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评论员 朱炜琳 春节前夕,许多"95后""00后"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笔年终奖。趁着"热乎劲", 他们投入几千甚至几万块,提前购买了未来半年甚至一年的机票、门票、酒店住宿等各种票,被称为"囤票族 "。多家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近期"囤旅游"的消费群体中超六成是年轻人,旅游、观演是他们"提前囤"的主要内容。 提前囤票价格低,属于"预消费"行为,对当前促进消费有一些积极意义。对商家来说,既可以提前锁定买家,也可借此知道买家喜好,知道下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在哪里。但"预消费"的一些不足之处,既需要商家自我克制,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才能保护消费者的热情。 一是防范商家利用"伪需求"陷阱欺骗消费者。一些游乐园年卡价格大都在千元以上,但在高峰期、节假日不能使用,无法实现消费者在假期游玩的意愿。再如,某些跨省或者境外旅行可能会因为现实原因被迫取消或无法兑现,预购的票务不好退、不能退,对消费者而言将是巨大损失。二是防范隐形消费、捆绑消费,维护消费者对"预消费"产品的信任。线上商品的信息往往传达不完整、不准确,消费者与经营者沟通成本高,一些商家在宣传时大肆渲染商品的物美价廉,对票务的使用条件含混不明,误导消费者忽略掉隐藏在"角落"里的使用须知、注意事项,被迫在"囤票"后"加码"兑现。若商家能够推出更契合消费者心理、内容选择更灵活、兑现更方便的"预消费"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既能满足个性需求,也能做到理性消费,从而保持良好消费心理。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