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他功比萧何,却不能如萧何那样得以善终,个中原因,既有朱元璋的猜忌,也有自己的利令智昏。 其一生遭遇,可为后来者戒。 李善长 朱元璋能够打得天下,开创大明王朝二百六十年的基业,主要得力于徐达、汤和等一帮淮西老乡组成的淮西邦。 而居淮西邦之首、被朱元璋喻之为"萧何"的开国丞相李善长,虽在建国后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没有萧何那么幸运能得善终。 朱元璋到了晚年,总担心家天下基业不稳,于是大开杀戒屠杀功臣,李善长是在劫难逃。 朱元璋 追溯李善长的人生轨迹,从开国功臣到走上人生末路,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李善长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二是李善长结党营私,为朱元璋所不容。 李善长属于"外宽和,内多忮刻"之人。"忮刻"为嫉妒刻薄之义,是心胸自私狭隘的同义语。此话并不偏激。 举例说,李善长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污被治罪,时任御史中丞的刘基负责调查此事。李善长竟置国家法度于不顾,从一己私利出发,多次为李彬开脱罪责,为刘基的调查设置障碍。 无奈之下,刘基只得奏准朱元璋,将李彬处死。为此,李善长耿耿于怀,想要伺机进行报复,暗中加害刘基,逼得刘基只好回家避祸。 大明立国后,"(太祖)浸厌善长,故有易相之议",从中就暴露出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不满,也透露出朱元璋对李善长身居丞相位心存疑忌。就丞相人选问题,朱元璋曾问过刘基。刘基既肯定了李善长的优点,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他的性格缺陷,即"志大量小,后事难料",事实果如刘基所言。 李善长自私狭隘的性格缺陷使他对别人容易产生刻薄忌恨之心,容不下别人,从而树敌过多。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这一行径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都为李善长日后走上末路植下了祸根,成为他与朱元璋矛盾加剧的诱因。 李善长是一个乡土观念极重的人。随着地位的不断上升,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串通淮西籍人员,与他们拉帮结派,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正是在李善长的竭力推荐下,胡惟庸才从一个小小的知县逐步登上宰相的宝座。 李善长为培植淮西集团势力不遗余力,在执政方面处处以此集团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淮西集团成员自恃是皇帝的同乡,恣意妄为,胆大包天,逾越礼制,疯狂地追求财富与攫取权力。 胡惟庸 同时,淮西集团排斥异己,对淮西籍以外的人员极力打击。比如,胡惟庸任宰相前,朱元璋曾说过"杨宪可居相位"的话。这句话后来传到了胡惟庸耳朵里,胡惟庸就暗中对李善长说:"杨宪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 本来李善长就对山西籍人杨宪怀有成见,特别对杨宪常在朱元璋面前说自己"无相才"一事恨之入骨,就想方设法陷害杨宪,使杨宪遭到弹劾被朱元璋诛杀。 令人想不到的是,淮西集团势力最后竟然疯狂到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地步。这触犯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必为他所不能容忍。随后发生的事情成了李善长与朱元璋矛盾升级的导火索。 胡惟庸当宰相后,贪污受贿,擅权专断,胡作非为,引起朝臣的强烈愤慨。胡惟庸自知罪孽深重,恐遭朱元璋毒手,竟勾结同党密谋造反,妄图加害朱元璋。不久,胡惟庸东窗事发,朱元璋将其一网打尽。 朱元璋深刻认识到,淮西集团势力的过度膨胀不仅加剧了当时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已日益威胁到皇权的稳固,有导致自己大权旁落的危险。鉴于当时形势的严峻性,朱元璋千方百计地遏制这一势力做强做大,"胡蓝之狱"便拉开了帷幕。 朱元璋本人虽发迹于淮西集团,但一旦大权在握,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集团即刻成为他背部的芒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更何况他对以李善长为核心的淮西集团一直存有戒心。 电视剧《朱元璋》中的李善长(陈长海饰) 朱元璋虽口头上说李善长功劳堪比汉代萧何,但背地里对李善长防范有加。胡惟庸案正好成了朱元璋日后清洗以李善长为核心的淮西集团的一个重要借口。 胡惟庸案应当说是直接向李善长敲响警钟了,此时李善长若稍稍聪明一点,就应赶快到朱元璋那里去叩头谢恩才是,但免于株连的李善长居然不当一回事,在朱元璋面前一点表示都没有。于是,朱元璋对他的怨恨又加深了一步。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李善长已是 77 岁高龄的老人,仍居高位,但已没有精力来约束他的部下了。他的贪欲有增无减,那么大岁数了,还忙着经营私房,人手不够,居然冒私自动用军队的大忌,开口向手握兵权的汤和"借"一百士兵。汤和马上向朱元璋密报了此事,朱元璋又老大不高兴。 朱元璋多疑的性格使他视开国功臣为强化皇权路上的荆棘,他考虑到自己的子孙较为懦弱,如不除掉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这个隐藏在内部的一大毒瘤迟早会酿成大祸。 只有将这一集团所有可能的危害消除,朱氏江山才能永久稳固。所以,除掉李善长已成为朱元璋既定的策略,只是早晚的问题。"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概括了封建时代开国功臣每遭屠戮的悲惨结局。 朱元璋借"胡蓝之狱"对大批淮西功臣大肆杀戮,以消除李善长造成的政治影响,也是完全出于此目的,而作为淮西集团核心人物的李善长自然难逃厄运。虽然李善长并无参与胡惟庸谋反的直接证据,但朱元璋还是将他赐死。 朱元璋虽给予了李善长"免死铁券",但免死牌上明明白白地写着"逆谋不宥"四字,此处已埋下了若为谋反罪不得免死的伏笔。 令李善长万万想不到的是,他早年曾以刘邦"不嗜杀人"之说劝服朱元璋定取天下之大计,待天下平定后,他自己却未能逃脱这一灭顶之灾。 李善长的人生结局既是一杯他自酿的苦酒,也是封建君主专制阴影下的一出悲剧。 能看到这里的你真的很棒 。点个赞给天涯一个鼓励,还有给自己一个默默的鼓励吧。从现在开始慢慢适应这些好习惯,我们一起攀登,然后山顶见。 参考资料:《明史》、《李善长传》、《刘基传》、《明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