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感悟收获很多,自家后花园里唠叨几句,以作记录。 毕竟,写作是最好的心灵按摩,哈哈 全文所有观点仅限个人所思所想,不能保证高度,只能保证,真实[笑哭] 一、关于此次"西游" 雪后的云冈石窟,别有一番滋味 哈哈,前几天,跟挚友一言即合就同行,相约去了山西大同,半公半私。我因为各种主观客观原因,还选择了相对原始的铁路交通形式,不惜20多小时,终于得以在古都相见。 你能想想绿皮车的卧铺吗?哈哈,这绝对是一种修行和体验。 为什么称此次是"西游",因为整个寒假,孩子们就迷恋《西游记》,看了好多遍,直到昨天还要接着反复再看。 看来,经典名著名不虚传,算是初步给孩子们奠定了一个神话世界的基础。 但是,相信将来某一天,我从另一个角度给她们重新解读《西游记》的时候,她们会更加的欣喜若狂,或者说,恍然大悟。 其实,过往以来,从各个维度解读西游记者众多,不乏知名学者,或者各种野史(本来也是整理成册的传说)。 有从西游记解读出社会关系种种怪现象的,有从西游记解读职场各类员工管理画像的,而我在这次重看西游记和重读西游记的时候,却因为所处的环境和身心状态不同,切入点和关注点,变成了,关注孙悟空的成长与修行。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心"之所在,孙悟空拜师学艺的地方。 由黄石公幻化成的砍柴人将他引到了师父的面前。 初来之时,孙悟空无名无姓,甚至不知烦与恼,全然没有脾气,出一种顽性的状态。 后来,师父三尺敲醒了他,定于三更传授技艺。 从始至终,孙悟空没有被师父所陈列出来的各种诱惑所吸引而是不忘初心,只为"长生不老",这也算是他最初的"框架思维",简单说就是,不管学啥,底限必须是能长生不老,哈哈 后来,学了腾云驾雾,学了72遍,但是学成之后,师父却毅然决然的将孙悟空赶出师门,并严厉道:万不可让人知道我是你的师父,否则定将你挫骨扬灰。 师父这一举动,背后定然是有好几层深意。 而我,只看自己想看的那一层,那就是:无论孙悟空在师门学了多少天大的本事,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你懂了多少明白了多少,而是你真的需要去尘世去体验喜怒哀乐,也可以说是一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异曲同工吧,说白了,就是需要去事上练。 最终才能真正达成:性命双修。 看到这里,对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知行合一和事上练,就有了第三个阶段的理解了。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就是悟出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理的。 孙悟空被赶出师门,就是要真正开始了"知行合一""事上练"。直到他成为斗战胜佛。 此间,他从大闹天宫,到齐天大圣,到大闹蟠桃会,到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保得唐僧西天取经。 每一步,都是孙悟空的修心之路。 而我的此次西行,也恰恰是疫情之后向外走。唯一能选择的绿皮车上,也是一种体验和修心的过程。 就好像我一直遵从的:一件事情,如果可做可不做,那么就去做 。因为等到你老了的时候,一定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而是后悔自己什么没去做。 因为,全然没有任何压力,自然会有额外收获。 此行人文方面有以下几点感受: 1、见到了高人(与自己相比) 2、感受到了人性温暖和柔软 3、体会到了另一种财富能量 4、确切感受到另一种商道 5、体会了历史的厚重。此次换一个角度看历史,兴趣盎然[偷笑] 下面胡乱说说自己的感受: 1、见到了高人 高人,本质会有很多相同之处,只是会以不同之相出现在你的面前。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高效能的人,必定会有这七个特点这是共性。 那么成功(不论成功规模体量的大小)的人们,会有什么特点呢?我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了一下我看到的。 a、精力充沛(必备) b、勤奋(真的很) c、谦虚(根据需要,至少看上去必须是) d、超强的学习能力(必备,基于实现自己的目的,不一定是真谦虚,但是是真需要) e、超强的目的性(商业和情怀,必然是前者当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且前者,更容易实现) f、"必先予之"的利他共赢思维(流程化的款待,满足你的所有基础物质需求,略带一点精神需求) g、加上一些基于"人性"的形式上的流程(比如:实力的全方位展示及付出,很多细节必须到位也真的到位。) 说到这里,感受的第1点和第3点可以合并了。因为,能全面做到以上所有陈述特点的高人,必须有一种足够的财富能量做支撑,因为他要面对或者需要展示的对象并不仅限于我们这个维度。 2、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柔软 原来真的有人,这么好。 已经好久没有见到这么好的人了。让你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曾老师所言非虚,确实,她身边因为同频共振链接的都是如此优秀,温暖,善良并且还有传奇色彩爱情故事的幸福的人们。 互相分享故事的时候,感觉精神也受到了愉悦的洗礼。真诚的为她开心,感动,对她的喜悦和困扰感同深受。 观点的分享不再有所顾忌,坦然的交流,哈哈,理想中的同频人群们。因为都有一颗追求自由的,向往美好的心灵。 感谢此次的相见,无微不至的照顾与付出,终将会有更多的爱会回流给你,其实这些已经显化到了你的所得中,只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多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的,才知道,其实自己真的已经很富足。 此行有一个温暖的新友和一个柔软的挚友陪伴,怡然自得。 3、体会到了另一种财富能量 在第1条中合并讲了。这里再强调一下"另一种"财富能量。其实这个"另一种",只是说,都是财富频率,只是振幅大小不同。 哈哈,不故弄玄虚了。就是都是财富,无非体量不同。但是有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的则真的是大鹏展志,浮游千里了。 4、确切感受到另一种商道 先分享一个观点,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一些本质。 你说点好话,就能搞定50%的人; 你给点东西,就能搞定70%的人; 人际交往的规则,升级版,就是,说点好话再给点东西。你就能搞定90%的人。 哈哈,这次算是在经历中,突然明白了。就是这么后知后觉。 以前,真是身在尘世中,却能一直做到理想主义和不接地气,丝毫不通人情世故。甚至是不屑于,这就是后面我要说的"认知障"。 问题是,工作做的还是跟人打交道的营销销售工作,自己是怎么做到工作和生活中如此"人格分裂"的?这是一种需要治的"精神洁癖"。 当然,现今的自己,肯定是多多少少"通了些人性"的了,要不然,也不会写出来了。 所以,不管你的年纪多大,都要学习。理论是一套,实践是一套。因为这个世界很现实,最终都是要落地,显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的。 也多亏自己拿结果的能力一直有,所以才能在通关中不会被不通人情世故的性格所限,,曾经很多人都断言,我在《甄嬛传》中,第一集就会被赐一丈红。哈哈哈。当然,它肯定也确实一定程度的限制了过去的自己。不谈过去了。 5、体会了历史的厚重。此次换一个角度看历史,兴趣盎然 隆重推荐大同博物馆和大同美术馆。 仿金字塔,建筑材料上做了创新 内力的文创区,感觉比展品区更有艺术价值… 首先硬件设施都让我们惊艳,尤其是和这座城市的外表一对比…说得直白点,这规模,确实有钱… 其次,大同博物馆将古代平城的历史文化展示地淋漓尽致,顿觉自己的浅薄。我是想着北魏孝文帝背后的故事去游览云冈石窟和大同博物馆的,所以,心境着实不同,至于背后的故事,这里就不展开,以后有机会会总结专门的文章。 这么多出土文物,保存的都如此完好 这个展出不是美术馆的是博物馆的,没想到吧 美术馆中展品的文化深度就有些遗憾了,没能够跟这么牛的硬件相得益彰,多 少可惜,但是也不枉你走一趟。看看它的仿金字塔的创意建筑也是可以的。 大同的精神家园相对集中,将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和图书馆都集中在一块平 底的四角,要是有时间一起逛逛,还是真不错的。 (这才是中原,比起青岛的高高低低,起起伏伏…) 云冈石窟,作为四大石窟之一,定是名不虚传。不过因为行程的临时被安排,同行的人们没有我的兴致高,为了顾忌大家的情绪,我多少有点草草了事,仓促了一些,没有能够更加好好的去感受那时那刻那地的气息,稍稍有点点小遗憾。 雪后的大同和云冈石窟,别有一番风韵,不错不错。毕竟这也是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啊 哈哈,其实此行也就我的主要目的是这历史之旅,其他伙伴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在身,我这算不算得了便宜还卖乖?哈哈 关于"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以前说"相由心生",粗浅理解为,人的长相是由TA心有所想显化出来的,比如说有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种呈现在面容之上的"气质"这东西,就是跟着人经历和心性产生变化的。 而我突然那天一个念头闪过,相由心生,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或者说解释。 世间所有的事和物,都是通过我们的五感进入我们的认知系统,然后进行解码进而呈现的。我们的认知系统,决定着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和其中的所有人事物。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相,由心生。 所有的言论,无论谁说的,什么时间说的,只有我们自己理解了,才是属于我们的,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 所以,很多的话,不能只说一遍,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人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很好的在某一个时间点印证当下我们面临的事情和突生的感悟。 别人说的再对,如果你不认同,你不去践行,就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教育不是简单机械的知识传递,而是需要用灵魂去感召,因为只有践行,才是真正的将知化为慧。 聪明的人何其多,有智慧的人,了了。 关于能量场的纠缠和影响 我们每天接触的人事物,都是各种能量场在向外散发能量,有正有负,有强有弱。刚从外地回来回归日常生活,感受尤其深刻。 于是,我们需要不停的快速的觉察感知转念调整。 要让自己的脑服从于自己的心,去思考,去认知,去勤奋的重新解码刚刚接受的一切信息。 因为大脑真的很懒,总是直接用旧有系统去处理信息,在新的系统升级(这是一个庞大的耗时工程)没有完成之前,它真的很懒,所以需要我们的心去及时提醒,纠偏。现在这时候,就像是开车只能半自动[捂脸] 很多时候,都说这个社会很卷,就是很多社会意识的浪潮,容不得你思考,完全就是因为持有同一观点或者认知的人,他们仅仅是因为人多势众,就不得不"胁迫"你改变你自己的观点。要么说,乌合之众。更何况,我们确实也不是神仙,是人就有人性,就符合心理学研究的规律啊[笑哭] 比如,如今的教育,基础教育吧。自己家娃也就一二年级,不敢空谈大话,只说点自己经历的接地气的。 妈妈们还是关注分数,分数,分数。关注兴趣班。关注对比。 毕竟,这是最容易去衡量和直观的。 对比,真是人前进的动力,也可以称之为"上进心",进取精神。当然更多的是体现在家长们的身上。 要知道,以前,这个"比"字,在我们招生的过程中,那简直就是发挥出神入化的作用。家长,您怎么想不重要,反正别家的孩子是都学,看吧您呐。 就看你急不急,焦虑不焦虑,呵呵呵呵呵。 这家长的口袋,就是超级提款机。还有一堆理论跟在背后支撑着。 为自己多花一分钱不一定舍得,但是为了孩子豪掷万金(只要有)是绝不会心疼的。后来发现,很多家长真的是投资错了方向。因为,后来一系列孩子的问题都被发现其实是这家长有问题,而优秀的孩子,多半跟家长没太大关系[捂脸] (这个没太大关系,可以理解成"民主",嘿嘿,卖了个关子) 有时候觉得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其实有点像西医和中医。也像科学和玄学。这真是个社会怪现象。就好像现在很多人对健康的认知,却还是停留在西医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样。 应试教育和西医和科学的共同性就是,直观,可量化。 素质教育和中医和玄学的共同性就是,讲究整体,放眼长远,短期未必见效,但是受益终生,同时,容易被断章取义。 比如,素质教育被等同于了"兴趣班", 中医被等同于了"连花清瘟", 玄学被等同于了"封建迷信"。 就是因为没有人搞懂过,所以特别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进而被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所误解。 哇,自己这段话,分析的很精辟。[呲牙] 这个话题以后可以开个帖子专门分析。 对于自己,有自己的认知和自己的观点以及自己的教育理念做支撑,本质上,坦白来说, 其实,想要特立独行也容易,前提一定是,足够强大。 第一,精神能量足够强大;第二,财富能量足够强大。 如果你不想被别人影响,和平共处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所以只能被迫去做一个影响别人的人,这就是所谓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当然没有那么赤裸裸的惨烈,简单说就是影响一部分能被影响的人,从而达到不被不想被影响的影响,哈哈,拗口… 这就需要,有精神能量和财富能量支撑的影响力足够强大。本质还是前两者的足够强大。怎么感觉说起绕口令相声了,哈哈 关于自己的"知见障" 人人都有"知见障",我也是啊…此行回来,我在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的时候,脑海里就开始了自己的复盘。 自己所有与人交流的观点,包括文字,都仅代表自己当时当下的认知状态所理解的东西,都必然是有局限性和特殊性的。 要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任何事情一定是听从自己心的声音,然后去做决定,而不是单单的大脑,当然最次的是跟着耳朵做决定[捂脸] (确实有很多人都是靠耳朵做决定的,,,) 所以,观点只能分享,不能说教。 以前,不愿意做教师岗的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早早看清(自以为的)本质。 纯理论和实践根本不是一回事,更何况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的; 害怕自己好为人师,不能更好的看清自己; 教学就好像高手过招,学生们有时候是无招胜有招,很多时候,看似是老师搞定了学生,实际上是被台下永远18岁的青春和无知固定了自己。 一种空中楼阁一般的满足,也随时会向海市蜃楼般消逝。当然如果这"生源"要是不咋地的话,连"满足"可能都谈不上了…反而成了,消耗 最重要的是,更多的时候,我心目中真正的"老师",是隐身于世间。不需要一个专门的岗位和定义。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状态。 好老师,永远是好学生来成就的。记住我这句话。("好"的标准,可以写一篇专门的文章。) 关于记录 所谓的文字都是符号,会长久的保存,最初是靠图画,后来有了语言口口相传,再后来有了文字,各种形式的记录和书籍,如今,所有的符号信息都上了网络和云端。 如果你因为某种信息的共振,"拿到"了关键字密码,就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下载链接浏览。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升频到不同波段的时候,留下此刻带有这一波段的频率的文字,有待后来者,更多是升维到此刻或者本就同频的人来看到。 这样的共振喜悦,会为彼此增加能量。何乐而不为。 如此看来,很多时候,我们做同样的事情,出发点却不一而同,殊途同归了。 后记 胡言乱语一番,心情大好,期待若干年后自己如果有机会重读,会别有一番滋味,就好像看自己的孩子长大一般。 我们的思想也是属于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