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很久的一个段子。康熙皇帝教训汉人:"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领兵在外亦然。尔汉人若能如此,则一日之食,可足两食,奈何其不然也?" 意思是你们汉人啊,吃得太多了,一天要吃三顿,晚上还喝酒。我一天才吃两顿,当年带兵出塞,每天还只吃一顿。现在我的十四皇子带兵也是这样。你们汉人如果能做到和我们饮食习惯相同,那么一天吃的东西,可以作两天吃。为何你们不听不干呢! 开始我还以为是假的,后来一查,原来是真的,事出《清稗类钞》。康熙向汉臣张鹏翮抱怨:"小民又拣食小米,且平日不知节省。"然后就发表高见,滔滔不绝,说了上面的那番话。 张鹏翮只好解释说:"小民不知蓄积,一岁所收,随便耗尽,习惯使然。"这话其实不算对,众所周知,中国人是最节俭的了,怎么可能把一年的收获全部吃干耗尽不留退路呢?真正的原因,只能是古代中国并非那么不堪,一日三餐不影响百姓正常的生活积蓄。 明代落魄文人唐伯虎在《叹世》诗里写到:"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这是劝人知足常乐的,那么就是说三餐饭是最低标准的生活要求了,达到了就不用生非分之想。怎么入清后反倒让康熙大为不满,视为陋习了呢? 不知是不是因为康熙的提倡,清代吃两餐的还是比较多,主要集中于北方。清末人的记载:"我国人日食之次数,南方普通日三次,北方普通日二次。" 清代北方一日两餐的较多,南方则我行我素,还是一日三餐。也是《清稗类钞》里记载:乾隆下江南后回到朝廷,对身边人说:"江南太奢侈了,他们一天饭都要吃五顿,更别说其他了。"(高宗南巡,回銮后,曾语侍臣曰:"吴俗奢侈,一日之中,乃至食饭五次,其他可知。")该书解释道,其实吴地当时真没那么奢侈,如苏、常二州,早餐为粥,晚餐吃泡饭,比较讲究的,仅午刻一餐耳。 当然,康熙等认为应该少吃,可能对身体确实有好处。比如康熙向张鹏翮传授他的养生之道:"七十老人,不可食盐酱咸物,夜不可食饭,遇晚则寝,灯下不可看书,朕行之久而有益也。"他认为,上了七十的人,盐啊酱啊的都不能吃(血压升高),晚上那顿就免了(消化功能下降),似乎有点道理。 可是,可是,儒家经典《礼记》中说:"六十非肉不饱",人到了一定年纪,不吃肉身体会差,所以不仅要吃饱,更要求吃好,这和康熙皇帝传授的养生之道大相径庭,让人殊为不解。 汉代《养老诏》:"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老年人应该穿好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