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 对一个国家来说,外交是以和平方式发展维护与其它国家关系的手段。 通过外交不仅可以推动有利于国家对外政策的实现,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而且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外部问题,维护国家的利益,保障国家的安全。 一直以来,中国雄霸于世界东方,在整个东亚范围内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与周边各国数千年的交流发展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朝贡外交体系 。 但 明朝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强盛王朝之一,却在开国初年的中日外交上少见的受挫,其结果不尽人意。 一、明朝洪武时期的倭寇外交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经过十多年的奋战,终于推翻元朝统治,正式建立大明王朝,开国年号为洪武。 洪武初期,天下初定,大明国内外形势并不稳定。 在国内,北方元朝残余势力依旧死而不僵,建立北元政权,盘踞西北;而在南方,云南、四川等地尚未完全统一。 在国外,张士诚、方国珍等部分残余势力逃亡海上,与日本战乱流亡的倭寇相互勾结,他们在沿海地区: "焚居民,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 倭寇在中国沿海地区活动频繁,沿海居民深受其扰,成为当时一害。 当时,明朝主要力量集中于北伐和收复四川、云南。 因此,明王朝并不能投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去加强沿海军事力量,来驱逐倭寇的侵扰。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便希望通过外交的方式,让日本自己平定倭寇,随即展开了"倭寇外交"。 可当时中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并不好。 自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元朝两次东征日本,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也导致两个国家从此交恶。 双方在此后长达70年的时间里,断绝了外交往来。 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派遣使臣分别到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等东亚周边国家,宣告新王朝的建立,重新缔结外交关系,以此得到周边各国对新政权合法性的认可。 据记载,1368年12月(洪武元年),明太祖 "遣使颁诏报谕安南、占城、高丽、日本各四夷君长" 。这些国家在接待明朝使臣之后,纷纷在第二年遣使来贡,可唯独日本没有任何反应。 后来才得知,使臣 "舟至境内,遇贼杀,杀害来使,诏书毁溺……"。 使臣居然能被贼寇杀害,可见其猖獗程度,这也导致外交文书到不了日本倭王手中。 不管怎样,明朝与日本的首次外交以失败告终。 对于日本没有外交回应,不明原因的明王朝十分生气,后来在出使的国书中还专门就此事怒斥: "蠢尔倭夷,出没海滨为寇,已尝遣人往问,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扰我民。" 可考虑到中日多年外交断绝的特殊情况,以及沿海面临的倭寇问题,大明还是决定继续派遣使臣出使日本。 二、朱元璋倭寇外交的失败 洪武二年二月,明太祖又继续派遣杨载、吴文华等七人出使日本。 日本九州地区离中国最近,大明使臣就是由此路到达九州,来到日本。 由于不知道日本当时的情况,使臣们将占据九州的大名势力 南朝政权 首领 怀良亲王 ,误以为是日本倭王。 此时的怀良于1359年与日本幕府军在筑后川之战中获胜,赢得了日本九州地区的统治权。 当他看到明朝的国书之后,对朱元璋"盛气凌人"的态度也很生气,当即就将其中的五位明使杀掉,而杨载、吴文华两个重要人物被拘留了三个月才放回国。 有道是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日本公然杀害使臣的外交事故,让明朝颜面尽失。而且倭寇的侵袭随之加剧: "复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旁海民,遂寇福建沿海郡。" 但此时明朝北伐正处于关键时刻。 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攻克北京,元顺帝北逃,这是收复北方失地的良机。 而且,当时的朱元璋,对日本自己处理倭寇问题仍抱有幻想。 洪武三年,他再次派遣赵秩等使臣前往日本,在使臣队伍中还押送15名倭寇跟着赴日,要求日本从严处理这些倭寇,来试探其态度。 这一次出使,与之前大不相同,怀良一改去年的敌对态度,转对抗为恭顺,并甘愿俯首称臣。 据明代史家高岱记载,赵秩见到怀良 "日本王良怀礼遇载等有加" 。 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 这是因为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朝室町幕府召集各方力量准备讨伐南朝,怀良面临困境。 而大明刚将元顺帝驱逐出北京,势力正盛,怀良想借明朝的声势来抵抗各方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南朝的掌权者怀良,只能接受明朝国书的要求,在洪武四年遣使来华,向明朝奉表称臣。 面对怀良的称臣纳贡,朱元璋除厚赏怀良使臣外,还特意让佛教祖阐禅师等人护送使臣回日本。 "天宁禅师祖阐仲猷,以高行僧召至南京。会朝廷将遣使日本,诏祖阐与克勤俱。祖阐不惮鲸波之险,毅然请行。" 然而,祖阐一行抵达日本后,才发现怀良并非真正的日本国王,南朝也快要被北朝攻陷了。他们被北朝人拘留在日本圣福寺,差点被冻死、饿死。 最终祖阐禅师等人通过日本宗教界关系,才见到北朝的 足利义满将军 ,摆脱困境,并于洪武七年(1374年)回到大明。 与其同来的,还有日本统治者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派遣的朝贡使团。 朱元璋到此刻才知道日本内乱、倭寇横行的真相。 但也因日本国内战乱横生,无统一政权,外交没有效力,无法解决自身的倭寇问题。 加之倭寇仍旧在沿海肆虐,朱元璋对日本失望至极,故而当日本的使臣朝贡时,被他多次却之不纳。 "恶其表词不诚,降诏戒谕,宴赉使者如制。" 朱元璋欲让日本平倭的希望彻底破灭,所以 "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 ",由此将靖倭的重点放在了实行海禁,加强沿海军事力量,其 "倭寇外交 "宣告失败。 三、朝贡体制下的面子和里子 中国古代的外交可以简称为 朝贡外交 ,朝贡外交以朝贡体系为基础,是从 秦汉大一统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中国的外交体制。 朝贡体系又叫 宗藩体系 ,是在整个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 而这样的体系,本质是基于古代中国强大的实力。 在这个体系中,中国居于万国之上,以 宗主国 、 天朝上国 自居。其他周边各国则"自降一等",成为中国的藩属国,自愿向中国朝贡。 自古以来,中国的国际关系,只有上国对藩属的关系,中国的一切外交也都是上国对藩属的外交。 中国与东亚其他周围地区相比,无疑带有中国中心主义与中国优越的色彩。 而明朝洪武时期中日"倭寇外交"的失败,表面上来看,是朱元璋对日本指责的态度,遭到了日本方面的拒绝。 可见,朝贡外交体系,中国并非完全至高无上,日本也并不总是认可明朝的权威。 日本甚至曾多次斩杀、拘禁明朝来使,怀良亲王也曾藐视明太祖的统治权威,称"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公然挑战中国在当时的中心地位。 当时,明朝对日本的外交诉求中: 日本承认明朝新政权,向其称臣纳贡,更多是表面形式,即"面子";而要求日本处理倭寇之乱,以此保障中国沿海安全,才是实质内容,即"里子"。 明太祖多次遣使日本,要求他们解决倭寇问题,可谓不厌其烦,因为倭寇才是明太祖的真正关注点。 但此时日本内乱不断,并未能按照明朝的预期去平定倭寇。哪怕日本曾几次奉表进贡,遵守朝贡礼仪,依旧不能让朱元璋满意。 毕竟,当里子问题得不到解决时,面子也就荡然无存了。 结语 明朝洪武初年中日外交的终止,根源在于倭寇连年侵犯中国沿海,给国家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日本本土内乱不休,难以处理倭寇问题,使得朱元璋对倭寇外交失望,从而决定与日本断绝外交关系,转而重点加强防倭军事力量,以维护国防安全。 可见, 中国与邻邦交往中,朝贡礼仪只是面子,而国防安全才是里子,是影响两国外交最深层次的核心要素 。 参考文献: 《明史纪事本末》 《明太祖实录》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