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巨匠 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出现过无数哲学思想家,他们中只有一小部分名垂千古。但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2世纪的600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出现了世界史上一些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们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石,他们的思想成为后世思想的主心骨,现在已经开花结果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作为人格的一部分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杰出人物包括: 老子(前571年-前471年) 老子(前571年-前471年):春秋时代思想家,其著作《道德经》,为道家和道教的经典。 释迦牟尼(前563年-前483年) 释迦牟尼(前563年-前483年):古南亚地区的思想家、教育家、宗教家,哲学家,婆罗门教的改革家,佛教的奠基人。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东周春秋末期教育家与哲学家,孔子为儒家创始人兼主要代表人物,在儒家四大圣人之中被奉为"至圣"。 苏格拉底(前470年-前399年) 苏格拉底(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追随者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墨子(前468年-前376年) 墨子(前468年-前376年):是中国著名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创立墨家学说,有《墨子》一书传世。 德谟克利特(前460年—前370年) 德谟克利特(前460年—前370年):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他是"原子论"的创始者,建立了认识论。 柏拉图(前429年-前347年) 柏拉图(前429年-前347年):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斯多德的老师,史称"希腊三贤"。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获尊称亚圣。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庄子(前369年-前286年) 庄子(前369年-前286年):他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韩非(前281年-前233年) 韩非(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思想家,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著作收在《韩非子》。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轴心时代?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圣贤集中出现在这个时代?也许,最简单的答案是,这是一个需要杰出思想家的时代,是一个需要为人类文明制定新的游戏规则的时代。 公元前第一千年的前500年期间,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人类正从低端社会转向高端社会。在低端社会,人神一体,统治者号称与神有"热线联系",用自己的道德秩序管理百姓,他们靠地方贵族提供军队作战,与后者分享战利品,而不是支付军费,因此,他们并不需要大的税收。在高端社会,统治者已由"天之子"变成"首席执行官",他们不再假装与神有热线联系,他们需要收入养活军队,需要职业化的官僚队伍,因此需要大量的税收才能维持运行。 伴随从低端社会到高端社会的转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连绵不断的征服战争,统治者互相厮杀,社会秩序大乱,到处"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如果不能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人类的苦难将日益深重。这时候,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呼之欲出,他们认为人类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不需要神式的国王,拯救人类只能靠我们自己,而不是腐败又残暴的统治者。他们想搞清楚这世界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希望能为社会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把人类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中国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的创始人都是从传统社会中游离出来、取得自由身份的下等贵族——"士"。这些士人在政教合一的时代,由于受职位所限,只能考虑具体的问题,没有超于职位以外论"道"的意识。但在政教分离之后,他们开始有了寻找超越世界的"道"意识和责任感。诸子百家观点虽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想为天下立"道",找到人们正确的行为规范,使社会从"天下无道"走向"天下有道"。他们之间的不同只在于不同学派对"道"的理解有异。每个人都采取差异化战略,强调自己的思想与其他人不同。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提出了自己理想国家的形态,也就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在理想国家里,轴心时代杰出的思想家给出的人类行为应遵守的共同价值原则有以下五点:(1)以人为本;(2)推己及人;(3)互助相爱;(4)诚实守信;(5)奖善惩恶。 以人为本 轴心时代的绝大部分思想家都认为,人类是万物之主,只有人是理性动物,社会秩序的目的就是人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为所有生灵设立了等级,人在拥有"机械性生长"以及感觉能力的同时,还有理性,因此人类的灵魂比动物和植物都优越。 孔子的学术完全以人为中心,"仁者,人也", "人,天地之性(生)最贵者也"。荀子指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墨家更是以人为本,主张兼爱,人人天生平等。 耶稣认为,上帝按照自己的愿望创造了人,赋予人理性,上帝的爱包容全人类。 佛教讲爱适用于一切生灵,把人列为最高级的生物。 既然人是万物之主,一切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就都必须以增进人类的幸福为出发点,而不能以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为出发点,更不能为了一部分人而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应该是"道"的标准,也是判断善恶的标准。儒家讲"正德、利用、厚生",就是以人民的幸福为目标行德治。 推己及人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利益,这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的根源。那么,在人与人交往中应该遵守什么样的基本规则呢? 孔子认为,人际关系的最高原理是"仁",仁的含义就是人们相互把对方当成与自己相同的人对待。由此衍生出两个原则:忠和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 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现在被称为"黄金法则"。这一法则在轴心时代许多其他伟大的思想家中也是一个基本法则,可以说是轴心时代伟大思想家的共识。 希腊哲学家皮特库斯(Pittacus,公元前640–前568 年)就曾说过: "Do not to your neighbor what you would take ill from him."(不要对你的邻居做你不喜欢他对你做的事情)。 同时代的希腊哲学家泰利斯(Thales,前624–前546)说过:"Avoid doing what you would blame others for doing."(不要做你抱怨别人做的事情)。 佛法里类似的话也很多,如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如果你不想被别人伤害,你也不要伤害别人。 耶稣也说过许多类似的话,如"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喜欢别人对你做的事情,你也不要对别人做)。 这些格言都可以翻译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实上,《墨子》和《道德经》的许多话都有类似的意思。"黄金法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只有平等的人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种平等是道德上的平等,人格上的平等。基督教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间虽有不平等,但在上帝眼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墨家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机会应该均等;儒教虽然强调等级,但这种等级是建立在天生平等基础上的职业之分和职位安排,因为"人人可以成尧舜"。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天生比别人高一等,怎么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呢?怎么可能会像希望别人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呢? 互助相爱 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爱,相互仇恨导致冲突,谁都不可能活得幸福。你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你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就应该帮助别人。你希望得到别人的爱,你也就应该爱别人。你想自己生活得幸福,你就得让别人也生活得幸福。因此,互助相爱就成为轴心时代许多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他们希望用"爱"拯救世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的爱虽有等差,越亲近,爱得越深,越疏远,爱得越浅,但仍然是普遍的,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篇》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墨子主张"兼爱",所有人一视同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老子告诫我们"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佛陀要我们大慈大悲,因为爱他人会使一个人更接近快乐;不仅爱自己的朋友和普通人,也要爱自己的敌人。 耶稣的信徒以耶稣之口说出类似先前佛陀和墨子同样的信条:"爱你的仇人,为那逼迫你们的人祈祷";"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庄子虽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仍然肯定"相濡以沫"是可贵的,只是认为自由和自立比依赖别人更重要。 诚实守信 在社会博弈中,一个人选择什么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他人行为的预期,对他人行为的预期既与其"言"有关,也与其"行"有关,言是传递信息、许诺怎么做,行是实际怎么做,所以孔子讲"听其言,观其行"。言行一致是人类互助合作的基础,只有言行一致,人们才有稳定的预期,才有基于长远利益的行为,社会才能和谐。言行不一会搅乱人们的预期,使行为难以协调,必然导致社会冲突。言行一致就是说话算数,诚实守信。轴心时代的大部分思想家都把诚实守信作为人们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 儒家学说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五德。《周易·文言传》讲"修辞立其诚",就是要说真话。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孟子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中"不妄语"与儒家的"信"相通,就是不欺骗他人,凡不如心想而说,皆是妄语。 犹太圣贤告诫人们:"说谎言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行事诚实的,为他所喜悦。"摩西十诫的第九诫是"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 苏格拉底建议人应该过一种诚实的生活,荣誉要比财富和其他表面的东西重要。他认为,人有责任追求人格的完美,举止光明磊落,并为建设一个公正的社会而努力工作。 奖善惩恶 轴心时代的思想家虽然认为只有互助相爱、诚实守信,人类才能从相互仇恨的罪恶中解脱出来,世界才有救,但他们也明白,让人们做到互助相爱和诚实守信是不容易的。他们不可能不明白,人是有自己的利益的,甚至是自私的,人们常常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正因为如此,天下才变得无道。无论孟子还是荀子,"善"不过是给社会成员定的一个行为标准。正因为人性无所谓善恶,轴心时代的许多思想家才相信人"心"是可以改造的,才提出了他们各自的主张。但改造人心不是仅靠说教就能完成的,所以他们都提出了改变人的心和行的激励机制。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提出的激励机制基本是相同的,就是"奖善惩恶"。 儒家讲"赏贤使能",讲"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区别"君子"与"小人",就是希望通过功名利禄的诱惑使人们做君子不做小人。 墨子讲"兼爱",但他设计的激励机制几乎与今天人们主张的激励机制没有什么区别,被易中天先生概括为"自食其力,按劳分配,各尽所能,机会均等。"墨子主张"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坚决反对不劳而获。 佛陀大慈大悲,主张宽容,善待恶人,但通过灵魂的"轮回转世"设计了一个更厉害的"奖善惩恶"机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有最积德行善者才能进入"涅槃"境地。 耶稣与佛陀类似,他说要"爱你们的仇人",不主张"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但他用"天堂"和"地狱"作为奖惩手段,让公正的上帝行使最终惩罚之权。 对大部分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来说,"奖善惩恶"是正义和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行善之人和作恶之徒得到的报答是一样的,这样的社会显然是不公正的,是无"道"的。所以,人人应该有是非之心,不应该把个人好恶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 以上五点基本思想又可以概括为:人类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如果个人只考虑自己的短期利益,就会导致互相伤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人们需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推己及人、互助相爱、诚实守信,为了使这些行为规范得到有效执行,不仅需要人们有善心,也需要"奖善惩恶"的激励机制;当人们认识自己的长远利益,"奖善惩恶"机制得到公正执行,人与人之间相偶不相残、相亲不相害,享受和谐而幸福的生活。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早早就矗立在世界文明当中,是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 根据大自然的高斯分布,人类的智力水平始终都是保持钟形分布的,不管在什么年代,人类怎么发展,人类的智力水平大部分在集中在平均线周围。所以在600多年的轴心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希腊、中东、印度、中国)却能提出一样的理想模型,说明这是人类的普遍愿望。以人为本,推己及人,互助相爱,诚实守信也是人类自我实现的目标。 一个人的自我成长需要自己主动的去探索。在探索阶段遵循辩证法三大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来说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它揭示了自我成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自我成长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对待轴心时代提出的理论模型,古人是肯定的,因为到了近代通过否定(科学精神的进步,人文精神的倒退),让人类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起飞,物质空前丰富,但同时带来的人类带来了很多的问题,需要通过一次否定之否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来实现人的自我成长,做到知行合一,做一个自然、高效、幸福的人。 本文部分摘选自"张维迎:轴心时代的制度企业家",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