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规制森严,尤其是皇权至上,法律之上更是皇权,为了实现皇权的稳固和国家有序的治理,统治者都会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违反法律和触及皇权的人都会受到惩罚。 古代惩戒手段层出不穷,最常用的刑法之一便是砍头,这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法。 斩首 斩首(即砍头),这种刑罚并不是要造成受刑对象的肢体残缺,而是使其被截去重要部分,由此而立即死亡。 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砍头就是让犯人不能完整地离开世间,更是根据所犯罪行的大小来确定是否能将头颅与身体一起下葬,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惩罚。 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各种极刑的多样性和残酷性都令人震惊,相较而言斩首是比较"仁慈"的,并且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死刑,相比其他刑法来说所受痛苦少些,毕竟手起刀落之间,生命就消失了。 以斩首为处决犯罪人的强制手段,带有示众性质,以慑服心有不轨之人。 砍头是对犯人的处罚,主要是为了达到惩治犯人、震慑百姓、减少犯罪的效果。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是可以被追溯的,对于砍头这一极刑,历史的记载也是较为详细的。 斩首刑由来已久,其历史相当长,古代多国均有。秦朝对于刑法的制定相当残酷,在历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斩首也就是砍头,是起源于此。这一刑法一直伴随着我国封建王朝的更迭,一直到了清朝还在沿用。秋后问斩 在各种影视剧中,与砍头经常一起出现的就是"秋后问斩"这一说法。 秋后问斩早在春秋时期就存在了,后来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作为执政者"仁"的象征被正式确立下来。 其实在古代,除了叛乱之类的罪行会被判"斩立决",其他罪行都要等到秋季,这就是所谓的"秋后问斩",古时候的秋后问斩是一种常态,相当于如今的缓期执行。 古代不同于现代,对于神鬼之事向来十分敬畏,在当时任何事都讲究顺应天意,秋后问斩这种做法在古代而言,是基于道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事随其时的理论以及儒家"仁"治天下的理论而产生的,正所谓"春夏主赏,秋冬主罚"。 将有罪的人在秋后问斩即使其在这个季节"凋零"掉,是符合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念的。 此外,秋天还是秋收的季节,百姓们过了农忙时节才会有空闲时间围观行刑,这便是选择秋后问斩的一方面原因。 砍头选择的场地,大多都是繁华的闹市,比如明、清的法定刑场就是宣武门外热闹非凡的菜市口,闹市之中百姓聚集,在此处行刑能够更好地杀鸡儆猴 。 在此时行刑,会让百姓充分了解到背叛朝廷的下场,会扩大影响力,威慑效果更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百姓的统治、巩固政权,必须要对他们进行震慑。 "秋后问斩",主要针对的并不是那些触及皇权以及直接触动到统治者利益的犯人,而是一些普通的犯人,他们会有一个过渡和等待的时间。 秋后行刑顺应"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此外,也会大大延长调查取证的时间,给官府更多时间以复核死刑案,留有翻案的余地,减少冤狱,以防枉送人命。这点符合儒家"仁"的理念。 在西汉中期,秋后问斩这个规定就已经渐渐成形,更是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午时三刻 即使到了真正行刑的那一天,具体的行刑时间也很有讲究,在很多影视剧中都能看到,就是"午时三刻"。 古代科技落后,如"日食"、"月食"和"地震"等许多当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古人都只能将其归结为怪力乱神。古时候人们十分尊重自然规律,认为人的所作所为必须符合大自然的规律,而且对于阴阳莫测之事极为讲究。 古时候人们普遍认为"生者为阳,死者为阴",直到现在也还存在这种观点。 而一天之中,阳光最强盛的时候就是12点左右,也就是所谓的午时三刻,即说明午时三刻代表了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间。 当时人们认为砍头这种极阴之事,不管是否罪有应得,所有与其死亡有关之人都会被他的魂魄纠缠,减损其阳气,行刑的刽子手更是深受其害。 事实上,在古代很少有人主动去当刽子手的。只有那些走投无路的人,才会无可奈何地选择去当一名刽子手 。 古人认为人死阴气太盛,故而在午时三刻这个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以此冲淡死者带来的阴气。 旧时有说法,即为在阳气最盛之时对犯罪之人进行斩首,能使其得到最大的惩罚,通俗说就是连鬼都做不了,实为严惩。 对犯人而言,在午时三刻时,其精力最为萧索,精神会到达一天中最困乏的时候,浑身倦怠,沉沉欲睡,处于"伏枕"的边缘,这时候受刑也不会那么痛苦。从这个角度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跪下受刑 砍头的实施对象都是当时被认为有罪之人,也没有明确规定犯人必须跪下接受砍头,但砍头刑法实施时犯人都是自觉跪下的,这背后有何原因? 在古代犯人被砍头都会自觉跪下,主要是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 ,跪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古时候受封建糟粕的影响,古人认为跪下行礼是常事,这跪礼牢牢扎根于古人的心里。 下跪在古代会凸显朝廷威严,下跪行礼会表示出对上级官员以及封建王朝的尊重和敬畏。 百姓到官府报官申冤、嫌疑人接受审问、犯人面临行刑,都是需要下跪的,犯人跪下就表示对官员尊重、对尊长的尊重以及对朝廷的尊重,这几乎是刻入他们身体里的本能反应。 当然不是所有犯人都是识趣的、服从的,一些蒙冤被斩的人可能在临行前仍宁折不弯但也会被刽子手和官吏强按下去,跪着受到制裁,以此来震慑围观群众,正所谓"杀鸡儆猴"。 执行砍头的刽子手,一般都是身材高大的壮年男子。但高大的、砍头技术高超的刽子手将一个站立着的犯人的头颅快速砍下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行刑时犯人跪下会方便刽子手落刀,犯人也能少受折磨以此得到一个干脆利落的结局。 因此,跪下受刑除了能够减少刽子手行刑的难度,还能减轻受刑者死亡的痛苦,"聪明"的犯人都会主动跪下受刑。 此外,古代的犯人总是跪着接受砍头惩罚,这无疑在后人的脑子里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想。以之前的了解的砍头过程为例,后世接受砍头的犯人自动地接受这个姿势也不足为奇。 第二方面 ,犯人面临死亡的恐惧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斩首前,在犯人本身知道自己的处罚结果的前提下,其在面临死亡的最后期间内必定惶惶度日、胆战心惊,这明显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和折磨。 虽然古代死刑逐渐简化,始终朝着人道主义方向发展,不过先秦时期的统治余威早已深刻地烙印在百姓心中。 在斩首时,犯人心里只想着自己马上就要结束生命了而被恐惧感侵蚀,精神状态十分差,对于外界反应较为迟钝,心理较为脆弱,对于跪下的命令没通过大脑思考就会下意识执行,巨大的恐惧感让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想法去反抗,只能迎接死亡这一鬼门关。 第三方面 ,犯人已经认清现实。犯人并不是一被抓到就被砍头的,是通过一系列搜证、审问等才被定罪。 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犯人一直在牢里,而古代的牢房可想而知,也就只能在断头饭时才能吃一些好的,其他时间的饭菜可想而知,再加上牢房都是不透风的墙,非常阴暗寒冷,久待也很容易会生病。 即使没有生病,犯人也会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无法继续支撑身体。这样,犯人已经耗费所有精力,被送到刑场后也只能跪着接受惩罚。 就像《后汉书》所记载的汉代"律十二月立春,不得报囚",清朝时也规定十月、正月均不能行刑。这就意味着,从打入大牢到被砍下脑袋的这段时间,官府最不缺时间和精力去折磨犯人。 经过牢房生活的折磨,一直到定罪再到行刑的一刻,砍头的命运已经无可更改,犯人更是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接受现实,身体和内心的折磨已使其做不出任何反抗行为。 古时候,犯人选择跪着接受砍头也不是自愿的,只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之举,有各种各样的因素禁锢着他们,他们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悲哀。斩首的废止 砍头是对犯人的处罚,主要是为了达到惩治犯人、震慑百姓、减少犯罪的效果。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底层百姓的统治,必须要对他们进行震慑。 犯人被砍头的刑场,一般都选择在菜市场等闹市,更是为了能够震慑群众,由此来展示皇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哪一些犯人会被砍头,完全是由掌握权力的官员来决定,官员以权谋私、官官相护、冤枉好人、草菅人命的情况时有发生。 砍头虽然在众多刑法中属于"简单"、"仁慈"的一种,但其过程终究过于血腥和残暴。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民族一直在不断进化,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 几百年来,西方各国陆续废除死刑。而在我国,虽未废除死刑,但像斩首这样相对残忍的刑罚也早就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1914年我国就出台了相关规定,指出死刑皆应采用枪决。 像砍头这样的死刑由来已久,其发展渗透于历史的长河中,废止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古代,砍头这一刑罚并不止在我国流行,其他国家也一直在施行。 时至今日,对于这一极刑,大多数国家均已废除,但部分中东国家及一些发展不太文明的国家仍在施行。 据美联社报道,2015年沙特阿拉伯执行了157例死刑,其中大多是被公开斩首的 ,这一结果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