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沧海桑田不足道,神仙将相亦能追。 吴遹牝马生龙种,张氲雪驴上蓬莱。 洪崖祥云漫佛寺,松山圣水涌天台。 一朝神兽升仙界,平步青云富贵来。 话说晋太和年间(366-371),有汉长沙王吴芮后代吴遹在五彩山下专事养马,给后世留下一段传说。 在古代,马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动物。马可以用来拉车,可以用来打仗,可以用来耕地。《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在没有机动车辆的古代,骑上一匹骏马,能把一个人的个性和时空张扬到极致。既然马在人类历史中曾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那么养马也当然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业。在中国的古代,私人养马,诸侯养马,天子养马。历史上强大的秦国,其封地就是因为一个叫非子的祖先为周孝王养马而来,500年后,这个秦国统一了华夏。非子在犬丘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附近养马,养得非常好。有人就将这个情况报告了周孝王,周孝王重用非子,让他为周王室养马。周孝王说:"昔柏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邑就在非子的养马之处,大约在今天陕西省的宝鸡县。这就是秦王朝最早的起源。 且说当年五彩山南赵家坂一带,绿草如茵,旁有清清溪水流过,正是养马的好场所。吴遹养的这群马,可谓膘肥体壮,在坡上草地迎风奔跑,风驰电掣,有如天马行空,生性喜马的吴遹越看越喜爱。马吃完草之后,喜欢去溪边喝水,吴遹就利用这个时机,将马拉到浅水里,一匹匹刷洗,这些马就越发显得油光水滑,根根鬃毛发亮。这一天,吴遹在五彩山南麓小溪桥下洗马之时,一片乌云忽然从五彩山那边滚涌而来,狂风大作。吴遹怕马匹受惊奔散,努力将一匹匹马往马厩里赶。突然一道闪电从天而降,正好击中溪边喝水的一匹成年母马,这匹母马疼痛得鬃尾乱乍,啸啸嘶鸣,四蹄撒开,上蹦下窜,跑回了马厩。数月后,此母马生了一匹马驹。这匹马驹生出来就全身赤红,长得比其他马驹都健壮。到成年之后,据说长一丈,高九尺,可日行千里,乃真正的宝马良驹。 当地人慢慢就传开了,越传越神。不少人说,当天风雨晦冥之时,乃赤龙出现,赤龙与吴遹养的母马相交,故生出龙马。如果不是龙马,哪有马长得这么威猛,全身赤红?笔者揣测,吴遹此马估计属于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的传说最早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来了有关西域诸国的情报,其中就包括大宛宝马的传说。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仅有一匹宝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中国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这一行人来到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国王也许是爱马心切,也许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因为在西域用兵以骑兵为主,而良马是骑兵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不换也就罢了,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竟然还被劫,汉使被杀害。不可一世的汉武帝闻讯大怒,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 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汗血马体形好、善解人意、速度快、耐力好,适于长途行军,非常适合用作军马。 引进了"汗血马"的汉朝骑兵,果然战斗力大增。甚至还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汉军与外军作战中,一支部队全部由汗血马上阵,久经训养的汗血马,认为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对方虽然人数众多,但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马,见汗血马高大、勃发、身上似在流血,大为惊恐,不战自退。此为闲笔,且不赘述。 话说余汗五彩山下吴遹养了一匹龙马的消息,越传越远,甚至惊动了朝廷。余汗县令亲自来到五彩山,找到吴遹,希望他能将此宝马献于朝廷,并表示,朝廷不会亏待他,定会以金银或者官位封赏。吴遹虽然有所不舍,但能将此龙马献给朝廷,千里宝马也算有个好着落,就同意了。龙马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之后,东晋废帝司马奕龙颜大悦,立即给吴遹封了个官职,让他做了司徒。当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专掌军国大计,是中央一级官员。另,据史载,吴遹还有一个兄弟吴逊也做过司徒。不论这个"司徒"是否有名无实,总之是光宗耀祖,享不尽荣华富贵,不能不说是养马改变了吴遹及其后代的命运。 五彩山南麓溪上有石桥一座,南北走向,一色长麻条石砌筑。从此,后人称该桥为龙马桥。明理学家张吉有诗: 司徒好养马,龙种一朝生。 至今桥下水,胜似渥洼清。 按,五彩山下自长沙王吴芮以来,吴氏名人辈出。汉有五任长沙王,按其谥号,分别为文王吴芮、成王吴臣、哀王吴回、恭王吴右、靖王吴著,以及吴芮子孙七侯,即沅陵侯吴阳、吴福、吴周,便侯吴浅、吴信、吴广志、吴千秋。晋又有吴逊、吴遹司徒,吴猛道祖,北宋有吴宗胜任光禄少卿。故余干吴氏谱谍《古吟》诗曰: 五彩峰峦耸碧空,五王七侯产其中。 兄弟司徒开晋室,龙驹特出佐边功。 道法仙宗推猛祖,天文星鼓羡樵翁。 甲茅冠棠夸郡邑,忠孝节义动宸聪。 世人漫道山灵秀,自是鄱君德泽隆。 另,有史料又谓吴逊、吴遹乃唐时司徒。孰是孰非,已不可考。 且说,吴丹李梅岭化仙去后,又有张氲来到今余干三塘洪崖山炼丹修道。《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五·江西三》载:"洪崖山,在(余干)县西北六十里,濒鄱阳湖,相传晋道士张氲隐此。"余干三塘松山村的《张氏族谱》载有"晋张氲炼丹於此,旧有丹井、丹灶、仙坛、拍笑亭。自西山得道,洪崖升仙,白日跨驴,附云而上,至今丹井上有驴迹鲜存。因号洪崖大仙,后遂立庙厥岭以祀之"。 这个传说中的张氲是何人?史志载,张氲身高七尺五寸,语若洪钟,工琴书,慕古洪崖仙人,遂自号洪崖子。曾隐洞中15年,熟读仙书秘典、九经百氏。后栖息于西山洪崖古坛,洪州大疫,跨驴从五童施药于市。后历游名山,善金丹、易形之术。而据康熙版《余干县志》,张氲是余干洪崖乡人。 古洪崖仙人谓谁?据传,在黄帝时代,有一位音乐大臣,史书上称为"伶伦"。精通乐理,定了十二音律,被誉为华夏音乐鼻祖;后来到豫章,隐居西山,采药炼丹,人称"洪崖先生"。洪崖先生在山中采药捣药,再汲好水炼仙丹。为获得好水,洪崖先生在山涧龙潭处凿开了井洞五口。洪崖先生捣药炼丹,不怕辛劳,不分日夜,不计年月,直炼得西山顶上香雾弥漫,山岩一片丹红。西山的水,西山的土,被丹药的浓郁香味渗透的特别的馨香甘甜,一座方圆两三百里的西山,竟成了一座仙山,后人称之为洪崖山。洪崖先生升仙了,而他炼丹汲水的"洪崖"胜迹一直被传诵着。 豫章西山之洪崖山与余干松山后洪崖山相去约百里。此两山关系如何,依笔者揣测,应皆为张氲云游炼丹隐居之处,前者得名于洪崖先生伶伦,后者得名于洪崖子张氲也。且在晋代,鄱阳湖尚未南浸至当今位置,陆路百里之遥,对于云游四方之道人,不过两日脚力,可谓比邻。 松山洪崖寺 且说某日,从豫章方向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道士。此人头戴紫阳巾,身穿八卦衣,在徐徐清风中飘然而来。只见他鹤顶龟背,凤目疏眉,面色红润,神态飘逸。此人正是洪崖子张氲。张氲来到余干松山一带,见这里山青水秀,茂林修竹,非常幽静,且此处"山阴有圆麓土之膚,白石皭然如龙",风水甚佳,是个隐居修炼的好地方。他率领手下五位弟子上山,费了不少功夫,在山顶修了仙坛观,建了拍笑亭,挖了丹井、垒了丹灶。每天东方天刚亮,清脆的梆子声打破了山上鸟鸣的宁静。张氲与众道士梳头、洗脸、穿袍、戴冠、系绦,敲钟板,诵经文。坛观四角的铃銮经风一吹,发出泠泠柔和之声。傍晚,钟声阵阵传出观外,悠扬清雅;丹灶青烟缭绕,于林间氤氲。道人追求的是一种逍遥无为、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虽然历代王朝都不乏隐世的高真,但入世修行的,却都是那些隐世不出的高真的弟子和门人。道教是以有为之道,悟出无为之道。因此,才让其弟子和门人入世游历,治学,弘法,济世。 雪驴仙踪 这一日,弟子来向张氲诉苦:"道长!这山上缺水,在此修练,饮食起居用水,须下山去远处打来,很不方便。"张氲闻听此言,便作起道法,口中念起咒语。念毕"急急如律令",在山头用剑连指山石,说也奇怪,附近山石上竟然出现大大小小十几个泉眼,而且更独特的是,这些泉眼形状不一,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岩泉渗涌。饮之清洌甘甜,且大旱不涸,大雨不溢。更奇异的是,到了夜间,洪崖山体如黛、泉闪白光,后人称之为"仙泉"。此11眼仙泉,至今在洪崖山可以见到。又传说,张氲还经常骑一匹雪白的毛驴,唐时都有人见其骑驴出入,飘然若飞,故又传张氲即唐时张果老。康熙版《余干县志》载"(张氲)炼丹服食,五百岁,或云即张果老。好饮酒,尝赋诗云‘去岁无田种,今年乏酒材,从教花鸟笑,佯醉卧楼台’"。至今洪崖山上仍有雪驴仙迹。松山村《张氏族谱》中有咏松山八景之一的《雪驴仙迹》诗: 仙客骑驴上紫微,至今遗迹尚依稀。 当时井在丹何在?昔日人非事不非。 岁月任随红树老,烟霞常伴白云飞。 寻真有客来观览,山水留人久未归。 据载,至唐时,洪崖山上寺观林立,有洪崖寺、洪基寺、仙坛观、观音堂等,僧道500余众,威灵灵应,四方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洪崖山成为周边一带道教及佛教胜地。更兼山高林密,楼台点缀其中,山下湖清波秀,宛如步入人间仙境。后人有诗题洪崖仙坛: 树精不死卧松关,呵护仙翁旧禁坛。 天阔难寻骑去鹤,井香疑有炼成丹。 山如辟谷秋逾瘦,屋尚凌虚夏亦寒。 行遍苍崖无石髓,空和凉月倚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