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去甘肃旅游的话,相信当地人一定会推荐你去"河西四郡"玩玩。 啥叫"河西四郡"?也就是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这四个地方刚好连成一条线,贯穿着整个大甘肃。 那里不仅有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还有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军事古迹。 尤其是西汉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征战四方,大破匈奴,给世人传下一段可歌可泣的战争神话。 当年霍去病究竟是怎么拿下这四个地方的? 让我们来揭开历史的面纱,慢慢走进这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初生牛犊不怕虎 公元前140,一个婴儿的呱呱坠地,预示着大汉王朝即将走向巅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霍去病。 霍去病出生于长安,在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他们母子俩,回了山西老家。 孤立无援的霍去病,只能跟随母亲投奔小姨妈卫子夫。 不得不说,霍去病是出了名的运气好。 在他13岁那年,卫子夫因为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一跃成为了当朝皇后。 自此,霍去病也开始跟着鸡犬升天,成为了皇亲国戚 。 霍去病在宫里游玩的那段时间,很受两个人待见。 一个是舅舅卫青,另一个则是小姨父汉武帝。 卫青喜欢教授霍去病骑射,汉武帝喜欢教授霍去病兵法。 在这两大强人的知识技能灌输下,小小年纪的霍去病,成长速度一日千里。 很快,他便迎来了生平第一战,漠南之战。 当时汉武帝的本意是想让霍去病跟着卫青去历练历练,在战场上镀一下金,等到将来加官进爵的时候,也可以有个凭证。 谁曾想,霍去病在首战之中,就打出了一个决胜局。 当时卫青大军正驻扎在陇西一带。 按照卫青的想法是,等匈奴人自己过来,然后利用大兵团围剿战术,将匈奴人给全歼,这样就能稳控战局。 但是,霍去病不是这样想的。 他认为匈奴人来去如风,以部落领袖为核心,机动性特别强。 如果汉军使用大兵团作战,鬼知道猴年马月才能等来匈奴大军? 要想真正击溃匈奴,就得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他们来去如风的战术,做到机动性比他们还强,这样才能取胜。 对于霍去病的想法,卫青并不赞同。 毕竟自己领兵打仗20年,已经拥有充足的战场经验。 霍去病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哪里懂得什么叫战术? 于是便继续沿用自己之前的战略。 霍去病看到卫青不采纳自己的策略,于是擅作主张,带领800骑兵部队,千里奔袭,直插匈奴的漠南王庭。 匈奴人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等近距离看到汉军旗帜的时候,吓得鬼哭狼嚎。 匈奴单于伊稚斜更是被吓到怀疑人生:"按理说汉朝军队不会玩这种闪电战啊?怎么突然一下子就开始搞偷袭了? " 由于匈奴人没有准备,瞬间就被霍去病给一锅端了。 伊稚斜跑得比较快,一路逃窜到漠北。 至于其他匈奴人,纷纷被霍去病斩于马下。 这一战,霍去病斩敌2000余人,把汉朝这些年来的战绩拉到了最高。 汉武帝看到霍去病真正的实力后,大为赞赏,直接封他为冠军侯。 在此之后,霍去病就像开了挂一样,在各大战场混得风生水起。 攻克武威,霸气外露 元狩二年,汉武帝在桑弘羊的辅助下,大力发展全国经济。 那时候的汉朝开始搞大炼钢铁,统一铸币,全国经济一片繁荣。 国库得到充实后,汉武帝开始对西边有了想法。 那时候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占据了河西走廊一带,当地人纷纷臣服于匈奴人的铁蹄之下。 许多汉朝老百姓想要过去做生意,都得经过匈奴人的批准,很影响创业效率。 为了打通河西走廊,汉武帝决定派遣霍去病去挑战浑邪王、休屠王。如果此战成功,汉朝的疆域将会扩大三分之一。 霍去病领命后,率领一万汉军骑兵,从陇西出发,越过焉支山,朝着匈奴主力奔袭而去。 来到皋兰山后,霍去病遇到了匈奴主力。 此时的匈奴主力一共有五万兵力,装备比以前要精良许多。 但霍去病并不感到畏惧,他还是采用了以往的闪电战战术,直接孤军深入,带领汉军铁骑在匈奴大营横冲直撞,瞬间斩敌两百余人。 等到把匈奴主力引出来后,霍去病再命令后面的一万汉军骑兵展开冲锋,一举击溃匈奴主力,歼灭敌军三万余人。 此战过后,匈奴人开始往西边逃窜,汉军顺势占领了祁连山东部的这块地方。 为了彰显自己的军威,霍去病直接将这块地方命名为"武威"。 此时的霍去病可以说是年少轻狂,百战百胜。 他希望可以把自己的威名传播到全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汉朝有一个最能打的强者。 拿下张掖,继续西进 同年秋天,霍去病收到汉武帝的命令,叫他继续领兵西进,沿着祁连山脉,攻打匈奴单于浑邪王。 当时浑邪王的手底下有4万人马,个个都是精兵强将。 他们扼守在河西走廊中部,企图和漠北的匈奴单于伊稚斜联合,围攻汉朝大军。 对于浑邪王的小伎俩,霍去病心知肚明。 为了震慑浑邪王,霍去病刚一攻占浚稽山,就开启了屠戮模式。 许多匈奴骑兵纷纷被汉军给斩杀,即便是跑出二十里之外,都会被霍去病的骑兵部队给追上,然后一箭穿心。 浑邪王害怕自己也遭受这样的结局,内心渐渐开始动摇了。 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浑邪王决定率领4万人马向汉军投降,以免于被屠戮之灾。 霍去病在听闻浑邪王的想法后,内心大为欢喜。 正准备派遣部队去接收这4万降兵,没想到,这里面居然还有一部分拒不投降的叛逆分子。 他们偷袭了汉朝军队后,一路向北逃窜。 面对这样的情况,霍去病怒火中烧。 直接派遣骑兵部队,跟在叛逆分子的身后射箭。 经过一天一夜的追逐搏杀后,叛逆分子被悉数消灭。 自此,浑邪王手底下的人马再也不敢有忤逆之心。 趁着这股劲头,霍去病一举攻克河西走廊中部、合黎山一带。 为了纪念这次的战绩,霍去病直接将这块地方命名为"张掖",寓意着"张国之臂掖,展大汉之神威"。 这个名字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预示着汉朝大军还会继续西进,一直到打通河西走廊为止。打下酒泉,开怀畅饮 到了这个时候,霍去病的声望已经如日中天。 不仅风头盖过了自己的舅舅卫青,就连汉武帝也要让其三分。 有一句话说的好:"当一个人声望达到顶峰的时候,内心就会飘飘然了"。 霍去病也不例外。 在此之后,他开始独断专行,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办事。 在处理军事问题上,丝毫不顾及身边人的感受,就连基层士兵也常常遭到他的责罚。 有一次,汉武帝为了犒赏霍去病的部队,给他们送去了十车牛肉和十车美酒。 没想到,霍去病直接把这些美酒和牛肉给扣住了。 霍去病扬言到:"没有拿下朔方,就想吃肉喝酒?谁给你们的勇气?" 就这样,汉军士兵只能苦哈哈的继续作战,心里却咒骂着霍去病不通人性。 可以说,这时候的霍去病,把资本家和霸道总裁的形象做到了极致。 这样的后果就是士兵们开始产生抗拒心理,出工不出力。 在马鬃山之战后,被一小股匈奴骑兵部队给击垮。 对此霍去病大发雷霆,对身边人倾泻怒火。 麾下司马赵破奴看到主帅怒发冲冠,赶紧好言相劝,说: "士兵也是人,咱们作为领导,要学会体恤下属,照顾基层,这样才能把事业做的长久"。 霍去病听到赵破奴这么说后,顿时觉得醍醐灌顶。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霍去病不再把士兵当工具人用,而是经常走基层,跟他们讨论地形地貌,军需补给等。 可以说,这时候的霍去病,才真正开始成熟起来。 果不其然,有了主帅的慰籍后,汉军战士们打起仗来一个顶俩。 连克定襄、代郡二地,把战略版图延伸到了离侯山一带。 在行至疏勒河的时候,霍去病看到战士们连日行军,异常辛苦,于是把番邦进贡的葡萄美酒全部倒进了疏勒河,让战士们开怀畅饮。 虽然酒味已被河水冲淡,但霍去病照顾士兵的一片温情之心,早已深深刻进了战士们的心里。 为了纪念这个地方,霍去病将其命名为"酒泉"。 河西之战,走向巅峰 在此之后,霍去病继续率领汉军部队,从酒泉出发,一路向玉门关挺进。 在这个过程中,霍去病遇到了匈奴左贤王的主力部队。 当时霍去病的骑兵部队只剩下五千人马,然而左贤王的匈奴部队拥有一万余人,形势不容乐观。 面对二比一的人数压制,霍去病从容不迫。 他叫战士们占据乌孙道境内,弓箭手分属两旁。 只要匈奴部队胆敢过境,弓箭手立马拉弓齐射,将匈奴的有生力量消灭。 与此同时,霍去病还派遣三百名重甲骑兵,组成敢死队,去冲击左贤王的大营,引诱其出兵。 为了鼓舞汉军战士们,霍去病身先士卒,亲自披挂上阵,带领三百重甲骑兵直捣黄龙。 此战也被人们称为"河西之战"。 匈奴的左贤王早就知道霍去病会一路杀过来,所以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汉军战士在霍去病的训练下,如此勇不可挡,堪称战争机器。 每一位汉军战士都是手起刀落,将匈奴人杀的丢盔弃甲。 为了保住小命,左贤王只能带领小股部队,向漠北方向逃窜。 因为这一战,汉军也赢得了"一汉当五胡" 的称号。 自此,汉朝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达到了顶峰,汉武帝的"武"字,正是由此而来。 赶跑左贤王后,霍去病开始命令部队在此地屯田驻军,将其打造成一个军事战略中枢,为接下来赵破奴和李广利攻克西域打下基础。 为了纪念这一次战争的胜利,霍去病将此地命名为"敦煌"。 "敦",代表大气、高贵;"煌",代表昌盛、繁荣。 所以"敦煌"这个名字,就代表着汉朝举世无双的霸气形象,同时也代表着汉武帝经略西域的雄心壮志。 河西之战结束后,汉朝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收入囊中,汉武帝将其划分为河西四郡,以此来作为连接西域的重要节点。 自此,汉武帝终于可以和西域各国做生意了。只见他捏着手里的肉夹馍,泪流满面的说道:"终于把哈密瓜的价格打下来了!" 结尾 作为一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霍去病的一生,可以说是开挂的一生。 尤其是在攻克河西四郡的过程中,无一不显示出霍去病惊为天人的战略指挥能力。 在武威,他凭借横冲直撞的闪电战战术,歼敌3万余人。 在张掖,他凭借千里追踪之势,拿下浑邪王的4万人马。 在酒泉,他审时度势,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善待战士们,给战士们打足了勇气,连克定襄、代郡二地。 在敦煌,他排兵布阵,身先士卒,利用重甲骑兵敢死队,将左贤王的主力部队一举击溃。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军事天才的话,那绝对非霍去病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