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古以来,尊老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久而久之,养老意识也在中国人民心中油然而生。 事实上,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考古发现中,已经存在比较明显的养老行为。 夏商两代,养老行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支持。 等到西周时期,养老逐渐成为规范化的礼仪制度。 国家层面开始有组织地规划养老行为。 汉代对于养老行为的重视,可以被认为是历朝历代之最。 两汉时期,养老观念在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得到树立。 从而形成了围绕养老展开的、系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体系。 养老作为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流于表面的道德说教或法律约束。 而是切实贯穿于汉代社会方方面面的风俗。 汉武帝北堂下生萱草花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对于养老制度的重视,主要为道德层面的考量。 但不同于此,汉代对于养老制度的高度重视,很大程度上是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另一方面为儒家思想的影响。 西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 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代采取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形成以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和法律体系。 彼时,儒家思想从理论层面解构了重视养老行为的必要性。 其将养老行为从伦理观念上升为立国之本。 更重要的是,通过养老行为,父权制的社会秩序可以得到很好地维护。 这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稳定性奠定社会基础。 孝的特殊政治意义,使得作为孝思想延续发展的养老制度,得以以法律的形式,贯彻于汉代社会的方方面。 汉代儒家思想强调三纲五常。 其主张将孝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础,从而推广对于君主的忠诚。 儒家思想本身较强的教化属性,以及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社会秩序,使孝思想在汉代社会广为流传。 此举间接为养老行为成为汉代道德体系的一部分,奠定坚实基础。 《礼记》中记载:"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 除此以外,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养老行为在汉代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汉代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先进农耕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汉代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上升。 社会财富的总体增加,为汉代养老行为奠定了经济基础。 毕竟较为富裕的社会环境,能够让普通家庭拥有一定的养老余裕。 同时,国家财政也有一定的养老储备。 值得注意的是,汉代重视养老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受到限制土地兼并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面临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会导致小农家庭面临破产的悲惨境遇。 从而间接导致家庭内的养老行为缺少足够的经济基础。 汉代通过限制土地兼并,尽可能维持了小农经济的稳定。 这无疑使普通家庭能够正常赡养老人。 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汉代形成了对于养老的高度重视体系。 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劝,汉代将养老行为贯彻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极大改善了汉代社会的养老环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的养老制度均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寸草难报三春晖 只不过,跟现代社会养老由政府和个人共同分担不一样,汉代社会的养老行为,基本由家庭内部承担。 毕竟,当时社会生产力仍然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 汉代政府无法实现从国家层面承担养老。 同时,小农经济下个体小家庭作为主要生产生活单位,拥有相对较强的稳定性。 这使其能够较为独立地完成养老行为。 虽然养老行为主要发生于家庭内部。 但是汉代政府仍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以鼓励家庭主动承担养老行为。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物质帮助和精神嘉奖。 许多鼓励措施也被沿用至以后的历朝历代养老制度当中。 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这部分鼓励措施包括表彰孝子、给予养老家庭一定的劳役减免等。 种种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养老意愿。 值得一提的是,为大力推广养老行为,汉代在政治架构当中,将养老作为官员考核的重要标准。 虽然考察官员是否孝顺,有利于鉴别官员的基本品格,从而筛选不合格官员。 但是,汉代以养老评判官员的行为,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 许多以现在观念合情合理的行为,被认为不孝。 从而导致人才的流失。 也正因此,汉代的察举制度成为汉代重视养老,却取得反面效果的典型。 举孝廉的本意为推广养老制度。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现象。 这对汉代社会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在鼓励养老之外,汉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养老行为的措施。 不同于鼓励措施,这部分规范措施虽然具有很好的执行效果。 但是在相当程度上,对于中国古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甚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精神品格。 对于养老行为的规范,包括过度强调老人在家庭当中的权威、强调子女对老人的单方面义务。 甚至出现将孝道凌驾于法律公正之上的理念。 这部分规范措施扭曲了正常的养老行为。 其导致中国古代社会的父权制空前膨胀,对于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虽然受到时代局限性的影响,汉代的规范措施存在许多错误内容。 但是,出于朴素的道德观念,汉代的规范措施当中,同样存在许多比较正面的内容。 汉代规定老人对于家庭财产,拥有比较高的支配权。 家庭当中老人未去世的情况下,子女一般不得主动分割财产。 同时,如果子女拒绝赡养老人,老人可以自由使用子女的财产,实现自我养老的行为。 相比之下,美国老人的悲惨现状,或许都不如几千年前的汉代。 汉代促进家庭内部养老行为的各项措施,值得现代社会批判性继承和发扬。 对于其中不适应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部分,应当予以合理的批判。 对于其中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部分,则应当大力鼓励和弘扬。青山养老度危时 虽然养老的主要责任由个体家庭内部承担。 养老的行为主要为家庭内部的伦理行为。 但是,汉代对于养老制度的高度重视,使政府还是主动承担了一定的养老责任。 汉代的国家养老,主要包括针对鳏、寡、孤、独的特殊老人群体,以及年龄超过一定数额的老人群体。 事实上,对于年龄超过一定数额老人的养老行为,并非是汉代的首创。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已经存在有意识的国家养老行为。 其通过举办尊老仪式,彰显国家层面对养老的重视。 《礼记》:"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情理之中,中国古代人均寿命水平相当低下。 即使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平均寿命一般也不超过50岁。 如果是相对混乱的战争时期,平均寿命甚至可能不足30岁。 因此,国家层面对于超过一定年龄的老人的养老行为,不太存在对国家财政造成负担的可能。 汉代对于超过一定年龄老人的养老制度,包括举办尊老仪式、授予彰显身份的王杖等礼仪性行为,以及从物质层面给予补助。 王杖礼仪是汉代特有的尊老礼议。 根据相关出土文献和考古实物,汉代对于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会授予彰显特殊身份标识的王杖,以表示对养老的重视。 持有王杖的人享有一定的社会特权,如可以使用仅供皇帝使用的驰道等,并且可以定期接受一定量的物质补助。 显然,王杖礼仪属于兼顾道德推广和实际利益照顾的典范性规则。 只不过,王杖礼仪本身并没有被汉以后沿用。 但是围绕王杖展开的相关养老制度,被大多数中国古代王朝保留。 现代社会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杖及其相关制度已经基本被废止。 但是,王杖制度的精神内核,仍然值得现代社会的关注和学习。 汉代国家层面的养老制度,主要是弥补个人家庭养老的缺陷。 虽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及,但是其态度值得现代社会的重视。结语 汉代社会的养老措施,基本在中国古代得到全面的继承和发展。 许多汉代的养老制度和养老礼仪,伴随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始终,成为中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以后,由于汉代的许多养老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 传统的养老制度均得到相应的取代或废止。 但是,贯穿于汉代养老制度的理念,仍然值得现代社会深入学习。 汉代对于养老制度的重视,需要得到现代社会的继承。 通过汉代对于养老制度的重视,中国古代形成浓厚的养老社会氛围。 养老成为社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父母的孝顺和对于老人的尊重,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汉书》 《后汉书》 《二年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