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自称是最早中国,文献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西周文献尚书和诗经
前几期作品说何尊里的"中国"所指不是洛阳,原因如下:
1、西周没有任何文献以中原、中州、中国代称过洛阳;
2、没有任何西周的文献能够印证何尊里的中国指洛阳;
3、武王说话的地点是在朝堂之上,而雒邑是在成王时才营建,说话的地点不符合;
4、何尊铭文本身,没有反应出中国一词所指为当时九州版图的地理中心;
5、武王克商后都丰镐,没有在洛阳出现过。
6、一手文献如《尚书》、《诗经》和器物铭文里,没有出现过武王营雒邑的话。二手文献里虽有,但只是欲营,并没有说营雒是因洛阳是地理中心,也没有说要以雒邑为京师,或者迁都。
而我说何尊里武王所说的中国指镐京,原因如下:
1、武王的话是在朝堂上说的,文献记载当时符和合条件的,就只有镐京的朝堂;
2、《尚书》、《史记》、《汉书》、《诗经》等文献均记载,武王以丰镐为京,未曾迁都;
3、《史记》等文献记载,武王克商后回到镐京,召见了九州之长。九州之长代表天下,那么武王"则廷告于天",必然就是在镐京的朝堂说的。
4、《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中的中国指镐京,为何尊里的中国提供了证据支撑。
以上四点均与:"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话在时间、地点、内容上相吻合,既印证了何尊里的中国,就是指京师"镐京"。
然河南专家说,不对,镐京在西边,怎么可能是中国呢?这显然是强盗逻辑、偷换概念,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释古人,把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强加于古人的流氓行为。下面就再列举一些文献,看看西周是如何定义自己的:
周厉王时——《诗经•民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周武王时——《诗经·文王有声》:皇王烝哉!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周武王时——《诗经·假乐》: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受福无疆,四方之纲。
周成王时——《诗经·烈文》: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
像这样的文献还有很多。从这些文献记的录来看,西周人定义的"中国",对应"京师",京师就是镐京。在古人看来,京师不仅是王朝的行政中心,它的"四方"还有诸侯国,那些土地都是周家的。比如《诗经·文王有声》,就展示了武王在镐京的辟雍,接受着来自东南西北四方诸侯朝觐的情形,这才是西周人概念里的中国。而河南人认为的中国,是以九州的地理中心偷换西周人定义的行政中心之中国,是偷梁换柱之举。他们认为镐京在最西边,可古人却不这么认为。西周人认为在镐京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是自己的土地、都有诸侯国,因为周国是中原之国,他不仅统治着东边的殷商东夷人,还统治着西边的西戎、北边的北狄、南边的南蛮人。这种家天下的大统思想,岂是河南人狭隘的绝对地理中心雒邑所能取代的。换句话说就是,今天的河南人,怎么就知道周天子心里的镐京就是最西边?怎么就知道周天子不想要西边的土地呢?如果真是河南人想的那样,那文献里就应该写作"以绥东方"才对呀!可偏偏那么多文献里都写的是"以绥四方"、"四国"、"四纲"之类的?西周人"家天下"的政治中心之中国,统治四方,是大中国,志在四海八方,天下版图因此会扩张;而河南人"国天下"的地理版图之中国,志在东方一隅,天下版图只会维持现状甚至缩小。
解释一:什么是家天下?
周人创建宗法分封制,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就是,整个天下的土地都是周家(朝)的,所以朝代姓周,所有生活在周家土地上的人,都是周王的臣民。家天下体现融合包容性扩张,认为中国(周人自称,也称中原或华夏)以外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方之土地,都属于周家。
家天下理念,以京师为中国,追求向四面八方扩展
解释二:什么是国天下?
周人创立宗法分封制,把土地分封给宗亲、功臣以及其他的旧贵族。这些分封的土地就叫做诸侯国,隶属于周家。所以诸侯国仅是周家的一分子。但实际上,"国天下"是伪命题,在西周是不存在的,仅是今人的信口开河。因为西周的任何一个诸侯国再大,都不可能大过周家。可见持国天下思想的人,如井底之蛙,所能看到的,也就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国天下理念,追求中国距东西南北距离相等
除《文王有声》反应了武王在镐京治国理政的史实,另外其他文献还有很多,比如:
《诗经·下武》: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周武王
《诗经·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周武王
《诗经·鱼藻》: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此诗出自西周民间,具体描写哪位周天子不详。
这些诗作都是西周未曾迁都的直接证明,既然后西周的中国指镐京,那么周初周武王口中的中国指京师镐京,当不该有任何争议。
武王伐纣
除了《诗经》,在《尚书·周书·梓材》里也有关于中国的记载:
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庶邦不享。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已!若兹监。"惟日:"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这是出自周公之手的文献。记载的是平息三监叛乱之后,康叔被分封至殷地统治殷遗民,周公悉心教导康叔要致力推行先王的明德政策(既以德治国)。说上天当年把"中国"的臣民和土地托付给先王,现在只有在殷地也推行这种德政,殷商顽民才会心悦诚服的服从周人的统治。这里的先王,指的是周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姬昌或者周武王姬发,但因文中说先王推行德政,许多方国都来称臣纳贡,自愿归附中国。这些情况主要是发生在文王时期的事,所以文中的中国,指的就是周国(中原之国)。也既丰镐所处的王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