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细微之处总是被遗忘,或许忘记拿钥匙了,或许又是忘了扔垃圾,这些细枝末节的生活琐碎事件,总是难免会有被遗忘的时候。一件被遗忘的事情如果能够产生轰动效应,并且被记载在历史中,那这件事情恐怕就不能匆匆一瞥被时间侵蚀吧? 1950年,有那么一群看起来面色憔悴的军人,他们衣着都很破旧,而他们一直居住的地方就是新疆和田皮山县赛图拉卡哨。就在那一年,他们终于见到了救星,那就是那些军人战士。就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忍不住哭了起来说:"你们终于来啦!" 那些军人战士看着这群士兵,感到既惊奇又心酸,原来在这里还有一群英雄在坚定不移地守住自己的岗位。那些军人战士和这些士兵相拥在一起之后,慢慢了解其中的缘由。 等待换岗毅力之坚 原来抗战胜利内战爆发后,塞卡拉哨所就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地方,谁也没有料想到这个地方竟然还有一群士兵在默默等待换岗的消息传来。 1949年,蒋介石战败,从而撤离到台湾。在着急与慌乱之中,要想起这远在天边的赛图拉哨所,那确实是不大可能的。 其实这主要的原因还是通讯不便利,当时电话手机使用得并不是很广泛,他们无法联络到彼此。当士兵们再次见到那些军人战士的时候,不禁感叹衣服都换了,这也可以感受到时代在突飞猛进地变化着。 赛图拉哨所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比较偏僻,海拔较高,所以很少人会到这个地方来。就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这群士兵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职责,依旧守着自己的岗位,这足以见得他们自身所具有的耐力与恒心是多么坚定! 当时这群士兵被找到主要也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对边疆进行管理,当时谁也想不到就在这片荒地里,还住着一群皮包骨头、衣衫褴褛的军人。 当那些军人战士在赶往这片不毛之地的时候,也是历经千辛万苦,很多士兵还被冻得生病了,他们的鞋子也被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赶了十几天的路后,他们有了很大的收获,见证了感人的时刻。 在赛图拉哨所附近依稀可以见到大大小小的墓地,这些墓地里沉睡的都是那些边防军官。赛图拉哨所这个重要的地方,留下了多少人的足迹。这个地方在古代的时候就是要通往西域的要塞,很多的大汉使者在这里挥洒过汗水。 其实除了这些被遗忘的士兵在赛图拉哨所坚守以外,还有那么一群更早的军官在这里守护着边疆。 人老志不老 在清朝的时候,左宗棠派了一百多个人去驻守边疆,他们在这里也是被人遗忘的。 当时清朝灭亡,有关部门派人来到了赛图拉,当见到这群衣衫褴褛的人的时候,他们感到非常奇怪,这些人都是面黄肌瘦的老者,更奇怪的是他们还留着长发。这样惊人的一幕简直匪夷所思,既然等不到任何消息的传来,那为何不干脆下山自己去瞧一瞧? 其实道理很简单,自己的职责本就是要驻扎在边疆,保护自己的祖国,让人们过上安稳的生活。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或者因为自己的焦虑情绪,在下山的过程中,如果有外敌侵入,那自己就犯下了滔天大罪。 宁愿不背上骂名,不要冒这么大的风险下山去探究竟,他们在山上宁可忍饥挨饿,宁可葬在这座山中。 他们克制自己心中的想念,克制自己的欲念,就静静地待在原地等待着胜利的消息传来。 当这群老军走上前来时,也感到非常惊讶,现在的穿着打扮竟然变化这么大,后来一询问才得知清朝已经灭亡十七年了。当时有一位老人站立在原地,拄着拐杖眺望着远方,他的眼睛好像没有了方向,知道这个消息后昏死在地。 人生好像就是这样,不曾揭开的幕布反而充满期待,一旦把幕布揭开,知道结果不如自己所想,这样的结果还不如不知道。 左宗棠派的那一百名敢死队军兵,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他们同样过着艰苦的生活,面对恶劣的环境、吃着腌菜面糊的生活,他们也没有选择逃避,当时他们三个月才能巡回一次,这样的生活也是一过就是大半个世纪,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在此安息。 再后来就是这么一群士兵,他们接替了前人的担子,驻守边疆的任务落到了他们身上。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他们从来都不曾抱怨过,这种坚强的毅力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学习的。他们面对的同样是艰难的环境,历经岁月风霜,在这里一守就是四年,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岗位,这些人中有那么多也被埋葬在这荒野之地。 边疆守护之需 驻守边疆一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今,驻守边疆一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必然少不了后面有人在默默地付出。 边关处于偏远又危险的地带,其中恶劣的环境是很多人难以忍受的。边防军人远离自己的故乡来到这荒野之地,很多时候他们都见不到自己的亲人,这深深的思念他们需要慢慢消解。 自古就有这么一句话:"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确实,面对困难险阻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冒险,在安逸的环境中很难去适应这些困难,但是如果没有英雄挺身而出,又何来安逸生活之谈? 在清朝有衣衫褴褛的老者驻守着边疆,在近代又有一群军人誓死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如今这种坚守的毅力与精神依然没有磨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既然选择了风雨兼程,那又在害怕什么呢? 赛图拉哨所的历史 赛图拉哨所的历史如果要追溯,就要回到1877年的时候。就在这一年左宗棠收复南疆,这段历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其间还发生了一系列细微的事情并没有产生轰动效应。 清朝时期,阿古柏派军侵犯中国,主要是以新疆为主,并且还在新疆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占领了新疆大面积土地。当时左宗棠在战场上已经立下了战功,所以派他去收复新疆是再合适不过了。 左宗棠接到命令后,开始制定计划,他准备进军的时候一定要缓慢,而在战场上一定要迅速,让敌人措手不及,在地理位置上他认为要从北往南收复。 当时清朝的处境是进退两难的,内战加外敌让朝廷内部产生混乱。在面对那些更直接的问题的时候,边疆战乱的问题就被暂时搁置了。 由此就形成了两股力量,一部分人认为要先坚守海边阵地,而边疆问题要排到后面去处理。而另一部分人就是以左宗棠为代表的队伍,他们认为边疆问题是非常严峻的,处理边疆问题刻不容缓。 其实形成两股力量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没有资金,如果资金充足,两边同时都可以进行,一部分人去保护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去驱除侵略者。但是由于资金不够,两边同时进行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最终两边都争执不下。 由于双方给出的理由都很有说服力,到底是先收复边疆还是保护沿海要塞变成了一个头痛的问题。在左宗棠的极力劝说下,最终还是先收复边疆。 虽然这个争论问题看起来好像是解决了,但是收复边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就如上面所说的,钱财不够又如何去打仗呢? 新疆处于比较偏远的地方,要到达新疆就需要耗费极大的物力和财力,而且在食物方面也需要花费钱财。新疆本就幅员辽阔,要在此作战就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面对清朝窘迫的经济财力,收复边疆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 当时清朝给左宗棠的拨款与预算的花费相差甚大,而这相差的数目只能左宗棠自己想办法了。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 左宗棠不负众望,最终收复了边疆,这在历史上也是难忘的一页! 左宗棠将南疆收复后,有许多清军历经重重困难,来到了现在的赛图拉。为了能够尽快完成哨所的建设,这些清军号召了大批民众来帮忙。这个哨所建设完之后,就成为了清朝当时最高的驻兵点。 之后在赛图拉不断增加人数,直到1937年人数已经增加到两百人有余。当时民国时期哨所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豪华,赛图拉所处的海拔比较高,所以就比较冷。如果要烤火只能用牛粪,在当时根本就不会提供烤火炉。 哨所的士兵不仅没有烤火炉,在当时的哨所里也不提供电,能够提供光亮的就是煤油灯。住所是如此寒酸,而吃食更是苦不堪言。士兵们大多数吃的都是玉米面糊,很多情况他们甚至连面糊也吃不上,需要忍饥挨饿。 这么艰难的历史,又是如此寒冷的环境,最暖的也就是人心了。寒冷的天气里士兵们相互拥抱在一起取暖,挨饿的日子里士兵们互道心肠缓解饥饿感。 当时1937年到1942年时期,统治新疆的人是盛世才。 1929年的时候,盛世才主动要求要去新疆支援。当时金树人是新疆的重要人物,但是他压迫并且剥削百姓,以至于民不聊生,从而激起了新疆人民的愤怒之情,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反抗。 后来盛世才乘乱占领新疆,并且在战争中取得多次胜利,从而树立了威望。 1933年的时候,金树人丢掉了自己的职位,刘文龙被推选为新疆临时的负责人,而盛世才又使用阴谋陷害他,盛世才从而得以成了新疆的首领。 小结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是选择成全小我,还是成就大我,这都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驻扎在边疆的战士们不畏风雪,不怕酷暑,他们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默默地守护着我们。当我们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时,一定不要忘记有那么一群人在守护着我们。 他们的肩膀上扛着重大的责任,而这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分担的。每当家人团聚之际,我们再想一想,那寒冷的边疆守护着我们祖国的战士是否也在思念自己的家人?他们是否也想和自己的家人好好地团聚一场? 是的,这思念之情是常人所不能克制的,但他们必须要强忍着泪水,因为他们默默地守护着边疆,人们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古时候的士兵战士能够不畏艰难险阻保护边疆,近代又有这些士兵默默等待换岗,而现如今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接过了上一代人的棒子,他们也用自己强大的毅力证明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