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澶州城外 公元1004年,冬天,黄河。 浑浊的河水在沙洲间无声奔流,下游的浅水处已结了冰。辽国皇帝和母亲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绕过冀州和清河,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离宋朝都城汴京不过300里!一时间,阴风怒号,黑云压城,小城似乎格外阴冷。 接到急报,北宋君臣大惊失色。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真宗从京城出发,渡过黄河,来到澶州北城。当望见北门楼上官家那顶金黄的御盖时,宋军将士军威大震,射死了辽军主将萧挞览,奋勇击退辽军。 辽军遣使求和,真宗也就顺水推舟。双方达成协议,各守旧界,互不侵犯。此后百年,两国相安无事。 这件事,正是著名的"澶渊之盟"。 而这座古城澶州,正是我的故乡,如今豫东北的小城濮阳。 02 比古老,从不在怕的 我家以前住濮阳老城解放路,斜对面就是县委大院。往西走不远有一座明朝时修建的"四牌楼"。 它矗立在十字街正中,四面街道挤挤挨挨,全是住家和商铺,卖纸烛的,卖衣服的,扎扫帚的,敲锡箔的…热闹得不得了。四牌楼下面有几家很有名的壮馍铺,常年飘着烟火气,夹杂着焦黄面皮下窜出的扑鼻肉香。 四牌楼东、西、南、北四边的牌匾上,依次写着这些字: "颛顼遗都"、"澶渊旧郡"、"北门锁钥"、"河朔保障" 。后三个不再多说,只"颛顼遗都"四个字,就够写本书的。 1987年,濮阳在县城西南修建水库,忽然,施工队在地层中发现了奇怪的东西。 他们赶紧上报,从省文物局一直上报到国家文物局,最终由考古专家发掘出一处涵盖了周代到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址,发现了四组蚌壳摆塑的龙形图案! 其中一组在座墓坑里,墓主是一名壮年男性,1.84米高,头南足北,骨架两侧分别摆出龙虎图形。经碳-14法测定, 这处遗址已有6500余年,是迄今国内出土的年代最久远的龙的形象。 后来,这些人骨和蚌壳被移到了北京。水库修起来了。水库南边,有一座五代后梁修筑的古城墙——童年时,我无数次跟表哥表姐到水库游玩,也无数次和同学一起,攀着树枝草根爬上破败的城墙,从这头一直走到那头。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我脚踏的那片土地,正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后来城墙进行了整修 03 谁还不是个一线城市了? 几千年前,黄河流域还是亚热带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野象成群结队出没在丛林中——河南的简称"豫"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再加上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中国最早的文明就发源于此。 河南博物院里的雕塑 黄帝当年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 传说当年他大败蚩尤,蚩尤的头颅就埋葬在今天濮阳境内。 颛顼是黄帝之孙,五帝之一 ,传说中,他 "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而这样神奇广大的地界,恰以帝丘为都。 帝丘是哪里?《史记》记载道 :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 。 再往后, 大舜生于濮阳 (姚墟)。夏朝时,濮阳境内建立了 昆吾国, 成为夏文化的中心。商朝时,迁都后的朝歌殷都——那个发掘出甲骨文的地方,就在濮阳隔壁。 孔老夫子是山东人,但周游列国14年,在哪里呆得最久?卫国。 他在卫国呆了10年。虽然看不惯卫国国君,但他最喜欢、也最勇敢的学生子路是卫国人。 战国时,庄子曾对着楚国大夫讲出了一番宁曳尾于泥涂的大道理,当时,他正 "钓于濮水之滨" ,这也是在卫国。 卫国的都城正位于现在的濮阳。 卫国没出过春秋五霸,也不是战国七雄,但享国足有800多年。那时,黄河大改道流经此处,卫国周围遍布桑园,所谓 "桑间濮上" ,就是这一带纺织业发达、青年男女们互相爱慕的写照。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夹在晋国齐国这些大国之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很多著名战争都发生在这里。 卫国有个城镇叫戚邑, "据中国之要枢,不独卫之重地,亦晋、郑、吴、楚之孔道也"。 公元前六到七世纪,诸侯在卫国会盟15次,在戚有7次。现在濮阳戚城公园里有个"会盟台",指的就是这回事。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就容易出人才。帮助吴国称霸一时的 吴起 是卫国人,助力秦孝公变法的 商鞅 是卫国人,秦始皇的亚父 吕不韦 也是卫国人。 范围再放大一点,孟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都是中原人士,这里就是当时的文明重心。 沃野青青,河流交错,桑园连绵,在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那个全世界都被祝福的高光时刻, 在中原之中,黄土之上,大河之滨,一颗明珠熠熠生光——那是我的故乡最耀眼的时候 。 商鞅,姬姓,卫氏,卫国公族之后 04 从一线到"十八线" 濮阳"一线城市"的地位并没有保持太久。 西晋末年,五胡入华,开始了漫长的纷争割裂时代。 濮阳地处平原,毫无险阻,当时文明起源的便利条件,如今又变成了劣势。 大好的土地,就是一只没爪子的鹿,谁都可以来咬一口。 魏国、西晋、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魏晋南北朝370余年,中原地区这些个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与此相伴的是无休无止的兵灾、战争和屠杀,大片耕地改成牧场,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 隋唐之后,五代十国又是分裂时期,光后梁、后唐就在濮阳征战20余场,这个小城再次陷入腥风血雨。 兵连祸结,徭役赋税,中原地区永远首当其冲。 小小的濮阳,就是中原的缩影,灾难最为深重的地方之一。 时钟拨回到汉武帝期。 公元前132年,黄河在西汉东郡濮阳瓠子口决口,洪水泛滥达16郡境,成灾20余年, "数年不登,人或相食"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瓠子口发动万人筑塞,还把心爱的白马和玉璧沉入河中祭祀河伯,并下令"从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塞河堤" ——司马迁也是负薪填河的官员中的一个。他把这件事记入了《史记》。 黄河自古就"善淤、善决、善徙" ,濮阳之得名,正是因为曾在濮水之北。濮水曾是黄河的支流,现在名字还在,河本身却早因为黄河泛滥被淤没了。 有数据说, 从先秦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而一旦决口泛滥,田地被淹,百姓如鱼虾,这里就变成一片泽国。 就在前不多少年,张先生的老家那个乡都还属于黄泛区,是濮阳最穷的几个乡之一。而我小时候曾跟着爸爸下乡,也亲眼见过黄河发大水,村子被淹,道路被冲断—— 直到20世纪还是如此,足见黄河对濮阳影响之深 。 航拍1938年的黄泛区 战争和黄河还不是唯二的原因,也不是最终原因。 早就有学者从历史气候的角度,分析过五千年来气候变化对战争、社会动乱以及朝代变迁的影响。 对某个地区的发展而言,也许大陆板块的挪移、冰川的升降、生态的变化,这些地理气候原因才是幕后那只翻云覆雨手。 较之遥远的史前时代直至西周战国,如今北方的整体气候变冷了。战争频仍,黄河泛滥, 再加上长久以来的生态破坏、水利设施的损毁,以及工商业和海洋经济的兴起,故乡的相对优势更加微弱。 葛全胜等,《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地球科学进展》月刊 就这样,虽然在唐朝,澶州又得到了一定发展,宋朝时因为临近首都,也比较富饶,明中叶时也还曾成为 "河朔之名区" ,但无论如何,战国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从长安咸阳到洛阳开封,再到南京杭州,直到今天的北京;除此之外,成都是天府之国,苏杭是人间天堂,东北是共和国长子,东南沿海被老人划了一个圈,两千年间沧海桑田,百舸竟流,濮阳是逐渐黯淡下去了。 05 无限可能 现在,这座豫东北的小城不到四百万人,很多人知道濮阳,是因为它是中原油田的所在地。除此之外,它似乎就没有太多存在感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别人夸耀自己家乡的时候,我只是笑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最值得说的,好像就是久远的历史, 但三皇五帝、战国春秋,这些是久远,但却过于久远,别说物理存留,就连典籍记录也不够确切,曾经的辉煌早就随风散去,难以考证,不可追寻 。 不是有人这么说吗?商代之前的历史,全是玄幻小说。既然如此,还不如说说壮馍、凉皮、胡辣汤。 跟同事朋友聊天时提到自己故乡,我还经常开玩笑自嘲:我老家那个"十八线"小城市。 但几线城市这件事,还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 人生不过百年,但一座城市不同,它的故事不会轻易结局。 中原也好,沿海也罢,都曾在更长的尺度上各领风骚。平原高山、湖泊沙漠不过是暂时形态,连气候带都会转变。 一个个朝代来了又过去,一代代人生存繁衍, 城市只是舞台,主角是人 。十八线小城里的孩子,并不比一线城市的孩子蠢笨,他们的智商同样符合正态曲线,有的只是经验、资源和机会的差别。而这些都是可以去争取和改变的——不要轻易断定一个城市的命运。 今年春节回老家在乡里的随手抓拍,这是我的家乡 这些年,濮阳变化很大。 作为高考大省的一个地级市,每年濮阳都会考出来很多优秀学子,这些学生有的回到了家乡,有的则留在了别的城市。没有回去的人,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做出贡献。 我每年都会回老家,几乎每次回去都会惊讶这座城市的改变。 路越修越宽,楼盘和高档小区一点不比别的城市逊色;湿地公园、仿古小镇、电影娱乐,还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该有的东西一样都不缺。 当然,这只是硬件,在看不见的软件上,它确实还有差距。 爸爸拍的每天居住和散步的地方,这也是我的家乡 人类诞生这七百万年以来,还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的变化这样迅猛,像今天的信息这样扁平化。在北上广深获知的信息,并不比在黄河岸边更快一秒。 古老的过去可以湮没遗忘,但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看那些健壮聪明的少男少女,他们在蓬勃地生长。 当把时间尺度放得足够远,空间尺度放得足够大,所有关于故乡的自矜自傲或是自怜自伤都不再必要,往前看,它有无限的可能性。 祝福它。 (完) 关于作者: 哈喽! 我是宋詹詹,供职于北京市某文化投资公司,阅读、电影和写作重度爱好者。 在读书上,我不挑食偏食,历史文学、艺术科普、小说传记,无所不读;不看过就扔,每本书都写总结、笔记或感想,用输出倒逼输入;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真诚表达,记录属于自己的点滴感受。 如果某句话或某个观点触动了你,引起了你的共鸣,勾起了你的兴趣,那就是我最欣慰的事。 如果你也喜欢读书,或者虽喜欢却不知道读哪些书,或者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那就关注我吧,也欢迎评论互动,让我们看看,能为彼此带来些什么新鲜奇妙的变化吧! 原创声明 本号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告知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