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由于科技革命的到来,大量的新兴科学技术,被投入到社会生产的实践当中,美国作为当时最大的受益国之一,在此影响下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提升。 然而,到60年代初,伴随着经济的一片繁荣,美国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贫困悬殊和就业市场中的歧视随处可见,大量人口在仅处于基本温饱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又由于遭受到各种各样的种族歧视,贫困进一步加深。 此外,科技革命的爆发,给就业市场结构也带来了严重改变 ,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市场上劳动力数量大批减少,企业雇主开始对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有所要求。 老年群体作为市场上的弱势参与者,贫困与失业问题尤为明显,这不得引起美国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繁荣背后的贫困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持续了较长时间的增长,工业生产力呈现出高水平的发展趋势。 根据1960年总统经济报告数据显示,1945—1960年,美国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以及个人支出,均以每年3.2%的速度在增长,并且对比它们的实际价值,各自的支出均增长了50%以上。 在私营企业部门,这种增长更是明显,它们的经济产出不仅以每年3.5%的速度快速增长,而且工业生产更是迅猛,其增长率达到了4.5%。 到1961年至1964期间,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上升,总产值在原有的基础上增长了1320亿美元。 同时,在此期间,美国人民的平均个人税后收入也有所增加,在四年内增长了17%,税后收入达到2288美元。 公司企业的税后收入利润,同样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有所增加,从1961年初到1964年底,以每年持续增长的速度增加了301亿美元。 到70年代初,上述各项收入均达到了大规模增长,其中美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相比较上一阶段增长率达到了几乎19%,美国国民的个人税后收入也达到了2823美元,商业出口更是在原来的基础了增长了25%。 由此可见,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整个时期,美国的经济都在以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上升 ,各行各业呈现出异常繁荣的现象。 然而,尽管6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迅猛,呈现一片繁荣之势,各个行业的发展也似乎异常顺利,收入以及各种产值均有所增加。 但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却忽视了一个群体,即所谓的"被遗忘者"。 这些人由于长年遭受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或种族歧视等 ,再加上生活所在环境的艰苦,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处于最底层,经济生活异常贫困。 经济的繁荣,不仅没有带给他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反而由于经济发展过猛,导致的社会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使他们的生活进一步雪上加霜,出现没有充足住房,甚至于吃着廉价的食物的状况。 在"被遗忘者"群体中的黑人就是典型代表,在经济大繁荣之下,科技革命导致的市场上结构性失业的改变 ,使得黑人在原先遭受歧视的基础上,就业环境进一步恶化。 许多黑人甚至为了寻求工作,延续了一战时的大迁徙,继续由南部地区前往经济发达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以此来实现就业上的迫切需求。 此外,失业所导致的贫困也让很多"被遗忘者",包括老年人流浪街头,出现没有钱购买食物的场景。 而另一层面,对于那些未失业的人来说,也出现了即使工作能力强,态度认真也同样无法摆脱收入低的现实。 部分家庭或许可以靠过去的一点积蓄来维持当前的生活,保持一个低消费支出的状态,但绝大多数家庭是无法抵挡这种收入低所带来的后果的,长期的低收入会让他们更加贫困,储蓄不断减少带来的心理上的创伤更加严重。 失业或者低收入的现实冲击,使得人们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来缓解经济上的负担和压力。 生产技术变革下的结构性失业 战后初期,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美国很快完成了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 据统计,1947—1962年,美国的第一和第二产业均出现下滑趋势,二者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了9%,而相反,服务业的比重增加了9%。 在劳动者的就业领域方面,出现了就业人员在服务行业的就业率不断上升的趋势, 服务行业就业机会增加的数量达到这15年间新增就业机会总量的75%以上。 此外,在劳动者数量方面,农业领域的劳动力数量从1947年到1962年减少了300多万,制造业领域尽管劳动力数量有所增加,但大部分所从事的职业为白领职业,根据调查显示,在1956年办公类的就职人员数量已超过体力劳动者,且到1962年这类人员的就职数量达到了3000多万。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革新,给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就业人数和就业机会都在朝着结构化方向迈进。 同时,在科技革命的带领下,大量的新兴科学技术被广泛用于生产活动,出现许多之前由手工才能完成的生产任务,现如今被技术所取代的现象 ,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这导致了生产活动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开始减少,市场上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增多,就业市场上出现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场景。 据统计,1957—1963年,就业市场中的劳动者数量每年平均增加不到10%,市场出现每年失业人数达到275万以上。 此外,随着制造业以及各种公共服务业等就业领域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州和地方的就业岗位也相应发生改变 ,出现在过去的5年内来自教育行业的教学岗位,增加了近70%的现象。 可见,就业结构的改变,也使得稳定性较强的地方性就业机会增加。 到1968年,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大规模失业现象,并且失业的周期也不断缩小。 据统计,除了每周平均约有280万人下岗失业外,1968年曾爆发过一次大规模失业,即一周内有1100万人失去工作,这个数字惊人,几乎是平均每周失业人数的四倍,由此可见,平均每周的失业人数并不能代表这一时期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 这种长期性的失业,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拮据,甚至会导致失业人员出现人格偏差。 而对于社会发展而言,长期失业也不利于社会稳定,贫困问题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