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说的是唐玄宗心心念念杨贵妃,什么代价都抛到了脑后,"八百里加急"从岭南将荔枝运送到长安。 这便是唐朝驿传制度的功劳了。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治安肯定不如现在,土匪横行,驿站传递过程中多经过荒郊野岭,山高水远,难道就不会被抢吗?驿传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驿站制度。 自西周开始,驿站传递消息便有了初步的雏形。 我们所熟知的"烽火戏诸侯"时便有了关于消息快递的理念,一个个烽火台就如同后来的驿站,不过这种驿站只能用来传递战事消息,不能传递实物。 而到了杨贵妃所在的唐朝时期,我国国土辽阔,为了运输需要以及应对对外战争,驿站制度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 唐朝时期的驿站有两个中心,分别是长安和洛阳。 驿站交通网,便是以这两座国际化大都市为中心向外发散的。驿站分为水上驿站和陆地驿站,构成了唐朝传递信息的交通网。 根据各个驿站的规模,驿站也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驿站拥有不同数量的马匹,国家还会给水驿分配一些船只。 除了传递消息,驿站还兼有住宿功能,供信使和外国使节住宿。 为了显示唐王朝的恢弘气度,一般来说这些驿馆装修都相当豪华,除了客厅卧室,还会有储存粮食的仓库。 这也就意味着,唐王朝为了建立四通八达的驿站网络花费不少,不算后来维护的开支,就单单将各个等级的驿站建起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除了国家拨款之外,唐王朝必然是要想办法"开源"的。 唐王朝的统治者,目光立马就盯上了富户们,不仅将一些驿站直接承包给富户修建经营,还将驿长的职位直接交给富户。 毕竟这个职位就是靠关系和金钱上位的,为了可以让自己一大家子都住进驿站,富户们不可谓不下血本。 驿站制度就这么建立了起来,到了元朝,我国拥有了史无前例的庞大疆域,驿站制度就更重要了,元代一般30里一驿。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 "这些建筑物宏伟壮丽,有陈设华丽的房间,挂着绸缎的窗帘和门帘,供给达官贵人使用。即使王侯在这样馆驿下榻,也不会有失体面。" 为了能更快地将消息传递出去,信使一路狂奔,到了驿站便换一匹马继续狂奔,如果人累了,便换人接替。 总之,人和马可以停,但是消息不能停。 古代治安远不如今天发达, 很多活不下去的土匪流民便会联合起来占山为王,靠打家劫舍维持生计。 那么遇上了官方的"八百里加急",为什么没有人抢呢? 这话要是被当时的土匪听见,肯定要白你一眼:你看看他们腰间挂了什么?敢抢"八百里加急",不要命啦?金牌傍身 皇家信使 "八百里加急"的信使都会有御赐金牌在身,如何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皇家信使呢? 很简单, 信使在传递消息的过程中,会在腰间挂一面黄色的旗帜。 黄色,在古代便代表的皇室,平民百姓是万万不敢用的。 在当时的百姓眼里,皇帝就是天,平民百姓一直秉持着民不与官斗的准则,更何况是天子皇室了。 而且"八百里加急"作为古时候速度最快的传讯方式,使用起来慎之又慎,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会使用。 第一是战争态势严重或者边疆发生内乱。 第二是出现了重大了自然灾害,需要向皇帝传递讯息。 一旦启用,都意味着事态极其严重,打劫"八百里加急"信使延误了信息传递,那可真的是遗臭万年了,所以没有必要,也没人会对信使动手。 除了平民百姓的一份敬畏之心,实际上流民土匪也没有能力打劫"八百里加急"。国家背书的强大实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土匪和信使究竟都是什么人。 土匪大多是失去了土地家园被迫落草为寇的流民,小农经济之下,普通百姓大多靠田地生活。 而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处在矛盾之中。 再加上科技不发达,种田靠天收,每年都有大批的百姓失去土地,为了生计,只能铤而走险。 而信使则可以说是国家公务员,一般会选择训练有素的精兵担任。 所以说,双方在实力上有着巨大差距,除此之外,装备差距也不小。 驿传制度是以国家机器为保障,建立起来的通讯传递网络。 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有了政府的支持保障,驿站能够豢养最优秀的马匹。 "八百里加急"使用的必然是甲等马,这在当时可以算作是战略储备物资,根本就不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 占山为王的土匪不过是为了生计,打劫打劫沿路的游商富户。 他们难以获得精兵良马,甚至连马都见不着,面对风驰电掣的"八百里加急"信使,别说打劫了,追都追不上。 就算追上了,这些连吃饱饭都困难的流民,也不可能是训练有素的士兵的对手,身体素质不如对方,手上的武器装备也不如对方,硬要打劫恐怕会被反杀。 其实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土匪打劫是为了生活,打劫官方的加急信件毫无必要。 因为"八百里加急"多用来传递紧急消息,一般都是文书,不能吃不能喝,抢回来做什么呢? 另外,驿传制度下,各个驿站之间是有紧密联系而并非孤立存在的。 一般来说,每隔30里便会有驿站,互相之间有所联系,抢劫风险实在太大,冒着生命危险实在是不值得。 所以,流民土匪不过是为了讨口饭吃,也是欺软怕硬的,面对披甲执锐的皇家信使,他们打心底里就不敢动。 一代代的土匪也会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知道什么样的人是自己惹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