果你们发现自己实在无法适应中国,那么中国政府当然也允许你们随时返回国内,并且会为你们提供便利。" 在给予他们充足保障的同时,再给予他们高度的自由,这样的国家,谁不愿意来呢? 而这本身也是一场互惠互利的行动,乌克兰专家得到了保障,中国得到了援助,双方各取所需,还能真正实现共赢。结语 苏联内部的矛盾加剧,再加上西方国家阴谋的渗透,让苏联最终四分五裂,乌克兰也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200位乌克兰专家接住了中国伸出的橄榄枝,并且在中国发挥了价值。 以瓦良格号为代表的中国军工制造,也因他们的到来更上一层楼,而中国给出的大国态度,更成为了他们最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